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要素,这东西语文课已经讲过多次了。但是情节和人物谁更重要,却困扰了许多创作者。亚里士多德在经过思考之后,得出了情节第一,人物第二的结论,但是,很不幸,自从伽利略用两个铁球啪啪的打过他脸之后,文学界关于他的这个论断也是质疑不断,最后在19世纪,把他战翻了,得出了人物第一,情节第二的结论。 本文也坚持这个观点,以此出发来讨论问题,认为情节优先的就不必再看了。 先说说人物的问题: 经常有人认为好的作品一定要给人物一个鲜明的主要特征,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准确。人是天使与恶魔的混合体,善良与邪恶,慷慨与吝啬,豪迈与温柔,S与M等等,这些对立性格特点在一个人的身上其实全部存在,只不过人往往会意识到比较明显的部分,而忽略掉比较不明显的部分。 如果把一个人的性格好比是一个圆,那么这个圆其实是由半径相同但面积不一的扇形组成,每一个扇形代表着一种性格特征。比较大的扇形,是这个人外显出来的比较明显的特点,比如外向还是内向,自私还是无私之类的;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扇形,是这个人比较次要的、不明显的、不仔细观察会被忽略的小特点,比如华盛顿其实有点爱慕虚荣,元首热衷保护小动物,斯大林爱煞希特勒(大雾……………… 从这个结论出发,小说人物的描写层次可以大致被分成三种,扁平化人物,二元复合型人物和多维人物。 扁平人物就是样板戏里伟大光荣正确的主角,矮丑穷挫的反派,仗势欺人的狗腿子,横行霸道的大少爷,盲目拜金的N……女,满脑子攻受的干物女…………这些人物的描写简单直接,展现其主要性格而忽略了其他部分,这样的人物不管作者如何去展示如何去雕琢,人物总是会显得单薄,而不真实。但是也相应的,见效快,读者接受容易,而且极其容易在脑中形成人物标签,换句话说,人物很容易“立”起来。 但是,主要人物如果这样塑造,往往会显得空洞乏味,所以,现在即使是人物性格特点单一的情景喜剧,也会开掘出人物的几个相似特性,比如谢耳朵的童心,直率,自负等等,单性格的主要人物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当然,有一种人物还是会使用这样的方法创作的,那就是工具性人物,什么是工具性人物呢?那来就用,用完就扔掉的那种,交待前史,铺陈气氛,推进情节,召之即来,呼之即去,这样的人物一般没有性格特点可言,如果想在极其有限的戏份里让这个人物有点意思,扁平化处理时最好的选择。 在扁平人物之上,是复合人物,这种人物一般着眼于人物身上两个比较重要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最好有所反差,有所对立。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来举例,就是“傲娇”,“傲”的外表下裹着一个“娇”的内在,很对立,很好看。 这种写法并不新奇,《水浒传》里鲁智深那么一个粗豪的汉子,也有粗中有细的时候。《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长得吓死人,却有一颗懂得欣赏美的心。这算是比较早期的例子。 少女漫里,小流氓型男主角如果想出萌点,一般都会玩下雨天打着伞喂路边的小野猫,然后被女主角看见之类的桥段。 少年漫里,反派如果想做得出彩,一般都会安排一些悲惨的前史来洗白,或者安排一些内心柔软的戏份出来,比如那种拔刀斩千人色不改,夜观落樱而落泪的那种调调。 这是现在的用法。 把这种恶和善,美与丑,傲与娇,种种类似的矛盾对立写出来,写好了,人物自然就“立体”了。日本那边玩这一手已经炉火纯青了,而且常用常新,一直有效,比方说刻画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妹子,总感觉有点单调;那就再给妹子配上加上心狠手辣杀人无数这样的属性好了,OK,我妻由乃诞生了。 网文里的主角的刻画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水准,就能成为比较精彩的主角形象了,如果还能推陈出新,就更了不起了。 复合人物再上发展,人物扇形从两个变成了多个,这样的人物有着多样的特点和难以概括的特质。最有名的就是传说中的千面少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君。为什么?因为莎士比亚成功的创造了一个最多维的主角,信神又渎神,对妹子既温柔体贴又铁石心肠,果敢又懦弱,谨慎又冲动……多维使哈姆雷特变得迷人,让人摸不清猜不透猜不透,让人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让这个人物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让无数优秀的演员对他望而却步。 小说的人物达到这一步,人物自身已经可以破碎虚空,脱离作品而单独拿出来研究了,只可惜这样的人物太少了,有些小说试着向这个方向努力,可惜失败了。 