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为什么还想要高楼大厦千万间

 读书工 2019-11-08

卷帘人远 2019-08-06 14:04:10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诗人杜甫一生漂泊,760年才在成都暂居下来。他于西郊的浣花溪畔营建草堂,想从此结束动荡不安的生活。定居初期是快乐的,他和邻居们互相交往,彼此信任,共同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日子。得空时,便游览先主庙、武侯祠、司马相如的琴台等名胜古迹,并留下了不少纪游和抒发情怀的诗作。

但是由于诗人生活的贫困,又毕竟是寄人篱下,生活全靠朋友的支助,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得不到及时周济,日子就会很难过。当年秋天,适逢大风大雨刮去屋顶上的茅草,使房屋毁坏,立足安身出现了困难。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记载了当时的情形。虽然内容是写的几间茅草房子,但表达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开头写秋风咆哮,秋雨来袭,突出天气和环境的恶劣。茅草一层一层脱离屋顶,在空中翻飞,又飘洒到江郊的各处。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拄着拐杖、衣衫单薄的老人,站在屋外,注视着自己辛苦盖起的房子,就这样被秋风秋雨毁坏,内心里正在徒唤无可奈何。

第六到第十句为第二节。写被大风吹散的茅草无法收回。茅草落地,即被孩子们抢走,诗人只好拄杖回家,频频叹息。这里写诗人的心急如焚和孩子的放肆抢劫,都是源于一个穷字。如果不是穷,大家还盯着这点茅草干什么?对于南村群童的抢劫行为,应是戏谑之辞,诗人有着一颗善良悲悯之心,这里只是慨叹老天的无情。

第三节八句,写房屋破了还遭到连夜雨的困境。夜幕降临,风雨如晦,天底下一片愁云惨淡,屋里又是雨脚如麻,无处藏身。即使是秋天,破旧的棉被遭雨湿透,也冰冷似铁。诗人由小家联想到安史之乱后的国家,表达了急切盼望天亮日出的迫切心情。诗中只用“丧乱”二字点出安史之乱,便使诗歌意蕴得到了升华。

从第十九句到结尾为第四节,诗人抛开自己,以小及大,以己推人,心忧天下,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迫切要求改变腐朽落后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实际上也是对当时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表示不满和抨击。

全诗开头以叙述为主,到结尾连发议论,用充沛的激情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呼唤。诗人的高尚气节就在于,他的茅草被抢夺,他的茅屋被损毁,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恩怨上。他在狂风怒号、雨脚如麻的秋夜,想到的是国家的危急、人民的苦难。此境界犹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