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漠悲歌,蒙古汗国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败走青海,抱恨终身

 长江古今谭 2019-11-08

受尽欺负的虎墩兔憨

1592年,在大明帝国疆域以北的漠南蒙古诞生了一位“天之骄子”,他就是成吉思汗的22代孙,黄金家族的嫡裔,蒙古汗国的第35位大汗——林丹汗。

林丹汗本名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汗号为呼图克图汗(明朝译作虎墩兔憨)1604年,年方十三岁的林丹巴图尔继承汗位。其后他又给自己加了许多名号,其全称是“林丹.忽秃图.有洪福之成吉思.大明.薛禅.所向无敌之胜利者.岱宗.上天之天.宇宙之上帝.持金轮之诺们可汗”。其霸气直追《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女,通过他的名号我们可以看出林丹汗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热血青年。

自16世纪初达延汗去世后,蒙古高原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统治集团。漠南蒙古又分为: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察哈尔部、永谢布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等。这些部落虽然奉林丹汗是“可汗”(共主),其实是各自为政,甚至兵戎相见。漠北蒙古不承认林丹汗的蒙古大汗地位,只承认他是察哈尔一部之汗。漠西蒙古因地域和历史原因自成一体,和大汗没有联系。

林丹汗手头真正掌握的实力是察哈尔八大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将自己的亲信和侍从命名为“察哈尔”,从此察哈尔成为一个新的政治实体,作为大汗的护卫亲军,如同“黄金家族”一样,察哈尔在蒙古各部中也拥有高贵的地位。

察哈尔部控制的土地是老哈河以东,广宁以北的辽河河套地区,人口大概有10万左右。

刚继位的林丹汗受到了蒙古诸部和明朝的双重歧视。《崇祯长编》记载:“虎年幼,沉迷酒色。诸部各自称雄,献贡遂绝”。明朝宋一韩《边事大略》奏文中称:"独凌丹憨新立,众虏煽惑,都会、歹青等阳顺阴逆,安能不相率响应?”这歹青是察哈尔部的首领,连他都对林丹汗阳奉阴违,其他部落的首领对他的态度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就是熊廷弼所说的林丹汗"尚不能统众"

攘外必先安内

林丹汗韬光养晦了十年,可谓十年生聚。1615年,久违了的林丹汗精彩亮相。“谋犯河西”,成功突袭义州,“兵民死者甚重”。自此,林丹汗开始不断率众骚扰劫掠明朝边境。蓟辽总督薛三才用8个字“虏中名王,尤称桀骜”重新对林丹汗做了评价。

当时已成明朝、蒙古、后金三足鼎立之势,鉴于漠南蒙古位于明朝和后金之间的缓冲地带,在明和后金的角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明朝不得不联合蒙古一致对付后金。1617年,明朝终于答应了林丹汗的请求,为察哈尔部划定了互市区域,每年给林丹汗赏银先为4000两,后增至4万两,再增至8万一千两林丹汗和明朝开始相对和平的交往。

而随着后金的崛起,和后金处于接壤地带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首领,在后金的威逼利诱下,和后金结亲、纳贡、通好。面对

后金咄咄逼人的态势,,作为蒙古“共主”的林丹汗说:“南朝止有一个大明皇帝,北边止我一人,何得处处称王,我当先处里,后处外”。(《崇祯长编》)

为了加强汗权,林丹汗先进行了察哈尔本部调整建设。此后,用“图门大法”来约束蒙古诸部;任命永谢布部的却热斯塔布囊作为林丹汗的代表,管理右翼三万户蒙古诸部,任命喀尔喀乌济叶特部的锡尔呼纳克(明文献称炒花)洪台吉辅助大汗管理左翼蒙古诸部;在阿巴嘎哈喇山修建都城察罕浩特(白城),让诸部首领到此朝觐、纳贡和议事。

在军事上,林丹汗发动了对左翼蒙古和科尔沁部一系列军事活动。无休止的战争和他残暴的手段,既消耗了蒙古的实力,也降低林丹汗的威信,还促使了科尔沁部完全倒向后金。本来就是一盘散沙的蒙古不仅没有拧成一股绳,团结在大汗周围,反而离心离德,更加不堪。

