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大熊猫更濒危!整个长江剩约 1012头,谁来拯救最后的江豚?

 昵称75512199 2021-05-28

长江是世界上仅有的一条曾供养过两种哺乳动物的淡水河。自2500万年前开始,白暨豚和江豚就开始共享这条河流。1980年时,长江中只剩下大约400头左右的白暨豚,可惜人类没有果断采取行动挽救这种珍贵的动物,错过了最后的机会。如今,江豚是长江里仅存的哺乳动物,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目前,整个长江流域江豚仅有1012头,比1990年的3600头下降了2588头。而我国目前有野生熊猫1864只。作为全世界已知的90余种鲸豚类动物中唯一硕果仅存的淡水亚种,江豚是否会重蹈白暨豚的覆辙?

如果没人带路,一般人怕是很难找到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东路5号的白暨豚馆。沿途没有任何指示标牌,处于大片的菜地包围中的白暨豚馆,稍显破旧,主养厅、繁殖厅、实验楼、标本馆等均重建于1992年,院子里的3头白暨豚雕像,光亮耀眼。这里曾接送过无数的客人:BBC的纪录片摄制组、美国Sea World和中国香港海洋公园的科研专家……2002年,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头白暨豚“淇淇”孤独终老,这一长江独有的淡水鲸类于5年后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即使野外真的还幸存少数几头,也难以支撑整个种群的繁育。

而生活在长江中的另一种水生哺乳动物——长江江豚,正是伴随着当时白暨豚功能性灭绝的悲剧新闻,开始慢慢进入公众的视线。与长江中野生江豚不同,白鳍豚馆里的7头江豚生活在平安的环境中,衣食无忧。白鳍豚饲养馆其实就是一个直径不到10米的圆形水池,里面的水来自自来水公司,24小时不断循环,脏水过滤后再返回池子里。走近看,只见水池里黑色的江豚在游泳嬉戏。它们身体灵活,不断变换着方向和姿势,甚至还会肚皮朝上立在水中,看上去很像是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位饲养员拿出一条小鱼夹在指间冲着水面晃了晃,立刻就有一头江豚游了过来,张开大嘴等待喂食。饲养员把小鱼扔进江豚的嘴里,它立刻用牙咬住,然后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品尝美味去了。

午饭过后,白鳍豚馆的江豚开始在不大的池子里撒起欢来。最调皮的小个头“淘淘”很是讨人欢心,它会亲吻饲养员,表演水中直立,引起人群阵阵尖叫。“淘淘”是全球第一条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江豚,这个帅小伙今年已经10多岁,身体非常棒。我站在池边,“淘淘”向我游来,它竟然不怕我。曾在报刊上知晓江豚的事,待亲眼见到它时,心境自然不同,不免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好像是知道我来采访,“淘淘”悄悄地和我说起了它们家族的小“秘密”。

“首先,你们人类要学会分清江豚和海豚。仔细看,海豚的嘴尖尖的,有背鳍,牙齿是锯齿形,而江豚的嘴巴是平的,牙齿是平整的,特别是没有背鳍,脊背上有疣粒,这可是江豚最显著的特征。江豚的大脑同海豚一样发达,智力与大猩猩接近。有人喊我们'江猪’,听起来凶凶的,其实我们江豚性情很温和,是人类的好朋友。早在六朝时,江豚的名字就出现在了文人笔下。东晋文学家、科学家郭璞在《江赋》中写道“鱼则江豚海狶,叔鲔王鳣”,这是“江豚”一词最早出现的文献。以前,长江上的渔民口中有“江猪拜风”之说,渔人见到江豚和白鳍豚迎着风频繁露出水面,就知道即将要风浪大作赶紧返回,躲开了灾难。如今在很多长江沿岸人的回忆中,我们江豚都是温暖的存在。”

“我们江豚家族讲究优生优育,江豚要在妈妈肚子里呆够大约11个月才能出生。江豚出生后要妈妈带大概2年才能完全独立生存。初生的江豚都很虚弱,一来要喝奶,二来和人类一样,是用肺呼吸,需要妈妈驮着浮上水面换气,靠自己是没有那个体力的。而且只有出生100天左右的江豚才具备相对熟练的回声定位能力,离开了妈妈的照顾,没办法活下去。平时,小江豚就嗲嗲地斜趴在妈妈的背上,头、颈和腹部都紧紧贴着,呼吸时小江豚和妈妈相继露出水面。等小江豚长大一些,妈妈就用鳍肢或者尾巴托着我们游动。很多江豚妈妈会选择携带,就是身体不接触,但母子俩靠得很近,一家人在水里一起沉浮,其乐融融。”

“在长江里面,我们没有天敌。”说着说着,“淘淘”眼里突然流出了泪水。“清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有诗云:驿路梅花尽,春帆出白门。翻风看社燕,吹浪有江豚。可见当年风浪出现时,江边时常能见到我们江豚。不过后来,都变了。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沿岸大量自然湿地消失,鱼类生存空间萎缩,长江渔业资源匮乏,江豚的食物严重不足。在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后,我们成为长江里仅存的鲸豚类动物。我经常看见我的爸爸妈妈在流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明确指出:长江江豚的保护已经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目前可能是种群最后的拯救机会。所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帮助我们江豚。”

造成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与造成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原因相同,主要是人类活动。目前,宜昌以上江段及汉江等大型支流已经没有江豚分布,洞庭湖及鄱阳湖支流江豚分布较少,长江中游的部分江段已经成为没有江豚分布的“空白区”,多个小群体被迫长期隔离,生活在部分支汊水域。今天,科研人员对长江江豚保护主要以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为主。迄今,通过各方努力,我国已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共相继建立起了1个人工繁殖研究基地、2个迁地保护区、8个就地保护区。挥手告别时,“淘淘”告诉我:“把自然的长江还给江豚,才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保护。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