作者:樊梦涵一提到数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枯燥无味,烦闷难解,其实不然。 数学看上去好像没什么意思,但只要你用心去上好一堂数学课,其实也是不难的。 如果学生真的是因为喜欢去学,那再进行教学就对了,那效果肯定要比逼着他们学好的多。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说一下自己的感悟: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只要感兴趣了,那一切就好办了。 道理都懂,关键就是要如何把这个道理给抓住并且给用到实际。 就这一点吧,我感觉就是要去了解学生吧,但了解学生不是说几天就可以的,这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过程漫长,可也不能干等着,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过程去仔细观察学生。 第二,尽量的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也就是说尽量的去创设一个生活情境。 这一点我感觉现在正用的教材就不错,它最大的亮点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简言之就是贴近生活。 打个比方:淘气去超市买牛奶,花了12.6元买了6袋,问一袋多少钱? 就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却很好的联系了实际。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遇到这种事,遇到了总要解决,你要有办法去解决,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要去学、去了解。 让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难,只要我们老师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的例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长此已久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学习数学。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说。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快乐。 总之数学也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数学的魅力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从内心去喜欢数学,去学习数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