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信息化推进的困惑?

 01一线 2019-11-06

案例分析:

如何走出信息化工作推进的困惑?

文/01一线

(2008年11月5日)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社会化生产与地域资源优势的整合,给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与先进制造模式加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带来新的革命。未来企业的管理技术的覆盖面、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优化方法、支持平台与工具等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主题词】企业 信息化意义 认识误区与解决方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中国企业,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将在同等的条件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必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内外市场竞争与挑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应该是工业化加信息化。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对手差异化竞争的日趋缩小,企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深度不断加大,对企业管理结构、业务信息系统与相关系统的集成度和信息化体系运行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信息的迅速传递和响应,实现企业管理的协同运作和数据的科学分析,推进企业技术改进和品牌提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以及优质高效为企业管理服务,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梦寐以求却又无法突破的门槛。

2008年11月期间,作为赛迪网《中国计算机用户》读者俱乐部老会员,我参加了《信息化工作推进的困惑》案例分析与讨论。

本文试图从认识信息化的意义入手,对如何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消除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合理应用信息化的思路和方法来促进现代烟草企业管理提出分析和思考。

下面将案例内容引用如下:

奇信电机厂有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在80年代就开始推进了,但信息化在公司起到的作用却不痛不痒。一直到2005年,公司来了一位年青的总经理刘滨,他对公司管理有着自己的想法,对信息化的作用也有很大的期望。

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刘滨在计算机中心主任黄伟的帮助下完成了一系列项目。计算机中心在公司的地位也逐步确立起来。经历了几个信息化项目的并肩作战,业务部门主任周军也很愿意和黄伟沟通合作,请计算机中心帮忙开发软件,配置系统,提取数据,等等。在不知不觉中,计算机中心再次成了系统实施的主力军。

计算机中心的员工在协助业务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提的建议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为业务部门所接受;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有着一些副作用,用户越来越信任,或者说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中心,业务部门希望程序能反复地,无止境的优化和更新,希望所有的工作都能由系统自动完成,部分需求已经完全超出了程序所能实现的范围。

现在的状况变得更加微妙了,总经理刘滨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IT部门的作用,并且认定只要能通过信息化程序来控制员工的操作行为,所有的违规行为就能有效杜绝,甚至于制度都可以省略不用写了。于是在很多业务改革方面的工作,只要可能遇到阻力,刘滨就将任务直接派给黄伟,期望直接通过程序来限制用户,从而回避与员工的正面冲突。

实际上,程序并不能代替制度,而且如果业务部门或者操作者的观念没有改变的话,计算机中心直接通过调整程序来限制用户的某些行为,这种简单地操作只能引起业务部门的不满,使他们将怨气全部发泄到计算机中心。计算机中心目前也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与刘滨的反复沟通,希望他们能理解信息化的真正作用,从而将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工作作适当区分;通过与周军的反复沟通,希望他们能看到信息化工作所起到的正面作用,缓和业务部门与计算机中心的对立情绪;通过与最终用户沟通,尽可能满足他们实际的应用需求……但工作很艰难,效果不明显。

信息化工作要做得好,计算机中心必须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如果脱离业务部门就必定是闭门造车。有的国企中,计算机中心为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无所适从,而黄伟面临的问题却是受到了过度的重视。但如果将过多的责任都压在计算机中心,计算机中心也难以承受。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计算机中心现在的问题?有什么方案能帮助计算机中心专心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程序开发、系统支持、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同时,配合企业高层推进管理改进?黄伟非常迷茫。

通过大家有益的探索,我想: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意义

从认识信息化的含义入手,我们通常所谈的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日常事物。企业信息化工作就是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各个层面进行管理变革。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在科研、生产、营销和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增加产量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对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来讲,起核心或本质内涵就是管理的变革,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管理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大解放和提高,致使企业效益或组织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由此可见,信息化不可能代替一切,他是一种现代化手段,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而核心依然是业务本身。信息化对业务的作用是促使流程改进,从而提升管理质量,丰富管理手段,细化管理内涵,精确管理目标,变革管理方式,而这些管理针对的还是业务与人,但最终的落实者还是人本身。就譬如电子政务而言,政务是核心,电子只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政务效能的时代新方式,是在当代最有效、最先进的手段,但不可能用信息技术就代替了政务的功能,谁主谁辅分清,不可混淆,否则就会使信息化走向死胡同,这在我国信息化的初期有过不少的教训。

二、亟待解决的目前存在的对信息化认识的一些误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为目标,而不应简单定位于监控员工行为这个层面。对于公司的管理从来都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合理的管理流程与管理规范是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基础,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全员参与的过程,信息化的过程也是流程再造不断改正与完善过程。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应该明白信息化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永远要记住:机器是由人操作的,技术再先进,也代替不了对人的管理。只有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将以往的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才能不断优化软件系统,才能推动信息化向前纵深方向发展。

