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玩市场赝品泛滥,它们都来自于哪儿?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是圭水 2019-11-07

混古玩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实践,在一次次打眼中去伪存真,磨炼自己的眼力,为的就是不再买假。然而,除了爱好者,同样在坚持的还有许多人,就是那群造假者和售假者。他们有人年复一年学习,打磨技术,有人守着摊位,为的就是能从中获取高额的利润,实现自己“开张吃三年”的梦想。

这些赝品从哪来?

景德镇,别名“瓷都”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东晋开始烧制瓷器,经历了1800年的历史。在今天,这里汇集了一大批国内有实力的陶瓷工匠、商家,他们专门制作古代官窑高仿瓷器。近几十年,景德镇市许多原有的国有陶瓷企业早已改革,分别被划成许多小块,承包给私人。

有报道显示,截至去年,包括没有登记在册的个体、私营作坊在内,景德镇市制陶瓷企业不下4000家,从业人员10万多。在这里,随便走进一个作坊,你都能看到摆放着烧制的瓷器,各朝各代的官窑瓷器随处可见。他们不仅接受各种高级瓷器定制的单子,亦能批量生产各种“古瓷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上作旧瓷器大都出自这里。

在“瓷都”,除了依靠瓷器为生的普通人多如牛毛,各路专门做瓷器的民间高手更是不可胜数。看过我们往期文章,或者在平台鉴定瓷器比较多的藏友,应该对郑俊生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之前的专访文章讲了郑老师为了磨炼水平、提升眼力,专门去景德镇学习瓷器制作的经历。谈到景德镇那些仿高古瓷器的人,他告诉笔者:“很多工匠甚至将自己的一辈子时间都用在了仿古瓷当中,他们对各朝各代瓷器了如指掌。为了将瓷器做的逼真,他们甚至去学习古文。”在访谈中,他用了几个“可怕”来形容,足见赝品的泛滥程度。

除了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垕镇、宝丰县)、福建泉州、广东潮州等地,也是赝品瓷器生产集中的地方。他们仿造的对象,除了景德镇的元明清瓷器,最多的就是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的器物。

上图是之前网上流传的一张国内古玩造假地图,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赝品出产最多的地方大都是历史上的重镇,例如泉州就是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仿造的对象,除了瓷器,还有玉器、铜器、书画等。一些地区甚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这些赝品卖给谁?

那么仿品卖给谁呢?有这个疑问的,我想不是不懂行的小白,就是只盯着高端拍卖市场,而不识民间真实情况的“大触”。

十几年前,有个小品《卖猫》,讲的是一个收藏迷不惜花一千元买一只普通的家猫,为的就是顺便要走那只喂猫的碗,那是一个万历年间的碗。结尾高秀敏那句:“全指着这个碗往外卖猫呢”,不仅抖响了包袱,更道出了如今收藏界的乱象。

长久以来,在收藏界始终存在着一大批没有知识、经验积累,却整天梦想靠着低成本捡大漏的 “藏家”。与此相对的是,全国有十几万人专门靠从事古玩造假为生,年销售额达数百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肯定得有人买单。而买单的,主要就是那些一心想“捡漏”的玩家们了。

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如今,在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大小不同的古玩城,尽管里面很多店家以自己收藏的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高级古玩为傲,然而这些物品成交量低得可怜。相反,大多数店家都是荤素不忌、不管真假,只要能卖出去就行。他们背后撑起的,是一条完整的制假、售假的产业链。

几年前,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一些拍卖行“拍假”和“假拍”的现象。其中有个拍卖公司,以子虚乌有的香港拍卖会为诱饵,骗走了一些老人巨额的服务费,留给卖主的不是遥遥无期的等待,就是全部流拍的骗局。相同的是,央视315晚会也曾曝光了一些“鉴定师”只要收钱即可随意开出鉴定证书。通过这个渠道,廉价的地摊货摇身一变就成了高价真品古玩,然后贩卖给哪些不懂行的人,为黑心卖家获取暴利。

由此可见,在赝品泛滥的市场背后,赚的盆满钵满的不仅仅是那些造假者、中间商,还有一些昧着良心的拍卖行。以及那些猖獗的“黑嘴鉴定师”。

赝品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圈子,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其冰山一角。在今天,想要杜绝赝品的出现是不可能的,玩家为此而金盆洗手更不可能,只有不断“修行”,练就一身真功夫才是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