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孔子“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言论?

 兰博2000 2019-11-07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孔子骂他的小学同学原壤的话,听起来骂的很厉害,看来,孔子也曾经是个暴脾气的毒舌。

在《论语》中,记载了好几次孔子骂人的故事。骂的最多的人是子路。对子路,孔子是一三五小骂,二四六大骂,周日不休痛骂。用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话说就是,“先生每于子路下毒手”。被骂得最惨的人是宰予。孔子勤奋好学,绝不能容忍有人大白天睡觉,上课打瞌睡,而宰予上课睡觉,恰恰被孔子抓了个正着。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把他比喻成没办法雕刻的朽木、没办法粉刷的用垃圾做的墙,严重打击了宰予的积极性,搞得宰予恨不得“宰了自己”。

孔子还骂过他的小学同学原壤,骂了还不解气,还拿手杖狠狠地打了同学的小腿。骂他“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你这个家伙,从小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兄长,长大了又一事无成,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虫”。这是对他亲近的人,要是不认识的人,那骂的更为惨烈。孔子是个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者,他对有些做官的死了之后,还要用土偶或木偶陪葬的行为深恶痛绝,孔子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咒骂首先发明了“俑”的那些人断子绝孙。

司马桓魋是宋国贵族。他曾经让工匠给他打造石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三年都没有完工,工匠们都累病了。孔子听说后,就诅咒司马桓魋还不如早点死了,免得祸害百姓。

孔子骂原壤的这句话,一度引起了很多人的误解。有人就认为,儒家学说不是提倡尊老爱幼嘛,怎么孔子会去咒骂一个年长的老人,说他是个老不死呢?其实这是对孔子的一个天大的误会。孔子骂原壤的这句话,其实体现了儒家与道家人生观的不同。

原壤大概是个道家学派的人物。道家学派追求清净自然的生活,追求顺应自然的生活,对儒家的那一套仁义礼智的繁文缛节,很看不上眼。儒家强调孝悌,而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对儒家的孝悌的仁,很不屑一顾。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曾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还说大道废,仁义出,认为仁义是世界变坏了的结果。儒家强调要积极进取,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个人也有要成就,而道家学派认为,人就是要自然而然地活着,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的行为,全是浪费精神,全是无用功。儒家强调父母去世之后要厚葬,儒家的葬礼有一系列复杂的礼仪。而道家对此也是很不赞成。

原壤作为一个道家人物,整天习练的是延年益寿之术,他是出世派,对母亲的葬礼,也没有按照儒家的礼仪进行,你看他披头散发,双腿岔开在母亲的灵前,这种样子让孔子勃然大怒,所以就骂了原壤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说,你对这个社会什么贡献都没有,你不死,就是残害自己,残害社会!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骂人的话,鲜明地体现了孔子的儒家学派与老子的道家学派,价值观的对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