此外,林丹汗在宗教上还进行了改宗运动。在林丹汗时期,黄教已成为蒙古族地区至高无上的信仰。林丹汗即位后,也是大力倡导黄教,林丹汗也被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唯一一位蒙古族达赖喇嘛)赐予“林丹呼图克图汗”的封号。但达赖喇嘛对于散居于蒙古各地的首领们封号过于泛滥,这个“汗”,那个“汗”,各部首领也据此和林丹汗分庭抗礼,引发了林丹汗的不快。由此他想利用红教的教义和势力完成统一蒙古的大业。他这次改宗活动,不仅彻头彻脑失败了,甚至让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林丹汗信奉红教后,极大影响了他在蒙古各部的形象和声誉,割裂了联系民众的精神纽带。信仰黄教的蒙古各部首领都心怀不满,他们逐渐疏远了林丹汗。而黄教的僧侣们,也把林丹汗统一蒙古的战争看作是宗教战争,开始支持他的对立者后金。 

察哈尔西迁

在征服抑或蹂躏完左翼蒙古后,1627年10月林丹汗率察哈尔本部西迁。据《明实录》记载“一旦拔帐而西,骚动宣、云逾半载”,可见声势之浩大。

林丹汗再次展示了他的超凡武功,打自己的蒙古兄弟如同砍瓜切菜一般。他先击败了喀喇沁部,又一鼓作气攻占了土默特部的赵城(归化城)。其后又通过“敖木林之役”和“艾布哈之役”控制了右翼蒙古地区。

林丹汗虽然控制了从辽河到黄河河套广袤的土地,但在战争中并没有完全降服右翼各部,频繁的讨伐也严重削弱了整个蒙古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看上去蒸蒸日上,其实是外强中干。

察哈尔西迁的最恶劣后果就是众叛亲离。不仅右翼蒙古各部纷纷降金,就连驻守在辽河河套的察哈尔八大营也开始瓦解,奈曼、敖汉、阿喇克卓特三鄂托克投靠后金。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三鄂托克则北上投奔漠北外喀尔喀的车臣汗。

败走青海

1628年,皇太极派遣归顺后金的土默特、鄂尔多斯、喀尔喀等部兵力,攻击察哈尔部,其后又御驾亲征,再度大败察哈尔部,归降者无数。1632年皇太极再次御驾亲征,林丹汗不敌,仓皇西逃。

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难过程中部众大量流失。“食尽马乏,暴骨成莽”(《明史·鞑靼传》)。他逃到青海后,与漠北外喀尔喀的却图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区的白利土司结盟,因为他们都不信仰黄教,所以被称为"反黄教联盟"。林丹汗试图利用这个联盟东山再起。可是天不假年,就在1634年夏秋之际,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他统一蒙古的梦想到死也没能实现,却客死他乡,抱恨终身。

林丹汗不仅是察哈尔部的大汗,而且是蒙古各部的共主。察哈尔部的灭亡,标志着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在故土的灭亡。

林丹汗和皇太极比较

林丹汗死后,其妻和儿子额哲率众降金。林丹汗的“八大福晋”改嫁给了他的对手皇太极和他的子侄。而皇太极恰好和林丹汗同岁,这两位虽同为“天之骄子”,但在个性上却相差很大。固然林丹汗的败亡和皇太极的成功有很多客观因素,但也和他们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

两人都英勇善战,至于谁的军事才能高一些,这个很难说。虽说最后皇太极击败林丹汗,但那时林丹汗众叛亲离,势单力薄,和皇太极的后金不是一个重量级。

皇太极高瞻远瞩,精于谋略。林丹汗目光短浅,有勇无谋。其战略方针混乱,无论是对内统一蒙古各部,还是对外处理与大明、后金的关系都犯了战略性错误。

皇太极宽宏大度,善于笼络人心。林丹汗残忍横暴,让人离心离德。林丹汗一心想要统一蒙古,最终却叫对手实现了,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此外林丹汗狂妄自大、贪财嗜物的性格,也和他最后的败亡有必然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