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觉斯笔力能扛鼎,被誉为“神笔”的王铎,楷书达到了何种境界?

 不易齋2 2019-11-08

世人皆知王铎精于草书,在他传世的作品中,草书占据了大部分。殊不知,王铎的楷书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这样的评价正是对于王铎楷书造诣的肯定与认可。那么王铎的楷书究竟到了怎样的境界呢?

王铎 行楷书王维诗卷 局部一

王铎生于明末清初,家境贫寒的他并没有因此丧其志。少年时代的王铎便开始接触书法。在那个时候,明末思潮占据主流,然而王铎却并没有跟风模仿,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喜欢钻研古法,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大师之作都成为他追捧的对象。在充分研究了前代大师的作品之后,王铎博采众长,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其书法风格在当时别具一格,被时人誉为:“神笔王铎”。

王铎的草书久负盛名,然而其楷书同样独具风神,传世虽少,却难掩其精华。

用笔之法

想要真正体会到王铎楷书的神韵,就不得不了解书法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笔法”。顾名思义,笔法即用笔之法。概括来讲可大致分为两种:方笔和圆笔。

这两种用笔方法中又可细分为藏锋,露锋,逆锋,回锋等多种笔法形态。但方笔和圆笔确实为书法学习中最为普遍的方法。而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们之所以可以将同一个字写出不同的神韵,其主要原因也是在方笔和圆笔之上。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更好地体会王铎的书写方法。

王铎用笔多用方笔,少用圆笔,圆笔为方笔之辅。他博采唐宋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再结合自身造诣颇深的行草,王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到的书法风格。他的楷书强健有力,刚毅伟岸,力透纸背,大气磅礴。

王铎楷书王维诗卷 局部1

此为王铎楷书作品中的传世佳品《王维诗卷》,本篇文章多用此为例,来分析王铎的楷书风格。此书粗略看来颇有一种生疏之感,仿佛初学者书写,略显拙劣,然而,若仔细观察,则会发现此书颇有几分韵味,笔法自成一派,颇有汉家风范,此书为王铎五十一岁时书写,但依旧雄浑刚毅,气势磅礴。

王铎楷书王维诗卷 局部2

用墨之法

说到用墨,王铎自成一家,将墨运用的出神入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墨也有五彩之分。墨色的浓淡变化为作品赋予了更深的层次,同时,墨色的深浅变化也可以反映出书画家作画时的心境,因而成为历代书画家抒发胸臆的窗口。

王铎《赠今础先生扇面》

不仅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王铎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画家。他的《雪景竹石图》流传至今,惊艳了无数人。他受到荆浩以及董源的影响,在他们二人用墨的基础上自创出了一种全新的用墨方法,利用墨的差异,将不同墨的枯、湿、浓、淡相结合,再搭配“涨墨法”以达到最佳的视觉体验。善于钻研的王铎将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书法创作当中。在此之后,为增加文字的美感和立体感,王铎经常对书法作品作有意识地晕染处理。这一小小改变使得王铎的书法作品“呼之欲出”,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

王铎楷书王维诗卷 局部3

结构之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同样结构复杂。字的雅观与否与其框架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同人一样,每个汉字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骨骼结构以及肢体形态。这些因素的不同也会导致整体观感的差异。相比于其他书写方法,楷书更加讲究字体结构的严谨性。历代书法家虽都遵从着这一规定,然书写出的作品却又不尽相同。究其原因,皆在于历代书法家对于“美”这一概念理解的差异。想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将自身的审美观点与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二者中寻求平衡,营造整体的美感。

此为王铎为数不多楷书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明肃府本淳化阁帖跋》,此书中王铎尽显其独到的书写手法,字字力透纸背,苍劲有力,由于受到自身行草风格的影响,王铎并未追求每个字的笔直,而是笔随心动,大气磅礴,真实地反映出王铎当时的心境,令人赞叹不已。

王铎楷书王维诗卷 局部4

布局之法

除上述三点外,影响书法作品质量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书法中的布局之法。

在书法创作当中,不仅要注意字本身的形态结构,还要时刻注意字与空白部分的对比关系,我们看待一幅作品是从整体出发的留白部分虽为书写,却也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留白部分的把控,书法界术语称之为:“布白”。王铎对于布白的把控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在整体布局方面,不同于倪元璐的字紧行宽,也不同于黄道周的字宽行紧。受自身草书风格影响,王铎的楷书“字距和行距都茂密,大气灵变”。颇为潇洒,王铎楷书的布局充分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不拘一格,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具有极高的造诣。

王铎楷书王维诗卷 局部5

总结:

王铎楷书作品传世不多,此文中的《王维诗卷》当是其中珍品之一。通过对于此作品的笔法,用墨,结构,布局之法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王铎的楷书整体来说倾向于颜真卿,柳宗元,但在许多方面加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楷书成为书法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世人将之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可见其造诣之深,盛名之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