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沁籽料品相不理想怎么办?借助跨界艺术“锦灰堆”完美解决!

 和玉大叔 2019-11-07

假如您买了一块不太规则的多面体籽料,比如说带石僵的黄沁,当下最好的雕刻方式是什么呢?要是放在以前,肯定是建议尽可能把瑕疵部分都挖掉,可今天的玉雕市场,有一种新的选择正在越来越受到玉友的欢迎,这就是——锦灰堆。

锦灰堆又叫八破图,是中国人民自创的一种艺术形式,有一首诗来描述锦灰堆是再合适不过了:“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莫道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难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毕加索能对中国文化如此惊异,我们看到他那些无法理解的画作之时,只有毕加索明白,其实这种超现代模式早都是中国古人玩剩下的。

锦灰堆历史十分悠久,有记录的是始于元朝,清末年间最为繁盛,现代能达到顶峰,还要感谢“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这种艺术形式不但结合了传统书画篆刻的精妙底蕴,同时还兼具现代的艺术创新风潮,可以说越玩越有意思。

在书画上展现锦灰堆还是比较容易展现的,首先在画纸上简单的扩定一些轮廓,然后把每个部分交叠设计,随机放入文物的残片,书稿的残页,破损的拓片,貌似出土青铜器的碎片等等,这一切看似毫无联系的古朴之物糅杂在一起,反而成为了文人才思泉涌的源头,所以也有文人称之为“打翻字纸篓”,将那些废弃之物以一种超然的形式重返人间。

锦灰堆本身是一种突破传统的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我国传统的书画都是讲究规范,几乎看不到什么几何,交叉,层叠等形式,连汉字也是方方正正的,可这锦灰堆偏偏打破了这个常规,通过不规则的碎片组合,建立了跨越古今的独特联系,可能是书画和青铜、也可能是神鬼和棋艺,这种“跨界”的结合,化“乱”为“艺”,给自由插上艺术的翅膀,赋予无限的想象空间,突破了传统思维的框架,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代社会尤其受到喜爱,也不足为奇了。

听完和玉大叔介绍的锦灰堆,玉友们一定有思考:这么多的历史,文化,艺术,镌刻等形式夹杂在一起,岂不是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回想一下古代的名流大家们,哪个不是琴棋书画样样全才,好东西自然需要有积累才能做出来。

锦灰堆既然是多种艺术交融,自然是3D比2D更加富有美感,天然形成的和田玉籽料就成为了这一题材的最佳载体,文章开头大叔提到有僵杂的黄沁籽料,在传统的玉雕中,受到题材样式的限制,自然是只能挖脏去绺后才能创作,举例来说,我们不能因为天然的瑕疵,去设计一个没有头的佛祖对吧?

这种两难的限制,如果做锦灰堆题材就不大不同了,反而要求料子有多样化的效果,最好是有石僵,有多种颜色和材质复合,甚至是有裂都可以,作者会审视题材,对籽料每个面都单独设计,通过碎片化的处理,在杂乱之中巧妙的把裂纹避开,用题材融合的边缘随意掩盖瑕疵,给予了玉雕师最大的创作空间。

就拿黄沁来说吧,在市场上普遍价格比较贵,黄沁的主要难度是大部分原籽沁色不匀,万一好看的白玉部分露出,很多雕刻师反而不敢随意雕刻,害怕下刀后白玉仅有表面的一点,这样“俏雕”就变成了“废雕”,选择锦灰堆“因材施工”,往往不需要多么深入的镂空雕刻,浅浮雕即可,最大化的保留料子的重量,仅对瑕疵进行处理,不但节约了料子,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放上喜欢的题材,岂不是两全其美?

在和玉大叔看来,锦灰堆是玉雕行业的一次新的起步,是真正把玉雕从传统技艺升级至艺术行业的一个敲门砖,也许在未来的日子,会出现现代与古代题材结合的“锦灰堆”也说不定,谁说和田玉都是古朴陈旧的东西,时代在进步,和田玉不也一样在进步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