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叫黑板,为什么是绿的?| 趣问万物

 方圆长短 2019-11-07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趣 问 万 物
为好奇的你解答稀奇古怪的脑洞问题

来源 | 万物

编辑 | Mirror


明明叫黑板,为什么是绿的?

说到传统教室,最具特征性的就是那块横跨墙面的大黑板,上面还有用白色粉笔(主要成分为硫酸钙或碳酸钙)书写而成的笔迹。黑板配白粉笔,这样“黑白分明”的设计听起来的确很合理。但仔细想想,教室的黑板分明就不是黑色的,而是深绿色的!难道不是黑色和白色对比更强烈吗?为什么会用深绿色呢?这就要从黑板的历史说起。

在18世纪末期,学生们使用的还是人手一份的迷你写字板,由板岩或上色木板制成,它们的确是黑色或黑灰色的。而大块黑板起源于19世纪初,一位苏格兰校长想让学生绘制地图,但写字板的尺寸太小无法画下地图,于是他就想到将石板拼接在一起组合成大写字板。自此,大块写字板开始渐渐流行开来,后来又被通俗地称为“黑板(blackboard)”。

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公司在钢板表面覆盖绿色搪瓷制成黑板,这种新材料比传统石板更轻、更不易受损,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粉笔写在上面更易擦掉。尽管绿色与保护眼睛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于需要长时间盯着黑板的师生来说,这种相对柔和的色彩看起来要比暗沉的黑色更舒服。另外,人眼对绿色光波十分敏感,这样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容易放在黑板上。

综合以上原因,黑板的“黑”渐渐被“绿”所替代,只不过名字沿用至今。现如今,许多人学生时代记忆中的“绿板”也快退出历史舞台,而白板和电子屏正在逐渐取代它的地位。

心跳的节律是怎样形成的?

当医生检查你的心跳时,你是否想过它为何会如此规律?

每次“心跳”其实都是心脏的一次收缩。如果把心脏类比为引擎,心脏腔室包括心房atrium)和心室(ventricle)的收缩就相当于气缸活塞的运行。和汽车引擎发动一样,心跳也起始于一次放电,被泵出的血液就像是被点燃的气体,使身体持续运转。而驱动这一过程的“火花塞”就叫做窦房结(sinoatrial node),位于右心房中,正是它发出的电脉冲,触发心脏的收缩,让你感受到心跳

窦房结由许多能够产生电流的细胞构成。它会以特定的频率释放电荷,大约每秒一次(成年人正常心率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窦房结所产生的电脉冲会使其所在的右心房发生收缩,接着令心室收缩,将血液泵至全身,为细胞输送氧气与营养。当你在进行跑步等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氧气,窦房结就会缩短两次电脉冲的时间间隔,使心跳加快。

心脏收缩时的电脉冲传递过程

除了窦房结,心脏其实还有另一个“火花塞”——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node)。窦房结是“一把手”,房室结则是“二把手”,后者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窦房结发出的电脉冲会首先传给这位“二把手”,然后再传给心室。它会延迟电脉冲到达心室的时间(大约1/10秒),让心房得以先收缩。如果心房和心室同时收缩,心室就会在其血液充盈之前就把血液泵出,使血压偏低。如果窦房结发生罢工,房室结也可能接过它的重任,维持心脏的跳动。

当心脏的“电力系统”运作出问题时,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在这种异常状态下,电脉冲不仅会在窦房结产生,也会在心脏其他各处产生,搅乱它的正常节律,使心率高于正常水平。心房颤动还可能增加心力衰竭甚至是中风的风险。

心电图:正常情况(上)与心房颤动(下)| 图片来源 Wikipedia


婴儿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所有生物都需要睡眠,而在身体发育早期,睡眠尤为重要。新生儿平均每天会睡16个小时(对0~3个月新生儿,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推荐睡14~17小时)。但他们的睡眠十分不规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醒来,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这是因为昼夜节律是体内的生物钟与外界环境(光照等)共同调节形成的,并不是一出生就有。在大约6周后婴儿才会开始形成昼夜节律。一般3~6个月后,大多数婴儿都会形成规律的睡眠周期,并且所需睡眠时间要长于醒着的时间,随着成长,会渐渐缩短。据估算,我们的童年时期大约有40%的时间都是在睡梦中度过

跟成年人一样,婴儿也会经历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交替的睡眠周期,这种循环早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而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期较长,也就是眼球快速运动的睡眠阶段,代表他们很可能在做梦。据观察,婴儿有多达一半的睡眠时间都在做梦。

婴儿和儿童都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而发育过程往往会在他们睡觉时进行,例如骨骼生长及相关激素的分泌(如生长激素)等,因此他们比成年人需要更多睡眠。

毋庸置疑,睡眠对大脑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早期发育阶段。因为睡眠有助于强化和修整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并清除废物。睡眠不足则可能导致这些过程出现问题,进而影响身体的各个方面,如记忆力衰退等。

如何判断鸡蛋是否新鲜?


工作一忙,一盒鸡蛋可能放了很久也没吃完,但从外表上我们很难判断鸡蛋是否变质,直接扔了又觉得可惜。那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打破鸡蛋就判断出它的好坏?

吃水煮蛋的时候,剥开壳通常会在大头端看到一个凹陷,这个凹陷来自于蛋壳与内膜之间气室。不过,刚产下的新鲜鸡蛋气室较小甚至完全被蛋黄、蛋清填满。为了让发育中的小鸡呼吸,碳酸钙质的蛋壳的表面其实有许多小孔(约1.7万个)。空气会通过这些小孔渗入蛋壳,在蛋内部形成气泡,并随着放置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因此,如果要分辨鸡蛋是否新鲜,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蛋放入常温的水中,看它是否会下沉。

新鲜的蛋会下沉并平躺在盆底,因为此时气室小、蛋黄饱满且蛋白浓稠(适合做成煎蛋或水波蛋),整体密度较大。存放一段时间后,由于气体的渗入,鸡蛋会在水中翘起一端,但不会浮到水面,这时候蛋白也变稀了,如果做成水煮蛋会相对容易剥壳。而放太久的蛋会因为内部形成的较大气室浮到水面上,此时往往已经变质,不宜再食用。

总结一下,记住“好蛋沉,坏蛋浮”就够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脑洞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