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尊尊精美的新疆和田玉器皿,就是一部微缩的和田玉史

 和玉大叔 2019-11-07

和田玉的大气,往往不是那些小件的首饰可以展示的,要说起和田玉真正登上大雅之堂的,还是要看器皿类的发展,对于和田玉的器皿史,许多玉友了解不多,所以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在中国历史上的和田玉器皿,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奢华之美。

器皿是用以盛装物品或作为摆设的物件的总称。大家都知道,器皿对雕工的要求显然是最高的,不同于山子雕因材施教式的艺术创想,器皿因为有形状的限制,所以说对原料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我们都知道古代只能找到籽料进行雕刻,所以能留存到现在这些古玉一般玉质都相当了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玉石器皿其实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商代有一种玉簋(读音是Fu,三声)可能就是最早的玉器器皿,它是古代盛放稻谷的器皿,圆者称簋,而方者就称簠,玉簋是一种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一般都是宽口的圆或长方形,有盖子,合上就是一个所谓的“器”。

说起我们古代的玉器文化史,最早的要追溯到我国的三大古玉文化:分别是以辽宁岫岩玉为主的红山文化;以浅绿色带斑点的透闪石为主的良渚文化,以及以黄河及青海玉为主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少有的带有和田籽料制作玉器的时代,新疆或者说西域地区的玉器历史反而要晚一些,在大概距今三千八百年前,在现在的罗布泊,孔雀河的北岸生活的古罗布泊人民墓葬中发现了一些玉石做的玉珠子,另外就是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古代的精绝国(就是尼雅)以及古代的楼兰(现在的鄯善)也发现了类似的玉珠,严谨一些,经过本地考古工作者认证的就更晚了,要追溯到十一世纪的高昌回鹘汗国,八十年代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王家寺院发现了一批玉器,有三件就是和田玉做的。

我们说回到古代的器皿,因为生产力落后,想要雕出好看的玉石器皿,要等到明朝时期了,想想郑和出海的时代肯定是我国手工业最繁荣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民间也有不少人玩玉赏玉,所以一时间玉器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古玩圈有一个说法叫做“粗大明”就是说的明朝粗糙的风格,在玉料缺乏的情况下,各种创想都来了,甚至有一些商贩不远万里来到西域地区贩卖玉器,跑了这么远可不能赔本,所以明朝私贩的玉器反而质量比较好,再加上苏扬上等工的加持,好东西也是没的说,《天工开物》里是这么总结的:“良匠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到了清朝,因为皇家爱玉,这器皿质量有了标杆就更佳精妙,可惜的是腐朽的封建帝国终究不能再支撑起和田玉这种高贵的艺术品更长的时间了。新中国的玉器艺术家,发明了玉器薄胎压金银丝嵌宝石技艺的潘秉衡曾经说过:“器皿是玉器的正宗,因为它体现着玉器工艺中多样而又完整的技艺结构”,像我们新疆的玉石雕刻泰斗,已经仙逝的马进贵先生,就依靠自己的研究,硬是恢复了失传多年的“玉雕金错银工艺”,这些精美绝伦的技法都是为了体现在玉石器皿上的。

回首今天的市场,真正优秀的器皿比较少,一方面是料贵,其次就是成品玉器难以体现身份和价值,从文化和收藏角度,玉雕的器皿都已经进入了收藏品的领域,可能与传统和田玉市场渐行渐远,希望有一天,人们还能记得它,记得这些曾经带来艺术和美的中国奢侈品代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