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六卷│遭虎篇第四十八(5)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1-07

《论衡》第十六卷│遭虎篇第四十八(5)

【原文之五】

夫虎,山林之兽,不狎之物也,常在草野之中,不为驯畜,犹人家之有鼠也,伏匿希出,非可常见也。命吉居安,鼠不扰乱;禄衰居危,鼠为殃变。夫虎亦然也:邑县吉安,长吏无患,虎匿不见;长吏且危,则虎入邑,行于民间。何则?长吏光气已消,都邑之地与野均也。推此以论,虎所食人,亦命时也。命讫时衰,光气去身,视肉犹尸也,故虎食之。天道偶会,虎适食人,长吏遭恶,故谓为变应上天矣。

《论衡》第十六卷│遭虎篇第四十八(5)

《论衡》第十六卷│遭虎篇第四十八(5)

【字词】

1、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习惯;更替;拥挤

【拙解】

老虎,是山林中的野兽,不宜擅近之物,常在草野之中,不为人所驯养,犹如人家中有老鼠,隐匿起来很少出现,不是可以经常见到的。命运吉利身处平安,老鼠不会扰乱;命禄衰败身处危难,老鼠则成祸殃。老虎也是如此:县邑吉利安定,长官没有祸患,老虎隐匿不见;长官将有危难,则会有老虎出入城邑,行走于民间。为何?长官的精气已消,城邑之地近似荒野。由此推论,老虎所吃之人,亦是其命当尽在其时。命将尽则时运衰,精气将离身而去,视其肉身犹如行尸一般,故而老虎会食之。自然之道偶逢际会,老虎正当吃人,长官也正遭遇恶运,所以便称老虎吃人是应和功曹的奸恶。

【小议】

世间力猛降虎之人极为罕见,常人之躯怎堪虎豹扑咬?不知山中有食人猛兽者,遭虎害是遇无妄之灾;明知山中有凶险却无奈必行山路者,遇虎被害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世上也确曾有降虎壮士,或可借用现在的说辞:此事危险,请勿模仿。古时交通不便,异地游走常会必须行走于山林荒野,危机自然会随时出现。变复之家,为何偏偏将虎食人的事附会到功曹身上而非其他官吏呢?或许是那位始作俑者因为自身功名曾受困于功曹,心生愤恨,便杜撰出如此荒谬之说,再有感同身受者附议其说,便将这虚妄之辞硬生生做实了,世间“三人成虎”的故事太多了。功曹,好似如今的人力资源考核官,掌管着那些欲入仕为官者、已居官位但心存进阶高就之欲者的仕途命运。功曹之职,直接面对的是众多“有学问”的人,那些人是有“文化”的,是很善于编排故事的,对于已有利者可以狂赞其功德,对挡已利禄者则是尽其所能“毁”人不倦!此篇读到此处,颇有些同情老虎。倘若功曹确实奸恶,人不知,却以为虎食人是功曹奸恶之应,提醒世人。人的智慧好像不应是这样用的吧?即使是现在,也有些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笃信某些神灵虚幻传说。每听其言,不相信且不屑与其辩,却也觉得甚是有趣。故事滑稽,人亦有趣。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