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茶香飘万里 2019-11-06

读《红楼梦》,有一个细节令人始终难忘,耿耿于怀:林黛玉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小说中的林黛玉本就是个苦命的姑娘,应该惜老怜贫的人,为什么对刘姥姥这么刻薄?甚至有人认为,在贾府中最瞧不起刘姥姥的偏偏是两个寄人篱下的人,一是林黛玉,二是妙玉。

通常认为,林黛玉只是在讽刺刘姥姥的胃口极大,并无过多恶意。贾府的这些“主子”们平时养尊处优,最怕的就是积食,因此食量很小且注重养生,上上下下都爱喝粥,贾母“不吃六安茶”也是因为作为绿茶的六安茶不如红茶、黑茶对肠胃好。她们突然看到一个“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刘姥姥,自然吃惊。所谓“母蝗虫”,不过是强调刘姥姥太能吃,见啥吃啥,有啥喝啥,风卷残云大腹能容罢了。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极特殊的人物。可惜《红楼梦》未完,刘姥姥对贾府的真正意义,令人浮想联翩。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在前八十回中,刘姥姥进过两次贾府,打了两次秋风。第一次在第六回中,“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次刘姥姥在周瑞家的带领下,见到王熙凤,得了二十两银子。第二次是在第三十九回,“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这次刘姥姥得以进入大观园游览,得了贾母、王熙凤给的许多好东西。在高鹗的续书中,刘姥姥还有三进、四进、五进荣国府,不过脂批在一进荣国府时就说,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着,可见刘姥姥后面应该只进了荣国府一次。

如果按照周汝昌等红学家的论证,《红楼梦》总共设计有108回,那么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大约应该在第100回左右,这样才能与一进荣国府相对应。这时候贾府已经完全凋败,刘姥姥应该再进一次大观园,看看其中的败柳残荷、残垣断壁,与二进荣国府的铺张繁华相印证。

刘姥姥对《红楼梦》的重要意义之一,应当是充实了整部小说的结构。

有一次我去听某个省作协副主席的讲座,有个女生提问说他的某某小说,最后为什么设计成那样的自杀结局。这个问题我曾经和她谈过,如果不设计成那个结局,小说就没有办法合情合理地结束,只有用主人公之死才能消解各种矛盾——作者必须这样做。很多情节看似突然,实际有必须这样安排的理由。

《红楼梦》能不能没有刘姥姥?王昆仑先生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的主题中看来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 对于整部故事发展并不发生什么影响”。这种观点我无法苟同。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红楼梦》内在地需要一个刘姥姥,是贾府呼唤刘姥姥,贾府必须要有刘姥姥,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刘姥姥突然闯进了贾府。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理由说明刘姥姥的重要性:

第一,《红楼梦》一百零八回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前五十四回写盛,后五十四回写衰。衰落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崩塌的过程,是一个从小难到大灾的过程,曹雪芹本就有亲身经历,构思起来还容易,但是“盛”这个环节又该如何来叙述呢?更何况要写的并不是一个动态的“节节高”的过程,此时贾府已经处于衰落过程中,是衰中之盛,可以称之为“滞胀”,写起来容易有平铺之感,这就非常考验曹雪芹的笔力了。按照周汝昌的《红楼梦年表》,从第十八回到第五十四回这么一大截子,写的无非是第十三年这一年里的故事,把一年的时间铺出三十六回是非常困难的,单单写元妃省亲、贾府欢宴,未免量少、太过单调。如何拼出花团锦簇的三十六回内容,又要让读者感到有新意呢,刘姥姥的出场就显得很妙了。它横插进去一个人物,换了一个视角,很别致地把贾府“盛”的细节表现了出来,拖长了“盛”的部分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第二,从小说的整体气氛来看,鲁迅说它“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原本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读者就已经感受到荣国府有大厦将倾之势,贾府蒙上了一层阴影,心里微微沉重。但一直带着这样沉重的心情未免压抑了阅读兴趣,就连《西游记》在降妖除魔之余还有不少插科打诨的段落,为了使惯于“大团圆”结局、喜欢喜剧的中国读者能够畅快地读下去,舒缓紧张情绪,小说中必然要在写盛的前半部分安插一些轻松的情节。更何况,前半部分愈发喜乐,才愈能衬托出后半部分的凄凉。在礼制严格的贾府家族之中,元妃省亲是大喜之事,但喜而不乐,也只有刘姥姥这么个外来的、不守规矩的因子,才能提供放肆开怀的理由。

