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为名校而“血战”?

 安迪的书店 2019-11-07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最大心愿,在中国表现最为突出,于是教育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快捷径,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就不计成本,倾其全力。各类补习班蜂拥而至,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家长全程陪护,恰似一场全时学习“战争”。目的只有一个:为名校而战!追求教育投资最大化.

1、名校教会孩子努力和拼搏

孩子在某大附小上学,记得5年级放寒假回乡村老家,和亲戚的同龄孩子一起玩儿,一天俩人同时在完成寒假作业时,亲戚孩子的姐姐发现俩孩子尽管期末考试分数相当,但学习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在学习态度、解题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亲戚家孩子明显较弱。虽然是几句无意的简评,让我意识到孩子刚进该校时,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进校前,校长招生讲话中,一段话让我映象深刻“我们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培养和人格塑造。若不信,家长们可以参观校园,多年来,学校的墙上没有脚印,孩子们的字都较好。”抱着好奇,我们参观了校园,墙面多年未刷,尽管陈旧发黄,确实没脚印,展板上的历届学生书法展示也很漂亮。几年后,也在孩子身上看见了学校提倡的习惯。

上了好点的学校,才明白自己才疏学浅,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应当多么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斯坦福大学

2、名校引导孩子拓宽视野和见识

英国BBC曾今拍摄了一部纪录片《50UP(人生七年)》,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孩子视野的较量。

一朋友的孩子,小学、初中和高中,一路名校,去年考入北大。朋友时常聊起孩子的爱好,如:喜欢阅读、专注于手磨咖啡、热衷于社会志愿服务等等,他还开玩笑说,家里没这些遗传基因啊!还是学校引导的好。

好学校能最大程度拓展孩子的视野和见识,并明白和体会到,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自己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个方向努力。

北京大学

3、名校培养铸造了孩子的自律

同一个班级、同样师资配置、相同的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智力水平不相上下,为什么几年下来,相互差距会那么大?多数原因是自律,成人和孩子都面临这样的困惑,生活中,往往当你想明白时,牛人已绝尘而去,或许你还在等、还在找推辞到明天再说。时间不会客气,随时抛弃你,招呼都不打。

好的学校就是打造牛人的基地,培养孩子自律既要正面积极努力,又要抵制负面影响,把时间碾压成微秒级营养,充分吸收。

西点军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