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给童年孩子建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才是他们将来不同的关键

 肯定式教养 2019-11-07

开始本篇文章前,父母们先思考一个问题:

你孩子回家时先写作业,还是先看会电视、玩会手机再写?

如果自家孩子还没有写作业的,也没关系,父母可以思考下,自家孩子每晚都干什么?是看电视、玩手机,还是自己在那玩玩具?

如果父母仔细观察下的话,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的呈现一种规律:

要么孩子每次都是先写作业再看电视,要么孩子每次先玩会手机、看会电视再写作业。而那些没有作业的孩子,可能一直在玩手机、看电视,直到父母禁止,或者一直在那玩玩具。我们会发现孩子每晚的行为轨迹基本都是固定的,很少出现特别的情况。一个天天玩手机、看电视的孩子,不可能连着好几天看书、玩玩具;一个每晚总是看书学习的孩子,也不可能突然抱着电视看个没完。

其实不仅孩子是这样,成人也一样。

每晚都去打麻将的人,如果有天晚上不去打了,就浑身不自在;每晚都抱着手机看的人,即使新闻八卦什么都看了好几遍,没啥稀奇的,也舍不得放下手机;每晚都在看书的人,你让他突然几天不看书,他就总感觉少点东西……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我称这样某个场景下有规律的行为叫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什么是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就是你一旦进入了某个特定的场景,就会触发你大脑中的某个开关,进入一种自动化状态。这种触发是自动的,一旦建立,只要进入这个场景,就会自动运行。

举个例子,比如你早上一起床,就进入了一个起床模式,洗脸、刷牙、化妆……这是你的起床模式的固定模版,不是印在你的大脑里,而是深深的印在你的身体里。每天不用思考,只要早上你起来,你就会进入早上模式,自动化的完成该模式下的各种行为。

有的人可能说,这不就是习惯吗,还整什么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好像很高大上似的。

事实上,虽然它们很相似,但是却是不一样的。

习惯是对特定行为的描述,而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以场景为单位,里面包含着各种行为,包括习惯行为,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是一个集合。

父母给童年孩子建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才是他们将来不同的关键

人的行为是按照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运作的,而不是按照习惯。习惯只是在固定场景下展现出特定的行为,这些特定的行为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下综合起来看,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没有固定的场景,也就不会展现出特定的习惯。

比如早起习惯,只有在早上模式时才会出现,其它的场景模式下是不会出现的。

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就像一个框架,里面嵌入了各种行为模块,使我们的生活按照规律有序的方式进行。不同的人的场景模式是大概相同的,比如都有早上场景模式、工作场景模式、夜间模式等。但是在嵌入的各种行为模块上却又所不同,比如夜间模式上,有的人嵌入的是学习行为模块,而有的人嵌入的是看电视、玩手机行为模块。

各种场景模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每天的生活。进入什么样的场景,我们就会切换成什么样的行为模式,然后启动自动化过程,帮助我们方便快捷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的作用

人们为什么会存在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模式呢?究其原因是因为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模式可以大大减轻大脑的工作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单轻松。

试想,如果没有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模式,每进入一个场景,我们大脑就要重新思考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这会增加我们大脑的工作量。相反,一旦我们建立某个自动化模式,那么我们再进入该场景后,我们就不用再思考要做什么,省下更多的脑力来思考别的事情。

比如我们外出旅游,不认识路了,想找人问路,于是我们会切换到陌生人沟通模式,这时我们会自然的微笑,礼貌的问好,客气的感谢。这一套自动化模式已经固化到我们的潜意识中,因此我们不用思考应该怎么做,就已经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脑力放在理解他人的话语意思,记忆他人说的路线。

所以,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方便我们的生活。

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如何建立的

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之所以可以建立,是因为它符合大脑的运行规律:

1、遵循大脑的分类习惯

我们的生活面临的各种事物、问题纷繁复杂,如果不加细分整理,我们的生活就会很混乱。为此,大脑养成了归类整理的习惯,每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鲜事物或问题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进行归类,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显的有秩序。

而大脑分类整理的依据就是事物具有的鲜明特征,所以依据生活场景的鲜明不同,大脑对场景进行了划分,比如早上场景、工作场景、夜间场景。而我们思考时也通常以某个场景为一个思考单位,比如我们通常思考今天工作要做什么,却很少把思考工作场景和夜间场景放在一起,思考工作场景干什么,夜间下班场景干什么。

所以,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符合我们大脑的分类习惯。

2、遵循神经系统的成熟机制——熟练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卖油翁》这篇文章,里面的名言“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很清楚,它反应是神经系统一个重要特点——熟练。人一旦熟练,就不用大脑再思考了,形成了自动化。

同样,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也是遵循了神经系统的熟练模式。这就像一张多次曝光的照片,共同的特征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不同的部分变得模糊,最终形成固化的行为。

如果我们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就躺在沙发上看手机,长此以往,那么我们的大脑在夜间模式下就会固化看手机上自动化行为,以后我们晚上回来就不由自主的躺在沙发上看手机。

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对教育孩子的意义

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对教育孩子有重要意义,因为自动化模式一旦固化,就很难改变。

就拿夜间场景模式来说,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每晚让他看电视,那么孩子就会固化夜间看电视的自动行为。即使孩子以后上学了,放学回家后,他也会总想着去看电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而有的孩子先要看会电视、玩会手机再写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的夜间场景模式已经固化了这样的自动化行为。这就要求父母从小就要注意给孩子建立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

其实建立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很简单,就是在某个特定场景下,把具有鲜明特征的行为重复,不断的重复,直到固化。

以夜间场景模式为例,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夜间模式划分为几个模块,比如玩模块、学习模块、绘画模块等,玩的模块下孩子可以放松,玩自己想玩的,而学习的模块就应该去学习,绘画模块是就要去绘画。通过长期重复训练,大脑会固化不同的模块,孩子到了某个模块时间就会去做相应的模块内容,从而实现自动化。

需要注意的时,在模块设置上不要他多,一般不要超过3个,因为超过3个既不利于大脑的记忆,也增加了大脑的工作负担。如果实在内容太多,我们可以把有共同点的内容归类,比如绘画、舞蹈,这可以统一归类到艺术模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