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蔡师范学校专栏 | 班级图书馆是怎样建成的?—— 913班校园捡纸记

 新父母在线 2019-11-06

左三为作者葛玲。

第三排左四为作者葛玲。

上师三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金色的航程:收获知识,充盈头脑,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懵懂走向明理。在这段航程中,我和我913班的同学们,有一份与众不同的学习任务,那就是我们卓然不群、令人望而生畏的班主任李志军老师,独出心裁为我们913全体学生设计的课程——勤工俭学,校园捡废纸。课程宗旨:变废为宝,变宝为财,以财购书,博览群书,丰满人生。这门课程,让我们913有了一段独一无二的求知经历。

初入校时,李老师近乎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让我们害怕甚至恐惧。时间长了,慢慢习惯了李老师的外冷内热,每天不再战战兢兢,跟着老师的指挥棒,按部就班的学习、活动。日子复制粘贴一样,不疾不徐的走着,从入校时阳光还热烈的秋天,就走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收获颇丰:学习成绩年级第一,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冬季长跑等各项活动囊括了许多第一名,教室黑板旁边的墙壁上,贴上了不少的奖状。望着李老师欣慰的笑脸,同学们也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下学期的日子该好过一些了。

一年级的下学期和春天一起来了,温柔的春风,只是随意的挥洒了几笔,绿,倾刻便铺满了大地。春暖花开的明媚,同学们的笑声也多了起来,似乎李老师不再那么可怕,学习不再那么劳累,生活多么美好!

只是这样风平浪静的快乐闲适,很快被打破了。

“同学们,咱们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只学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得有课外书读。”一天上课时,李老师语气温和的和我们说。我一听,可高兴坏了,我从小到大最喜欢读书,只要看到书就移不开眼睛了。只是同学们大都生活在乡下,除了手中几乎都读会背了的课本,哪有几本课外书可读啊?谁家父母有那么多闲钱天天给买课外书读啊?这样想着,也就忽略了李老师与平时大不同的温和了。接着李老师又讲了许多读书的好处,同学们侧耳聆听,喜上眉梢,仿佛看到课外书在向我们走来,知识在向我们招手了。没有一个同学疑问:书在哪里啊?当时学校图书馆不知道有没有书,反正没有对学生开放。

“同学们,我们没有书咋办?”李老师又习惯性的挥舞起了右手,我们还沉浸在要有课外书看的喜悦中,听此言纷纷瞪大眼睛,等李老师的下文。“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李老师说到这里顿了顿,语气依然温和,我们则静静的等待着这个好办法。“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废纸比较多,我们利用课余的时间捡废纸卖钱,买书给大家读。”答案一出来,教室里更静了,每个人的眼睛鼻子和嘴都凝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去捡破烂,这是真的吗?只是惧于李老师一贯的“淫威”,没有一个人敢出声。此时,我觉得小学时老师教写过的夸张句“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在这里并不是夸张,而是实写,是客观描述。“咋,不愿意呀?”可能看到同学们的表情过于丰富,李老师的声音一下子拔高了八度,一贯的威严又回来了。教室里更静了,估计这次是连半根针掉下去也能听得见了。“这是好事儿,好事儿!好事着(读zhao,一声)不着?”“着不着”在上蔡方言里是“知道不知道”的意思,李老师一生气一激动,本来就不标准的普通话也捏不好了,家乡方言也被带出来了。这么一吓,同学们又恢复了一贯的胆怯,教室里只回荡着李老师一边生气一边说教的捡废纸换书的好处。

下课后,等李老师走的离我们班教室远了,同学们才炸开了锅(近了李老师会听到的,一准折回来再训我们),哀鸿遍野,一群风华正茂,以后要做老师的少男少女,谁愿意去捡破烂呀,多丢人!一时间长吁短叹的、愤愤不平的、无可奈何的,各种声音应有尽有。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废纸一定是非捡不可了,李老师的命令什么时候被打过折扣?什么时候有人敢违抗呀?用李正伟学长的话说就是,我们班50个学生有49个怕李老师的。我就想问一问李学长,那一个不怕李老师的是学长你吗?

