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飘尾,洞庭湖的神秘“尾巴”

 昵称55301288 2019-11-07



洞庭湖上有飘动的尾巴。
用“飘尾”这样的动词作地名,在地名史上是一个特例。洞庭湖左岸有“飘尾芦苇场”、“飘尾机修厂”、“飘尾社区”等机构,但所处位置并非在同一地点。为什么“飘尾”?“飘尾”在哪?

在湖底沉积的泥沙

由于洞庭湖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史以来,这个大湖在每年的4月左右开始涨水,湘资沅澧、长江等众多水系汇聚洞庭湖中,7月到8月涨到最高水位,入秋后,从11月到翌年3月为枯水期。从高水位到低水位,洪水在湖中停留期长达半年多时间,水位最大变幅达17.76米,平均落差也有16米多。
水来一大片,水枯几条线,桃花洞庭满,霜落洞庭浅,这是洞庭湖的地理特色。进入洞庭湖的巨大水量,仅只有城陵矶一个出口,逼迫洪水在湖中长时间停留,洞庭湖成为了一个调蓄湖泊。“调蓄”期间,从上游河道带来的大量泥沙,就有了充裕的沉积时间。

洞庭湖因泥沙而形成的洲渚

据水文历史资料记载,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平均约为1.335亿立方米,其中长江进入的泥沙约1.18亿立方米,占82%;湘资沅澧四水进入的泥沙约0.241亿立方米,占18%;而从城陵矶口随流水带走的泥沙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还有75%有泥沙淤积在洞庭湖,每年约有1亿立方米的泥沙,随着河流的水动力,沉淀在河流的两边,而形成新的洲渚。目前洞庭湖的所有垸落和“围子”,就是这样形成的。

长江因泥沙而形成的江岸

长江串带着洞庭湖和鄱阳湖,但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湖泊,洞庭湖是调蓄湖,鄱阳湖是行洪湖,由于洪水的驻停时间长,造成洞庭湖比鄱阳湖泥沙淤积要大10多倍。历史上,古洞庭湖面积远大于鄱阳湖,而现在,洞庭湖面积比鄱阳湖要小,主要原因就是泥沙的淤积,以及因淤积成洲而造成的围垦造田。
进入上世纪初,长江入洞庭湖四口之太平口、虎渡口、调弦口等三口进口处,因为泥沙淤积而升高,入湖水量减少而断流,只剩下藕池河口,成为了长江长年的入湖口,河流从团洲进入东洞庭湖,在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砌、填埋下,河口因自身水动力,在东洞庭湖湖床上摇摆飘逸,形成独特、怪异的飘动尾巴,这个“飘尾”竟然延伸20多公里,直至君山岛,生动演绎了洞庭湖洲渚的形成过程。
这就是飘尾。

充满韵律的藕池河口

有一个疑问:千万年来,每年1亿立方米的泥沙入湖,洞庭湖为什么仍然如此深遂,而没有填满它的“胃口”?
地质史证明,燕山造地运动时期形成的洞庭湖,千万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它的继续塌陷、沉降过程。正是由于构造沉降的作用,对近代洞庭湖区的演变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地质资料记载,受洞庭湖盆地不同部位差异性构造沉降的控制,近千年来,洞庭湖沉降深度超过20米,构造沉降速率每年达到2厘米。
让人惊异的是,这个沉降速度,正好是每年泥沙入湖的“飘尾”厚度。

-----------------------------

飘尾附近的生态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