在三种人物之后,还有一个提升,作为最高要求,那就是人物的发展脉络。 最好的作品,不仅会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多维的人物,还会将其主要部分的发展变化的轨迹描绘出来,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化,是洗白还是黑化,封神还是堕落,掰弯还是…… 目前的小说,涉及到人物发展的还是有不少,不过能够真正做到多维+人物发展的,想了一圈,似乎没有全部符合的作品,如果有谁读过这样的作品,万请告诉我,感激不尽。 再来是人物塑造。 如何成功的刻画一个人物,已经很多前辈写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这里就不复述了。我想讨论的是人物真相的问题。 什么是人物真相呢?淫荡一点来说是“口嫌体正直”,嘴上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是实际上却已经…………了呢。 一部优秀的小说,人物的真相是潜藏在人物表象之下的,这个人姓什么,叫什么,是男是女,高矮胖瘦,兴趣爱好,朋友都是什么人,一起干过什么事,打人是五火球还是门板大剑,家里几口人,后院几亩地,地里几头牛…………等等等等,是这个人物外在所显露出来的东西,这是人物表象。 但是,这个人物的真相是隐藏在这些表面之下的。 当然,作者也可以上来直接心理描写或者上帝视角把主角给分析透了告诉读者。。 或者创作一个没有秘密,没有未实现的梦想或者隐藏的激情的人物,让这个人物的表象和人物的真相完全吻合。但是,前者剥夺了读者的探索过程;后者虽然也是成立的——因为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乏味的人——却很没劲。 所以,还是让人物真相隐藏的深一些比较好。 那么,人物的真相如何揭露出来呢? 选择。一个人的真相,只有在压力之下的选择才能够展示,压力越大,解释越深, 杰克和露丝在大船上爱来爱去,但是他们是真爱着对方么?看他们的选择。 当大船开始下沉的,露丝在知道(设计师亲口告诉她)这条船保不住,而且救生艇不够用的情况下,跑到已经半淹没的船舱里救出杰克,这是灾难压力下的选择。 当露丝坐上救生艇的时候,且当时救生艇已经基本告罄的时候,露丝突然冲回到船上,和杰克在一起,这是生死压力下的选择。 最后的最后,两个人靠一块木板勉强浮在水上,杰克在有过冬捕经验,知道在冰水里泡着会有什么下场的情况下,让露丝爬了上去,这是生死压力下的选择。 生死之间有大恐惧,他们面对着这大恐惧,选择了对方,所以他们的爱情故事横扫全球,跨越种族和语言,让无数人流下眼泪。 再来一个自己写的测试。 一个大侠,玉树临风潇洒倜傥,行走江湖多年,行侠仗义,誉满江湖。 一个小虾米,初出茅庐,无人问津,衣襟上还有中午吃饭时候蹭上的油。 现在两个人都看见了一间破庙着了火,里面有孩子的哭声。外面有几个小乞丐在求救,原来里面还有几个小乞丐被困在火里。他们有人去找附近的老和尚来救人,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小虾米上午刚刚在附近的庙里偷东西,怕救人之后被赶来的和尚发现。 大侠最近中了毒,被火烤很容易毒发,从此将会武功大退,再也无法济世救民。 谁会停下来,谁会装作没看见?这是抉择,也是揭示。 假如他们都停下来准备救人,是继续叫人来帮忙,还是自己亲自上?这是抉择,也是揭示。 假如他们都进去了,然后他们发现,火势奇大,根本无法救所有的人,现在有一个小乞丐在近处,一个小女娃在远处,不过小女娃乞丐装的下面露着价格不菲的绸缎衣服,腰间的一个玉佩上还有江湖第一山庄xx山庄的字号。 救谁?容易救的,命贱如纸的小乞丐;还是不容易救的,但恐怕来头不小的小女娃。 层层递进的选择,也是层层递进的拷问,人物的真实面目,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拷问中暴露了出来。 一本小说,次要角色无关紧要,但是,主要的人物,他/她的内心深处,必然不会同的于表象的深藏的本性,找到它,发掘出来,在巨大压力下的层层抉择将其展现出来,这样揭示出来的人物,才是深刻而令人难以忘怀的。 写到这突然想到,《亵渎》里的罗胖子在层层压力之下爆发出来的那句豪言壮语“老子虽然贪财好色,有些东西却是不卖的”,出自“问情”卷,“抉择”章。以“抉择”来“问情”,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殊有异趣。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thread-628178-1-1.html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thread-628178-1-1.html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thread-628178-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