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之十三:上海松江区李春风家庭农场

 乐康居 2019-11-06

种养结合型

上海松江区李春风家庭农场:

“三位一体”集约发展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导读:

在经济发达的上海都市圈,近几年从事农业经营的成本在不断抬高,“谁来种地”问题凸显。李春风家庭农场通过规模经营、种养结合、延伸产业链等,实现了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表明,在都市郊区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种植,实现增收,应当具备几个要素:一是适度规模,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实现合作共赢。李春风400多亩的农场规模是在配置农业机械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的,同时,李春风与其他4户家庭农场联合为本村提供农机服务,每年为农场带来5万元的增收。二是种养结合,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达到节本增效。李春风通过种养结合,实行养猪粪尿还田利用,使化肥施用量减少了30%,提升了稻米的品质。且注重养地,通过种植绿肥、深翻等提升土壤质量,农场生产的大米顺利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场通过加工初级产品、注册商标等方式转变了产品销售模式,使得水稻每亩增收约250元。

案例介绍:

李春风家庭农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创办于2008年,现有经营面积430亩,是集品牌稻米绿色生产、生猪饲养和现代农机服务“三位一体”的集约型家庭农场。农场主李春风原来在松江工业区一家合资企业工作,2008年,李春风弃工从农,子承父业,开始经营117亩粮食家庭农场。2011年,探索“种粮+养猪”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家庭农场。2013年,组建农机互助点。2015年,创办上海万群粮食专业合作社。2016年,注册“李春风”牌大米商标。2019年,家庭农场大米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农场大米年总产量在2.4万公斤,净收入约40万元,生猪总出栏1500余头,净收入约12万元,提供农机服务净收入约5万元,真正走上了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的现代农民致富之路。李春风曾先后获得2014年全国十佳农民、2010—201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五届松江区人大代表。

李春风家庭农场秉承的规模化经营、种养结合、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品牌产品、开展社会化服务进行节本创收的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机械化水平,开展规模化经营。李春风接管农场后注重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农机作业率。农机驾驶与水稻耕作技术均为农场自己掌握,这是李春风家庭农场能够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夫妻二人从117亩田逐步扩种到430亩的信心和底气。近些年,李春风紧跟政策导向和松江特有区域耕作特点,自己出资配置了4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台精量穴直播机、1台植保机,成为机农一体型农场。由于减少了用工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李春风与本村其他4户家庭农场主建立起了农机服务互助协作关系,形成了农机互助小组,为本村1500亩土地提供农机服务,提高了农场自有农机使用率,还能为农场带来5万元左右的净收入。

二、实行种养结合,大力发展循环农业。2011年,李春风申报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建设。猪场建在农田旁,占地面积约3亩,其中,棚舍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辅助用房37平方米,配有现代化通风、降温和粪尿收集利用设施。每年可饲养生猪3个批次,每批次约500头。李春风之所以开展生猪养殖,在于种养结合可实现生态循环效果:养猪粪尿还田利用后,化肥施用量减少了30%,长期实践下来,土壤质量越变越好,土壤耕作层加厚了3至5厘米。但一座猪场的还田量对应约百亩田,并不能覆盖所有承包田块。因此,李春风还在种植绿肥、深翻上下功夫。每年秋收后,按照二麦、绿肥、深翻各三分之一的茬口布局轮作,从而保障在休耕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能深翻晒垡、休养土地。从2015年开始,李春风率先取消了二麦种植,冬闲时节全部用来种绿肥或深翻,“冬闲”并不闲。除了红花草,他还尝试种小青菜、油菜、蚕豆……种绿肥的门道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对土壤改良的收效不一样,水稻收割期不同,绿肥的长势也不同。李春风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寻找提升土壤质量的养地诀窍。

 三、延伸产业链条,从“卖稻谷”走向“卖大米”。上海在推动高效绿色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2014年,松江大米成功获批为沪上唯一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李春风家庭农场所在区域,正是松江大米的核心种植区和主产地。2015年,李春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上海万群粮食专业合作社,并入选为“松江大米”品牌指定销售点,不仅经营自家种植的优质大米,还与松江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签约,以高于稻谷市场收购价15%的价格销售优质稻谷。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上门询问李春风种的大米,经过口口相传,通过微信朋友圈就有了不错的销量。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李春风感受到了市民对安全健康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此,李春风添置了新科技设备,运用物联网收集农田环境数据,安装了24小时监控视频,让消费者有机会看到水稻的种植情况。李春风说,从前想的是怎样把水稻种好,为的是稳定增产;现在为的是让更多市民吃到口感好、品质好的大米,吃得安全、放心。2018年,李春风家庭农场全部种植“松1013”和“松1018”特色优质品种,告别了把稻谷卖给粮管所的时代,率先实现了“卖稻谷”向“卖大米”的转型。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业产业效益。2016年,李春风家庭农场注册了“李春风”牌大米商标,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和申报要求,筹备申请绿色认证。由于农场土质等现有条件良好,李春风并没有花费什么额外的养护和资金投入,2019年2月顺利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目前,李春风家庭农场品牌松江大米每亩增收约250元。

五、实现子承父业,使得农场后继有人。李春风40岁左右,家有6口人。他的父亲李爱云是松江区第一批家庭农场经营者,从2007年起从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李春风原在企业打工,2008年辞去工作,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庭农场。2012年,李爱云年满60周岁退休,李春风“子承父业”,全面接管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年轻的农场主接替父辈们从事农业,更好地发挥了其知识储备和技能素质等优势,实现了农场的代际传承,促进了农场的可持续经营。

李春风经营11年,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已经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未来,自己的家庭农场要走的路,是小而精的”。在耕作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农场将进一步提升亩产附加值,让产品向着精品、优质方向发展。李春风希望当地优质稻米品牌能够得到更大发展,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和了解松江大米。他还以上海市人大代表身份提出,关于进一步扶持优质大米区域品牌发展,促进农民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建议,希望更多市民了解上海市优质大米区域品牌的生产情况,希望优质稻米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来源: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