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祛湿利水方之平胃散
2019-11-07 | 阅:  转:  |  分享 
  
平胃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2500克,厚朴1560克,陈皮1560克,甘草900克。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生姜、大枣煮水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本方所治主症为湿滞脾胃症。病机乃湿困脾胃,运行失常。脾主运化,恶湿喜燥,若湿阻中焦,运化失司,则食少无味,大便自利;湿阻气机,冒失和降,则见肢体沉重,脘腹胀满,怠惰嗜卧,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舌苔白腻,脉缓,皆为湿郁之象。治宜燥湿行气,运脾和胃。本方为燥湿健脾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苍术,苦温性燥,善运脾燥,为君药。臣以厚朴苦温祛湿,行气散满。佐以陈皮理气散浊,醒脾调中;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药。

姜、枣调和脾胃,以助健运;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湿滞得化,脾运正常,诸症自灭。

【按语】:本方以脘腹胀满,倦怠体重,口淡食少,大便稀溏,苔白厚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并可引产。如有表证,加藿香、佩兰或苏叶;小便消,加赤茯苓;呕吐痰多加半夏;腹满痛加木香;若咽干口燥,唇舌红而糜烂,苔黄腻者,加黄芩、黄莲、石膏;食滞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兼脾胃虚寒,便溏腹冷,畏寒喜热者,加干姜、肉豆蔻。

本方为邪实而胃不甚虚者设,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非所宜也。又本方苦辛温燥。孕妇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平胃散,由射干、厚朴、升麻、茯苓、白芍、大黄、枳壳、炙甘草构成。功能行气消胀,清热解滞。主治胃热口干,呕哕烦闷,二便秘涩。

【附方】:

参苓平胃散(《张氏医通》),即本方去大枣,加茯苓、人参构成,功能健脾燥湿,行气和胃。主治脾虚饮食不化,大便不实。

香砂平胃散(《增补万病回春》),即本方加砂仁、山楂、香附、神曲、麦芽、白芍、枳壳构成。功能燥湿健脾,行气消食。主治伤食或湿阻,恶食吐酸,脘腹胀痛。

对金饮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本方去大枣,加重陈皮用量构成。功能辟秽化浊。主治伤寒、瘟疫、五劳七伤、酒食停滞、疟疾、痢疾等。

加减平胃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即本方苍术易白术,加槟榔、桃仁、木香、黄莲、阿胶、人参、茯苓构成。功能燥湿清热,益气补血。主治血痢。

神术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石膏、防风、知母构成。功能清热化湿,行气和胃。主治外受湿热,胃脘作痛。

香连平胃散(《张氏医通》),由本方去大枣,加木香、黄莲构成。功能清热燥湿,行气和胃。主治食积发热,腹痛作泻。

防葛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葛根、防风构成。功能祛风清胃,燥湿运脾。主治风气呕吐,头额疼痛,面赤面热。

枳桔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桔梗、枳壳构成。功能燥湿运脾,理气宽胸。主治气阻腹胀,胸前饱闷。

香苏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紫苏、藿香构成。功能解表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湿气呕吐,身热脉浮者。

醉香香屑(《古今医案按》),由本方去姜、枣、加丁香、砂壳、鸡内金构成。功能燥湿运脾,温中消食。主治脾阳受伤,多食生冷,寒湿积滞,泄泻下痢。

栀连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黄莲、栀子构成。功能清热燥湿,行气和胃。主治暑气呕泄;或脾热痿软,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动,纵缓不能举动。

芩连平胃汤(《医宗全鉴》),由本方去大枣、加黄莲、黄芩构成。功能清热燥湿、主治燕窝疮。疮生于下颏,起初小者如栗,大者如豆,色红,热痒微痛,破除黄水,形似黄水疮,浸渍成片;湿热中阻,脘腹痞满,或有下利,黄腻舌苔。

加味平胃散(《医宗全鉴》),由本方去大枣,加莱菔子、大腹皮、山楂、麦芽、神曲构成。功能消食化滞,理气和胃。主治小儿饮食过度,积滞内停,大便不通,腹胀。

温中平胃散(《医醇剩义》),及本方去甘草、姜、枣,加炮姜、木香、砂仁、枳壳、青皮、炒谷芽、陈皮橼皮、炒神曲构成。功能温中燥湿,行气消食。主治腹满胃脘痛,胃胀,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楂曲平胃散(《方剂学》),即本方加山楂、六曲构成。功能燥湿健脾消食。主治湿困脾胃兼食滞不化,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舌苔腻者。

香砂养胃丸(《上海市药品标准》),即本方苍术易白术,加木香、香附、茯苓、砂仁、枳实、藿香、半夏、豆蔻构成。功能化湿和胃,理气健脾。主治胃脘胀满疼痛,湿阻气滞之症。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