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绢病已成为花生种植的头号“杀手”,防治其实很简单

 屈贺宝 2019-11-08

近段时间,花生的价格经历了三升三降之后,目前部分地区的花生米价格稳定在一斤4.7左右。在以往的这个年份,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高的价格。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今年管理比较好的农户,一亩地花生收入3000多元的大有人在。也有很多农户,因为天气、病害等多种因素,一亩地收入仅有几百元,相当于白白忙碌了一季。

当前花生价格的走高,刺激到了很大一批人。可以想象,明年花生的种植面积将会大面积增加。以老王这里来说,这两年已经很少有人种植春花生。而今年这个时间,还有大片的耕地没有翻耕,这都是准备明年种植春花生的地块。

春花生上市早、产量高、效益好,为何还有很多人宁愿种植小麦玉米也不愿意种植春花生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病害。

这几年来,我们这里作为全国花生主产区之一,由于连年种植,花生的土传性病害越来越严重。而其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就是白绢病,它已经成为影响花生种植的头号“杀手”。

现在很多花生种植户,提起来白绢病头疼不已。花生一旦得了白绢病,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看着花生慢慢死亡。为何白绢病危害这么大?就没有一种好的防治方法吗?今天老王就为大家讲一下关于花生种植过程中如何防治白绢病。

白绢病简介

白绢病又叫菌核性根腐病和菌核性苗枯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它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树的根茎部分。该病危害作物较广,主要危害苹果、桃树等多种果树,以及花生、辣椒等农作物。

白绢病通常发生在植物的根茎部分或茎基部。导致根茎部皮层逐渐变成褐色坏死,严重的情况下皮层腐烂,导致植物营养无法传输生长不良。当病斑在环绕茎部一周后,会导致全株枯死。

白绢病已成为花生种植的头号“杀手”,防治其实很简单

白绢病白色丝状菌体

在土壤潮湿的情况下,受害部位的地表有白色丝状菌丝体,后期菌丝体内形成很多白色油菜籽状菌核,后慢慢变为淡黄色或者黄褐色。当菌丝向地下蔓延之后,引发作物根部腐烂。

白绢病菌是一种根部习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产生新的菌丝体,病菌在土壤中可随地表水流进行传播,菌丝依靠生长在土中蔓延,侵染苗木根部或根茎。

1、病原

白绢病病原为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小菌核属真菌。外层为皮层,内部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初期呈白色附于寄主上。在老熟之后产生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菌核,菌核直径0.5到3毫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担子及担孢子。

白绢病的病原菌大多数分布在1-2厘米深的土壤表层,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进行休眠,一般能够存活5-6年的时间。据研究发现,光线能够促使病原菌产生菌核,作物发病率较高。当病原菌分布深度超过2.5厘米的时候,作物发病率显著下降。一旦深度达到7厘米,病原菌很难对农作物产生危害。

2、发病条件

白绢病的病菌以菌核或菌丝的形式,在土壤中或发病作物的残体进行越冬。病原菌繁殖的最低温度为10度,最高温度为40度,而最适宜温度为30度。土壤PH值1.9-8.4之间均能生长,当PH值为5.9的情况下,最适合病菌的繁殖。

白绢病常于4月的下旬开始发生,初期症状不明显,在6到8月份,则是该病的发病盛期。花生白绢病致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因此白绢病多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发生。

因此每年6月上旬开始,在夏花生的苗期白绢病就开始发病。到了7、8月份,气温升高到30度左右的时候,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温度适宜,是花生田间白绢病的发病高峰,一直持续到9月底停止发病。

3、传播途径

白绢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当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原菌通过植株根茎基部的表皮或伤口进行浸染。

在农业生产中,一旦出现病株之后,地表的菌丝就会想四周蔓延传播,从而导致周围的正常植株患病。因此,白绢病发病之后,通常以中心病株为圆心,向外围扩散形成发病区域。

此外,病原菌还可以随着雨水、灌溉水再次传播。在高温高湿、雨水较多的年份,以及土壤板结、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

白绢病对花生的危害

花生白绢病也叫菌核性茎基腐病,农民朋友俗称白脚病或者白毛病。目前花生白绢病是花生田间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地花生产区均有发生。

田间病株率一般在5%左右,发病严重高达60%以上,一旦花生得了白绢病,减产幅度很大。通常在沙质土壤、低洼容易积水田块发病较多,重茬连作的地块尤为严重。

白绢病已成为花生种植的头号“杀手”,防治其实很简单

白绢病中心发病植株

由于药剂喷雾对花生白绢病很难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导致花生白绢病的发病区域越来越大。很多农民朋友对此束手无策,已经成为花生生产中的首要病害。

白绢病多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7、8月份,前期发病较少。但是在个别地区,前期发病也较为常见,甚至在苗期造成危害导致死苗严重。

白绢病已成为花生种植的头号“杀手”,防治其实很简单

花生白绢病发病前期症状

白绢病发病初期,在花生根系、荚果及茎基部,表现为褐色软腐状,而地表根茎处有白色绢状菌丝出现。

随着病害的加重,花生受害部位慢慢腐烂,导致水分和营养元素无法向上部叶片运输。因此叶片由于缺乏营养及水分发黄,最后整个植株枯死。

目前,在花生连年种植、重茬严重的地块,白绢病发病较重。这与我们使用氮磷钾化肥过量导致酸化板结、土壤菌群失调有很大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则是我们在田间管理中,不注重对土壤进行灭菌,管理粗放种植密度过大有关。

防治白绢病其实很简单

白绢病之所以难以防治,主要因为病原菌在土壤表层活动。而我们对病虫害的防治,通常采用喷雾的方式进行。一旦发病,由于喷雾的局限性,对地表及表层土中的有害病菌无法有效灭杀。

当我们知道问题所在,防治白绢病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防治。

1、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土壤中生存着众多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与有害病菌起到相互抑制的作用。通常有益微生物好氧,而有害病菌厌氧。当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导致酸化板结透气性差,有害病菌大量繁殖占据优势地位,引发土传性病害的产生。

白绢病已成为花生种植的头号“杀手”,防治其实很简单

土壤微生物相互抑制

因此,我们通过给土壤补充有机质及生物菌肥,提高土壤疏松透气性,增加土壤有益菌群的数量,就能够减产白绢病的发生。一般每亩使用农家肥1-2吨,生物菌肥50-100公斤即可。

此外,根据白绢病的习性,在花生收获之后,对土壤进行深翻。把含有大量白绢病致病菌的表层土翻到土壤深处,就能够大大减轻来年致病菌的危害程度。

2、药剂拌种

我们在花生种植中,通常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防治地下虫,而忽略了对有害病菌的防治。可以在拌种的时候,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200倍花生种子进行拌种,就能很好的预防白绢病致病菌对苗期花生的浸染。

白绢病已成为花生种植的头号“杀手”,防治其实很简单

发病初期采用药剂灌根

3、药剂防治

一旦田间有白绢病发生,发病前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者50%代森铵1000倍液,对发病植株进行灌根,并喷洒于周边土壤表面,防治病害的蔓延。在7到10天之后,根据情况再进行一次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