于是以后整整二年的漫长时光(三年级下学期同学们开始实习,回校试讲,为毕业做准备,实在没有时间捡废纸了),我们913都是在和捡废纸相伴中度过的。

李老师是行动派,上午刚做出捡废纸的要求,下午就拿出几个半旧的化肥袋子、面袋子之类的编织袋,要我们利用下午放学后一个小时的时间捡废纸,由各小组长负责安排、检查,每个学生每周要捡满满一袋子废纸。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完成这项作业,还制定了奖励政策:捡废纸表现积极的学生,在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奖项时加分。

师命不可违,不管内心有多么的不情愿,每天下午吃过晚饭之后,我们913的学生还是手拎旧化肥袋子,踏上了满校园捡废纸之路了。每天每组出动两人,在上师诺大的校园里低头穿行,寻找一片片废纸屑。刚开始,扭扭捏捏畏畏缩缩,把拎着袋子的手背在身后,看见一片废纸,先观察一下周围有无学生,趁无人关注时,快速的捡起来塞进袋子里,再把袋子藏在身后。如果“不幸”遇到了认识的学生,那是尴尬的恨不能把自己缩起来,不要打招呼才好,仿佛自己是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难以见人。

不论怎样掩饰,913学生捡废纸的稀奇事,还是风一样的传遍了学校。即便手中没有拎袋子,也感觉到别人看我们的眼光充满了异样,好像我们班学生一个个都穷疯了!那时内心对李老师真是充满了怨恨,叫我们做什么不好,偏偏让捡破烂,真是丢死人了!

可是慢慢的,我们手拎袋子出门时不再畏惧别人的目光了,反正大家也都知道了捡破烂的都是李志军老师的学生,也没什么好掩饰的了,索性大大方方、昂首挺胸:捡破烂怎么了?反正我们是为了买书!时间长了,聪明的学生还总结出了快速捡纸的经验:教学楼一楼两侧的垃圾堆处废纸最多,每天二十多个教学班的垃圾全部集中在那里,基本上一会儿就能捡满满一大袋子,不用满校园奔走了。于是每天吃过晚饭后,捡垃圾的同学就手拎袋子,飞奔垃圾堆,不顾肮脏的灰尘,见纸就抓,如获至宝。脚步慢的同学,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早到的同学收获满满,扬长而去,自己只得继续满校园辛苦,寻找废纸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班同学捡废纸的行为,刺激到了别班的学生了,存心和我们作对,垃圾堆里的废纸越来越少了,校园里也日渐干净,角角落落,都难得看到一片纸屑。完成捡纸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了,为了不给自己小组这个小集体丢脸,我们自发的拓展捡废纸的战场——学校附近的上师附小和卢岗初中。当我们第一次去这两所学校捡废纸时,教室里的师生看到我们都瞪大了眼睛呆住了,简直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估计在孩子的认知里,捡废纸的该是衣衫褴褛的老头老太太才对。去的次数多了,淳朴可爱的老师和孩子们自觉把废纸留着,放在教室的角落里,便于我们去捡。此举令我们甚为感动。

捡的废纸越来越多,李老师找来的编织袋远远不够用了,就发动周末回家的学生从家里带编织袋子来学校。于是,回家过周末的学生返校时,妈妈除了要准备好吃的带着,还要额外收集一大摞旧袋子,以便支持孩子的“捡废纸大业”。

捡来的废纸集中存放在校园角落的一间旧屋子里,捡到一定数量后,李老师带领我们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整理整齐去卖。面对脏兮兮的废纸团,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一群学生就蹲在废纸堆旁,一双双洁净的手在纸堆里灵活翻飞,抻开、抹平。一摞摞摆好放整齐,搬运到平板车上,由党波涛、曹红等班干部推着板车步行走上好几里路,拉到上蔡县城去卖掉买书。日积月累下来,李老师用卖废纸所得的钱为我们班级买了足足买了三四百本图书。《菜根谭》《荆轲》《苦菜花》《围城》《简爱》《茶花女》等中外名著陆陆续续走进了我们的班级。课余时间,班里很少再有说话打闹的声音,几乎是人手一书,各自沉迷于书中的故事里了。我那时最喜欢读的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恨不能替代秦舞阳去给荆轲做副手,刺杀秦王,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呀。李老师喜欢《菜根谭》,我们读不懂,老师就经常给我们解读书里的经典句段。“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虽听得懵懵懂懂,已潜移默化,如种子埋于泥土。此时对老师让我们捡废纸的怨恨,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再拎起旧编织袋子时,腰板挺得更直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还是一个全民读书求知的热潮期,学校图书馆无书可读,李老师发动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建立了班级图书馆,无疑是一个创举。就是这几百本图书,让我们这群来自乡下的孩子,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正如现已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的党波涛学长所言“李老师的伟大不仅仅是一个语文教学名师,严厉治班的班主任,更是一个播下文学种子的教育家。我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阅读世界名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现在作为老师,我也会在校园里见到懂事的学生,把乱扔的废纸捡起来,乖巧可爱。今天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早已无法体会我们那时捡废纸换书读的无奈与热情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满校园捡废纸的少年,早已成了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求知岁月里的这段往事,是我,是我们913全体学生一笔多么丰富的人生财富,一生受用,一生铭记!

上师913班 葛玲

2019年8月1日

要做好父母

就看新父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