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类型和人格形成-推荐给父母和老师

 开心梅梅2012 2019-11-07

能力需要逼出来的

国庆长假期去了泰国学泰拳。

我认为身体机能需要外力逼一下潜能才爆发出来,身体不经常逼着用就很容易退化。

像我学泰拳一样,自己在家里跟抖音学习、其实技术内容也差不多。可是家里自己练不一定可以坚持,但交了学费后自然会坚持去锻炼,同时教练在边上逼着你做才可以不断突破自己。几天下来减了5斤,感觉心肺肌肉都强壮了。

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坚持”,不一定有这种效果。毕竟我不是那种具备钢铁意志的运动人!(下图左边的是逼着我6天锻炼的22岁年轻教练)

教育孩子也一样,完全依靠孩子自己的自主探索不一定可以全面挖掘、发挥孩子的潜能。毕竟这种自主探索学习的理论是建立在完美的外在客观条件。而现实中,孩子是被陪伴成长的成人、电玩的游戏和潮流动漫等各种元素影响着他的本性和本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育儿类别。

你是哪一种父母

国庆在泰国就像在国内一样,到处都是伟大祖国的国民。当然少不了带着孩子亲子游的父母。

我做了幼教几十年,已经形成病入膏方的职业病。于是习惯性的关注身边这些90后、甚至00后父母育儿特点。六天下来居然还有点收获。

父母育儿分类可以划分为:骄纵型,放任型,支配型,保护型,理想型。下图是说明这几种育儿类别的区别。

父母育儿类别的倾向性和很多元素有关。例如:父母文化水平,城市的文明度,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和二孩就很不一样)等。

根据我观察,独生子女政策之前是支配型和放任型比较多,后来是过度保护型父母占比例最高。踏入00年后,理想型的开始增加。可能和父母的教育程度提高,以及网络平台相关育儿信息增加有关。

父母育儿类别直接影响孩子人格

我解读一下上图

  1.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提出命令式要求不多,接纳孩子情感情绪需要和接受孩子的要求比例也不高。就是缺深入的沟通。

  2. 支配型父母:对孩子经常提出命令式要求,接受孩子情感情绪要求比例不高。就是只有父母说话的权利,孩子没有发言权利。大人讲话孩子就要听那种心态。

  3. 骄纵型父母:对孩子提出命令式要求不多,过于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是家里小皇帝。所有大人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唯命是从。孩子只要稍微不高兴表情立即嘘寒问暖。

  4. 过度保护型父母:是经常提出命令式要求,也过于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父母老担心孩子做错,不懂得做。什么都想帮孩子做。孩子只是擦破皮也会很紧张。

  5. 理想型父母:是比较平衡的父母,既会适当满足孩子合理要求,也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提出要求。

于是在不同育儿类别父母的环境下,孩子自然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1. 放任型父母给孩子的是一种冷暴力。孩子完全感觉不到父母的关注和关爱(命令也是一种关注),等于是缺爱的孩子。因为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重视而自我形象低落,容易失去信心或者为了刷存在感而有极端行为。还可能稍微长大有机会就往外面索取这种童年缺失的关爱。很有可能把这种童年缺失的父母关爱,取代男女之间的恋爱。

  2. 支配型父母给孩子的是高控,没有民主的环境。孩子在家庭没有发言权、没有参与权,自然对家庭没有归属感。压抑着的自主表达欲望经过长时间发酵后,可能变质成为为了自主而自主的不理性行为。容易极端化和扭曲“自由”,别人善意批判也会很大反应觉得是被支配。

  3. 骄纵型父母给孩子的是错觉,以为这世界就是自己为核心的错觉。这种环境有机会培养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孩子。这种孩子在外面的社交圈可能会不受欢迎。甚至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最后可能和一头猫孤独终老。

  4. 过度保护型父母给孩子的形象是永远的无能。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最缺自信心,自我能力的形象低落。不敢尝试挑战,遇到挫折会转身逃跑。无论在事业上或者家庭建立都会困难重重。

  5. 理想型父母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真实社会,既给孩子合理的权利,也给孩子合理的要求。于是孩子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建立了平衡的人格。

新时代父母还有一种类型

这次我在泰国看到的情况和上文说的又有了新的变异。虽然基础理念是一样,但是产生了新的变异。

我观察一些和我住同一酒店的父母,发现现在年轻父母的育儿心态和从前不一样。相比老一代的父母,现在的父母相对放松,不会很急躁。

而且很多时候是一种混搭组合。有一些是父母混搭组合的。例如爸爸是倾向骄纵型,妈妈是倾向支配型。但是也不会过度的倾向。

也有些父母是用不同场景来划分,有时候是吃饭时间是支配型,去外面玩是放任型。

最特别是很多新一代的父母自己心里还有一个孩子。于是看到父母的玩性不亚于孩子。有时候只看行为,还不一定可以区别谁是孩子、谁是父母。

对新一代父母来说,上面那个表格还缺了一个“父母也是孩子,和孩子共情”的一栏。这种现象在从前的两代关系是很少存在的。

从前是父母陪伴孩子玩,新一代父母是和孩子“一起玩”。父母是真玩,玩起来的投入就像孩子一样。

我认为这种新的两代关系对孩子和父母的人格起到良性的发展。回归到动物本能的人际关系。重新定义了新一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这种变化也印证了父母育儿的倾向性是大时代的产物,受着大时代的无意识影响。

