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颢咏《黄鹤楼》,李白不甘示弱,终于两篇杰作比翼齐飞

 读书工 2019-11-08

大诗人李白性格豪放,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自己曾经作诗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上名山,登古楼,访名胜古迹,游踪几乎遍布大江南北。而且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宝贵的诗篇。

这不,李白又来到了黄鹤楼,他兴致勃勃地怀揣着诗兴,准备再写一篇惊世杰作。不料他在远眺长江风光、观察楼宇锦绣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了崔颢的诗句,还真是写得不错,李白读了一遍,并把它记下来。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到崔颢的诗写得这么好,李白懵了,原先的诗路一下子闭塞了。现在要想写出诗来,那也是勉为其难。于是李白就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只得留待来日再作计较。

崔颢的诗真的那么好吗?他把大诗人李白都难住了,那么他好在哪里呢?

一是好在一气贯通,毫无阻隔

开头四句连用了三个黄鹤,以仙人骑鹤的传说,赋予黄鹤楼以仙气,使巍峨耸立的锦绣楼阁更加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到第四句更是写得虚无缥缈,黄鹤也没有了,仙人也没有了,只剩下我们这些登楼的人,在历史的烟云里,再来做一回过客。

这四句诗完全是信马由缰,诗人也不管对偶了,也不管平仄了,这哪里是七律,完全是一气直下,这简直是比古律、歌行还要自由。

二是好在虚实相间,情景交融

前四句虚无缥缈,亦梦亦幻。后四句又打回到现实,是楼前历历可见的汉阳树,是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但是在游子眼里,这些都不是风景,都无可留恋。

故乡在哪里?亲人在何处?只见得一片烟波浩渺,无人回应。人们都是登楼遣怀寄兴,抒发怀抱,唯独浪迹天涯之人无所凭依,孤独寂寞冷。

到得第五句后面,崔颢才收回狂奔之笔,回归到七律名下,“烟波江上使人愁”照应开头的苍茫,使诗得到豹尾之合,完美收工。

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个评价,应该不为过分。

李白既佩服崔颢,又对游览黄鹤楼的遗憾耿耿于怀,于是他后来仿照崔颢的诗连作了两首。一首是《鹦鹉洲》,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

值得惊喜的是,后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大获成功,它与崔颢的《黄鹤楼》风格极其相似,被后人称为吟咏名楼的两篇佳作,在历史的天空上,比翼齐飞。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诗歌豪放不羁,以歌行体为主,七律诗倒是写得不多,没想到这一首反而成了律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与崔颢的《黄鹤楼》一样,此诗也以神话开头,十四个字连用了三个凤凰的凤字,气势连贯,急起直下,清新明快,毫无阻滞。

接着诗人从史实入手,站在唐朝的金陵凤凰山上,想的是远去的东吴和东晋,那些繁华的都城和风流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

诗人在历史间穿越,“长安不见使人愁”,诗的结尾又回到唐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局势的担忧,从诗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那种痛苦心情。

总之,崔颢和李白的这两首诗都是以神话故事开头,通过对社会沧桑、人事代谢的感慨,分别抒发了怀乡思亲和忧国伤时的感情。

作为登临怀古之作,后人对这两首诗评价极高。这些《沧浪诗话》《唐诗记事》《苕溪渔隐丛话》《瀛奎律髓》等都有记载,有空时不妨细细玩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