就本案例而言,信息化在公司已得到极大重视,奇信电机厂有限公司计算中心也发挥出极大的效能,展现出的是一派令人欣喜的信息化应用局面。特别是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以业务为中心的意识问题,紧紧抓住业务需求这一核心,实施信息化应用。

当前受到过度重视的困境,必须从解决对信息化的认识着手,正确理解信息化与业务之间、信息化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不可本末倒置。就如同,在电被发明和应用之后,带来了工业化时代,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进步,管理也同时得到变革;信息化也同样是奠定了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所有经济活动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迈上新台阶,使发展在新的水平高度继续进行。

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体系结构上讲,是要促成企业作业层、管理层(中间层)和决策层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物资(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及时、准确和完整地传递企业的经营数据,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最要把握住的就是,千万不可把信息化与业务、管理混成一体,在此时就要让他们理解,信息化就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让组织适应新时代的最有效的辅助。计算中心只是大家共有的一个技术平台,不可能代替其他业务部门,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全能者去完成公司所有的业务。利用信息化改进管理,也一定要与公司文化、公司的整体需求相适应,不可一个部门一个样,在公司文化的内涵里,可以使员工更容易接受,而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就会有主动地配合,从而使管理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只存在表面和形式。

从信息职能来看,信息化为企业的管理服务,另外,信息化的发展又呈阶段性特点。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提升,一味提高信息化水平,会脱离实际。从内部分工而言,信息中心服务整个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推崇共赢理念,各部门协同工作,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对各业务部门,工作重点是做好管理优化。信息系统功能设计服从于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管理是动态的,信息化还要实现企业的管理过程与业务流程的优化调整,而绝对不是业务流程随着信息化调整。当然,信息化的功能并不是越多或越强越好,要依企业的经营发展规模与战略等。在案例中还有一个分析:当前的业务流程与管理过程由于不被企业的员工所接受,所以信息中心的工作很被动,总经理想用程序限制用户,但是不被理解的指令更会引起员工的不解与不满。员工抵制流程,一个原因可能是新的流程没有被理解,另一个原因是这个流程不符合当前的企业管理实际。企业的业务流程是需要不断梳理与优化,这个“不断”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相一致,过频与超前的流程再优化与调整,会导致企业管理的不稳定。对于决策者,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精神,其外在表现之一是规章制度,如果制度都没有了,规范化的管理与业务流程就会消失,没有规矩何成方圆,信息化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主心骨”。企业规范化的制度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根本,程序性的指令通过制度来执行,优化与整合工作也是围绕建立的制度。

三、走出信息化推进工作困惑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信息化推进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协调来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工业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不断提升决策管理过程(问题-调研分析-决策-措施-实施-问题反馈)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必然条件。但是,在我们国家特定的环境和制度里,要想顺利推进信息化工作,必须要有以下以几点共识。

首先,必须端正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以行业和公司发展为契机,以认清行业改革和企业现状为前提。项目提出与设计要能体现先进技术文化和管理思想,符合国情、厂情,并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坚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化合作为主要方式,遵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编码”的原则和“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方针,逐步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打造有企业特色的,以开放、务实、创新、团队精神为内涵的企业信息化。

其次,必须得到公司各级领导的重视。通过高层的支持,职能部门齐头并进,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进程。由此,需要对行业发展政策、业务和市场需求等各方面的调研和成功案例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管理者们的足够认识。要切实明确这样一个事实:企业的信息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的,是实施电脑化管理企业的工具,企业管理还是要靠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只有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内部分工明确,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才能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信息化才能发挥作用。

无论什么企业,IT中心仅仅是对企业管理的技术支持,不可能IT中心决定整个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决策层和中层领导必须清楚这一点,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不会给企业带来好处。

第三、必须做好系统项目的具体调研与策划。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单位里就是一个服务工具,是一个为企业生产、工作、经营的一个基础服务管理平台。推进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弄清楚企业的需求和其发展规划,然后再有步骤、有计划的去实现。由此,前期需要做一个大量的调查研究,尤其对同行业企业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为此,需配备专门机构,选好实施人员。落实好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在经过与各部门领导的沟通与合作支持前提下,制订的信息化计划应该符合公司发展的实际,与公司的发展目标一致。项目的具体设计与应用要因地制宜,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一个企业,一个网络”的思想。紧扣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抓住关键业务,信息化与流程管理科学化有机结合,以企业财务管理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打通订货、生产、质量设计和控制、销售构成的关键路径,整合采购、库存、设备、人事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当然,建立的这个计算机网络,不仅仅是为满足某项具体业务的需要,而要将其网络建设为稳定、可靠、安全、坚固、可扩展。

第四、必须经过组织严密的操作培训。因为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需要一个推广、使用、完善的过程。宣传教育、培训和实施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其日常是否能够发挥效用。由此,需要切实做好信息系统知识的“普及”工作,普及的对象是包括总经理在内的全体员工,让各级人员了解自身岗位相应的信息化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信息化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信息化系统是万能”的错误认识。由此,当信息系统还是一个雏形的时候,就应该开展针对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内容和形式依据工作岗位的不同来设定。另外,日常工作中,计算机中心还要深入到各个部门进行个别辅导。要通过系统操作技术培训,让受训人员体验到了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能独立操作,能收集本部门疑难问题,处理和发送各种信息,达到立竿见影的收效,激发职工自觉学习网络操作掌握技能的积极性。