虽然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影响,但父母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调整育儿的观念和方法。毕竟父母育儿的方式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建立。

知其然,和不知其所以然还是两个不同的育儿境界。

为了帮助父母学习,我整理了之前的蔡氏家庭教育法21招,分期教大家。学习过程有问题的也可以提问。但是问题必须具体,别问“我孩子很皮怎么办?”这种空洞的问题。

蔡氏家庭教育法21招之1-3 

1. 正确方法示范(适用于行为改正): 

经常看到父母和孩子说“别什么别什么。。。”,例如“别把手指放嘴里”“别到处跑来跑去”

但是幼儿期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所以孩子不是学习你的“说教”内容,是模仿你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正确方法示范法才是让孩子改变的有效教育法。

所谓正确示范就是假设你自己是孩子,你做出来示范给孩子看。用行为和动作直接示范正确的做法。

只做正确的,不重复错误的行为。例如孩子在餐厅跑,不是强调:别跑!而是牵手和孩子一起“慢慢走”。这个方法经常要和“温柔的坚持”一起使用。

有一次朋友带一个四岁男孩子来我工作室,孩子只会大喊大叫来表达。来到我工作室,孩子看到陌生地方又是大喊大叫要离开。

他妈妈想抱他出去,我说稍等。爸爸对孩子说“别喊别吵”,我摇手制止爸爸。

然后我用坚定的眼神和语气对孩子说“妈妈我要出去”,孩子继续大喊,我继续说“妈妈我要出去”,他继续大喊我继续说“妈妈我要出去”。

直到28次后,孩子终于说“妈妈我要出去”。我于是让妈妈带孩子出去,因为孩子在实践学习了正确的表达方法。

使用这一招时候,记得是用孩子的第一身来示范。意思是完全代入孩子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指导的身份。

 2. 环境教育(塑造孩子的有效方法) 

什么是环境教育?

最近很流行的“拼养”就是一种环境教育的例子。

我管理的幼儿园有类似的“拼养”。把住在附近的孩子分为五个一组,放学后每天轮流到每一个的家里做客人。直到吃过晚饭后,其他四个孩子的家长才去接孩子回家。这样就会很好的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父母可能会发现直接心目中的熊孩子到了别人家里居然是乖孩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是用嘴巴教育孩子,而是设置一个环境,使得孩子潜移默化的产生质的改变!

而“人”是整个环境教育的主要元素。

所以家里成人的教育观念及行为也要过关。因为家人都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也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环境。

家人的观念要一致,不要妈妈说一套,爸爸说一套,态度语气可以不一样,但是价值观必须一致。“一个唱红脸儿,一个唱黑脸儿”的意思是态度有严格和宽松,不是价值观不一样。

现在孩子的适应能力更强、智力更高,如果成人价值观不一样,立场不同,孩子会在不同人的面前说不同的话、或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最后,这个孩子就缺少了做人的原则,也没有了个人的价值观念,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迎合不同的人。

当孩子准备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就是孩子第二个家,里面的人,就是孩子环境教育的另外一个主要元素。幼儿在“一个充满爱心、和谐的”老师的照顾下,就会充满爱心、心态和谐。

幼儿园另外一些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元素就是其他孩子。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孩子就会起到一个“交叉感染”的后果。当然自己的孩子也会影响他们。

有一些父母的观念是要给孩子一个所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在复杂的环境长大,例如要一个三岁孩子学会“不吃亏”。我认为这观念是错误的。一个人的心智成熟是需要时间去发展的。幼儿期是需要我们有序地慢慢地锻炼心智,就像训练举重一样:不可能一下子就举起很重的东西!

教育的原则是要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所以有序的环境教育产生的潜移默化是最有效的教育,所谓细雨润无声可能就是这意思。

3. 生活中的教育法(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 
有一个朋友,家里经济不是很富裕,孩子三岁左右,在香港特区没有双休,一周只有一天能陪孩子,平时下班也很晚,回到家孩子都睡了。
但他每一个星期天都会起一个大早,带孩子去坐香港的那种双层巴士。每一次都会选一条不同的路线,从一个站头坐到另一个终点站。
他们会挑最前面的座位,从玻璃窗看下去,爸爸就会沿途教孩子一些看到的东西。例如:路边招牌上的字,观察树的不同种类,比较建筑物的高度等等。有时候还会观察其他乘客的行为。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这就是生活中的教育。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教育孩子不一定要用金钱来衡量的。关键是你有没有用心。只要用心,在生活中随时可以捕捉到教育的元素。
作为父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工作,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带宝宝去公园,看到花,请孩子说一说两种花有什么不同?花的大小、颜色、数量、软硬等。
另外,在生活中的一些环节,能够让孩子做的,尽量让孩子参与。让孩子学会如何生活,是家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做家务的动手的过程中,孩子训练了以后“写字”需要的小肌肉。
在参与家务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能力、识别判断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也培养了积极工作的意识和习惯。所以生活中的教育,包括了让孩子参与家务,也包括了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