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西游记

 蒲公英读书 2019-11-06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我就知道电视机里正播放《西游记》,而且是我熟悉的《西游记》,而一说到西游记,我耳边就会响起这首歌。

我不知道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情景,也不记得是哪年,但记得重播过多次,有些片断我看过多次,几乎伴随着我整个青春时光的暑假,近几年也仍然在假期里不时看到它,据说它已成为播放次数最多的电视剧。

记不清我是先看到书还是先看到电视剧,也是初中时有年暑假到语文老师家去借书,其中一本就是《西游记》。记得大约是一个“难”一节,也是当时流行的章回体,每节后面都有句总结性的诗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则是惯用的技俩。

说实话,读得匆忙,且是文白相间,读后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但是电视剧中鲜活生动的场景与人物,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几乎不需要想起,一说起唐僧师徒四人,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部电视剧里的模样:“搔首弄姿”的神情和不停眨巴的眼睛——六小龄童扮演的孙猴子成了我心中最经典的孙悟空。

后来旅游途中遇见林间猴群,感觉那神情怎么那么眼熟,猛然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是这般模样。剧中尖细中带点厚实的“嘿嘿,俺老孙”的声音也成了我心中唯一的孙悟空之声,很久以后才知是配音演员李扬的声音,模仿得真是惟妙惟肖。

还有贪吃又好色,但一口一个猴哥,憨直得令人忍俊不禁的“呆子”猪八戒,忠实耿直的沙和尚……后来看到其他的影视剧形象总是觉得别扭,觉得不像,孙悟空怎么会是这样,八戒又怎么可能会是那样?

每到假期,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知道我们的西游记又开始了,每次听见总是觉得特别地温暖亲切,让我恍然回到童年。

片尾也是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对于成长中的我印象则更为深刻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歌词可说就是一通俗易懂的励志歌曲,激励着年少的我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感悟人生的路就在脚下。

读到86版西游记的拍摄过程追述文字,才知道当年拍片的过程竟然如此艰难,我们只一心享受杨洁导演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过这也是杨洁导演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没有想到这果实后面的艰辛,25集电视剧拍摄了6年,没有想到这部《西游记》的拍摄过程竟然也是一个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才终成正果的过程。

杨洁导演本人更是历尽磨难,她24岁时就因癌症动过手术,在那个拍摄技术和经费都比较匮乏的年代,拍摄西游记这样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电视剧,其难度也简直可与西天取经相比。不仅经费紧张条件差,选演员兼制片操碎了心,且外景地有诸多险峻,长途跋涉加之道路曲折,真如唐僧师徒那样历尽艰险。

唐僧师徒四人,少年时的我们最喜欢的当然是神通广大,能干又率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了,最不喜欢的就是唐僧,动不动就念那该死的紧箍咒,疼得我们“猴哥”头痛欲裂,满地打滚。

不过你还别说这还真有点像有些父母对付调皮孩子的模式,因为自己一直是个乖孩子,所以对此没有深切体会,估计有些哥们对唐僧的厌恶程度可能已经达到了憎恶的程度。有时看到憋屈处,恨不得让那妖怪把唐僧给吃了。

但到女儿国那节,我们感觉到了唐僧的真实可爱,面对美丽多情的女国王,他的心里也曾起过波澜,虽然最后还是坚定了意志,这让一些人称赞也让另一些人抨击。

有对唐僧师徒四人性格类型进行分析的,说孙悟空是人类的童年,八戒则是成年后的人,受到以食色为主的种种诱惑,唐僧是坚守佛教信仰和戒律的完美人格,沙僧貌似被人忽视的忠厚老实型人物。

人不可能永远留在童年,过于完美的人格似乎有人性扭曲之嫌,也为俗世中人难以达到,被人忽视则是为多数人不愿意接受的,因此贪吃又贪色的八戒就成了人们的最爱,连古人也说过“食色性也”嘛,于是有了《春光灿烂猪八戒》。

年少时只把《西游记》单纯地当作一部魔幻励志剧来看,那些妖怪统统都是前进路上考验我们意志力的困难挫折。

长大后才渐渐明白没有这么简单,也看过一些探讨小说主旨内涵的评论,这些妖怪不只有人生层面上的意义,还有社会层面的含义,它是当时社会现实中种种贪污腐败和黑暗面的曲折反映。

这样一来西行路上唐僧师徒四人降妖除魔其实就是在反腐打黑了,那《西游记》岂不与当前正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一样同属反腐大剧了?只不过一个是魔幻一个是现实的,孙悟空应该就是亲身参与反腐打黑的英雄了。

感谢杨洁导演,一路走好!斯人已逝,我们还在路上,“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永远在路上,永远的《西游记》!

作者:徐淑红,江西省作协会员,爱文字,喜读书。有若干文字发表、获奖、入选相关文集,出版散文随笔集《生活永远值得期待》。个人公众号、头条号:蒲公英的读书小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