第五、必须建立一套制度保障体系。要使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由“一把手”负总责抓全局,各级部门和业务人员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运维资金保障制度,以任务执行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以任务执行为中心绩效考核,就是把员工对于任务的自我管理、协同参与、主动工作的业绩和过程,进行考核,比如对员工的每周工作汇报,季度工作汇报、年度工作总结,员工自身的任务数量与质量,员工参与协作的任务数量与质量等方面进行计算机统计与考核,将信息化应用水平纳入全员日常考核的重要部门与工资/奖金挂钩,形成信息化推进工作的长效机制。

总之,程序并不能代替制度,这句话非常重要,但是程序可以使制度得到更好的执行,程序服务于制度。多年的工作习惯使人们对信息化带来的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种抵触情绪。试想,一个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是这样,那么信息化也就成了一个笑柄。只有当企业中的骨干队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与能力,同时能够真正理解信息为管理服务、为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单位领导建立起信息管理不可缺少的观念,形成决策办事讲科学、靠信息的工作习惯的时候,信息化工作推进才能取得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倪凤琴.顾李云.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管理观察,2008.

[3] 黄美娜.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关键[J].信息系统工程,2006.

附:笔者当初提交的案例点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工业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不断提升决策管理过程(问题-调研分析-决策-措施-实施-问题反馈)已经在为大家的共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必然条件。但是,在我们国家特定的环境和制度里,要想顺利推进信息化工作,首先,必须以行业和公司发展为契机,项目设计符合因地制宜,具体设计与应用的项目能体现先进技术文化和管理思想,符合国情、厂情,并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其次,必须得到公司各级领导的重视,通过对行业发展政策、市场等各项调研和成功案例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管理者们的足够认识。有了他们的支持,再成立专门机构做具体调研与策划和实施。当然,信息化的作用只是管理的一个辅助工具,应该根据单位的需求来选择,不能人云亦云,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其应用效率。只有认识到位并懂得使用的人,才能够发现其价值。程序并不能代替制度,个人认为这句话非常重要,但是程序可以使制度得到更好的执行,程序服务于制度。多年的工作习惯使人们对信息化带来的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种抵触情绪。试想,一个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是这样,那么信息化也就成了一个笑柄。只有当企业中的骨干队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与能力,同时能够真正理解信息为管理服务、为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单位领导建立起信息管理不可缺少的观念,形成决策办事讲科学、靠信息的工作习惯的时候,信息化对于我们的企业管理和实施的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才有意义。

2008115日)

    作者:中文实名:罗余作,网名:jaxluoyz;网络昵称:01一线;微信号:jaxluoyz;微信公众号(订阅号):jaxluoyz01。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1982年考入江西工业大学(今南昌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自动化专业学习。1986年7月毕业并荣获工学学士,8月听从国家分配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现任某央企信息部门主任,吉安市制造业信息化指导专家。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目前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作家(交流)协会等十多个学会会员;系全国科监委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品牌委行业调查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理事长、专家团成员。

日常爱好探索写作摄影,作品主要有专业论著、科技论文、讲义(课件)、调研报告、案例、QC成果、创新成果,文学杂文、小说、评论、散文、游记、诗词、格言、评论、新闻及摄影。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交流会议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报刊媒体发表新文学作品300余篇。在《中国作家文库》等各类书籍、报刊和文学网发表作品500余篇。在专业领域,曾多个年度荣获“江西省青工双增双节建功赛先进个人”、“江西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推进者”、“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十多项科技和创新成果、技术改正重大成果荣获省部级和市级表彰。在文学领域,50多篇作品应邀参赛获奖,曾荣获 “中国诗词名家”、“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和“当代百强才子”等荣誉的称号。

作者自述:我的业余只想静守自己的内心,做岁月里的宁静人。起名“01一线”网络昵称,故名我是一线的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化工作者。平时喜欢随笔写点人生经历和感悟文字,用以调理白天强于工科的头脑。

记得在我40岁生日那天,一位朋友给我发过一条短信:“你,一口气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N圈。今天,又到了起跑点。累了吧?休息一下吧。明天你又将开始新的一圈。而我,将一如既往的站在跑道边为你呐喊助威。”我回复朋友说: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都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时,即使青春不再,年华已逝,也终究会遇见最美的自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的时光列车。如果按生命83年计,我们的人生时光也就只有3万天。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些日子,我们没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豪迈之行。

感念之余,我回顾了过去,检讨了自己。认定了两点体会:一是要把人生奉献给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因为生命的伟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费在比本身寿命更为长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决心为年岁增添生命,因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东西,做出最佳行为的人,生活得最丰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