第三,大观园是小说的主要场景,但是对于大观园中景致的描写却很难进行。在贾政巡游大观园时,大观园实际上还是个“半成品”。即使水石花草已经布置得大差不差,但贾宝玉和各位姐妹还没住进去,这时候它还是一个空荡荡的、“没有灵魂”的园子。元妃省亲时只顾着赋诗猜谜,没有多渲染园中景观。当省亲完毕、贾宝玉等人住进去之后,园中各个院落、房间的布置,却又不好交代了。这是他们自家朝夕相处的园子,太熟悉,已经有了“套板效应”,产生不了审美距离。此时刘姥姥实际是代读者游园,以陌生的眼光如实描写大观园的非凡气派,使读者能更加细致地了解大观园的般般布置,知道蘅芜苑如何、潇湘馆如何、怡红院如何、秋爽斋如何,使场景更加立体丰满。今日大观园显得越美好、精致,将来刘姥姥三进贾府的时候见到崩塌的大观园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就会越深刻。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因此,刘姥姥这个人物的作用,并不在于她能不能在将来救出巧姐,巧姐的生死在这个小说中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反正作为十二钗之一,她注定命运悲惨。与其说刘姥姥的存在是为了埋下后文救出巧姐的伏线,不如说巧姐的存在是为了埋下刘姥姥再见大观园、告别贾府的伏线。刘姥姥的地位比巧姐重要得多。

某种意义上说,刘姥姥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之一。

在过去对《红楼梦》的分析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即“两个世界”论。余英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里指出,大观园内是理想世界,园外的世界是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把握到这条线索,我们就等于抓住了作者在创作企图方面的中心意义”。他认为宝玉和凤姐是最重要的接榫人物,宝玉以男人身份住在园内,是从园内通向园外的一道桥梁。凤姐则以女人的身份住在园外,而心却向着园内,是由园外通向园内的另一道桥梁。

大观园里是无忧无虑的理想世界,这点不假,但是大观园外是不是能用“现实世界”一言蔽之,却是很值得考虑的。贾府的富贵生活和晴雯、袭人的家庭,和刘姥姥、板儿的乡民生活,都是现实世界,但其中差距何其之大,简直没有任何相通之处。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我们可以把《红楼梦》的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

理想世界:这是虚幻世界,一个近于仙天宝境的世界,美好、宁静,只有安闲快乐。

贵族世界:这是虚幻与真实之间的世界,呈现出贾府的方方面面,有富贵逼人,也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抄检大观园为开端,贵族世界终于冲破理想世界,并最终导致理想世界的毁灭。

底层世界:这是真实的世界,一个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世界,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下毫无快乐可言,只有麻木和冷漠。

正如同凤姐是理想世界和贵族世界的联系者,刘姥姥充当的是贵族世界和底层世界的联系者。在小说中,这两位联系者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相似,关系也极其紧密:刘姥姥三进贾府,都是凤姐接待,两人都是大老粗(凤姐不识字,在大观园里也属于“老粗”级别),但在待人接物上都心如明镜。凤姐善待她也捉弄她,她配合捉弄,也配合着把巧姐带出贾府。刘姥姥是凤姐的反衬,也是凤姐的“知心人”,可以说,这二人属于一体两面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整部小说叙述的重心是贾府的衰罗,无可救药地向底层世界滑落。刘姥姥见证了这个贵族世界的消亡过程。她进入贾府时,所见的并不是极盛时期的贾府,而是处于衰落期、愈来愈瘦的贾府,或者说回光返照的贾府。第六回里,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说了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话很有些意味深长:贾府怎么就成了瘦死的骆驼?也正因为在回光返照时依旧有这样的排场,才更能体现出贾府“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悲剧性。

贾府曾经借着元妃短暂地晋入理想世界,但那终究不过是泡影,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坠入底层世界。《好了歌》、“报恩说”似乎显现出曹雪芹以因果轮回等佛道思想来解释贵族世界塌向底层世界的原因,但从他细致描写贾府贪求享乐、欲壑难填来看,他实际认为这是人祸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红楼梦》是这些痴男怨女们所处的理想世界的灰飞烟灭,是贵族世界只剩了陋室空堂、衰草枯杨,是富贵荣华向底层世界的回归,满书满纸写了个“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在贵族世界向冷漠、麻木的底层世界的坠落过程中,反而是底层世界向贵族世界温情地帮了把手,这多少有一丝荒诞的气息。刘姥姥是底层世界中代表“善”的一小部分,因此成为《红楼梦》中的一抹亮色。

都是贾府泥石流: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一体两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