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聋哑蟾蜍”如何交流?

 大科技杂志社 2019-11-08

泡过吧的人都知道:在狂欢声中,你根本无法和周围的人进行交谈。持续的噪音会让你什么也听不清,除了“干杯”“跳舞”等简短多用的词语,你也无法与别人进行更多的语言交流。

现在,想象下你身处一个酒吧,如果你缺少声带或是没有外耳,那么想想与他人试图交谈的感觉——这就是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粗脚蟾蜍所遭遇到的困境。在周围熙熙攘攘的环境中,它们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而且它们还近乎是聋子。那么,它们彼此间是怎么交流、沟通的呢?

粗脚蟾蜍属于南美洲的斑蟾属,栖息在法属圭亚那地区热带雨林附近的河中,被称为丑角蛙。蟾蜍和蛙类都属于无尾目成员,它们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区别。

不过这种粗脚蟾蜍却很特别。典型的蛙类都能用喉发声,然后利用和谐振器作用差不多的声囊对声音进行放大——每次它们呱呱叫,嘴下方都会鼓出两个大泡泡。然而粗脚蟾蜍也没有声囊。

此外,一般蛙类虽不像我们哺乳动物一样有外耳,但是它们有鼓膜:一个非常像鼓皮的拉紧的膜,在它们每只眼睛的后边。当声波到达那里,鼓膜就会发生振动,且这种振动还会在内部延伸,并传至内部的小耳。但粗脚蟾蜍却没有鼓膜,所以它们的听力并不像其他蛙类那么好。

没有放大声音的声囊和外部鼓室?这就意味着粗脚蟾蜍又聋又哑。它们在河岸跟其他蛙类挤在一处,与那些可以哇哇大叫的青蛙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而言。然而,雄性蟾蜍必须捍卫它们的领土,还需要吸引异性,而反过来,雌性也必须找到它们。尽管其它一些丑角蛙会利用前肢的肢体语言来补偿它们极差的听力,但粗脚蟾蜍从没用过这招,它们有什么独辟蹊径的好办法呢?

法国普瓦捷大学生物学家们做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这些又聋又哑的青蛙们是怎样进行交流的。他们发现,粗脚蟾蜍没有放大声音的声囊,但也能发出一连串短促的咔咔声,而且还有两种节奏:一种是急促的,具有攻击性的声音,用于捍卫自己的领土被其他蛙类侵犯;而另一种则是用于吸引雌性的信号。但没有声囊,它们的声音非常棒微弱,在距离1米以外的地方,它们交谈的音量大小平均有72分贝左右,而大多数青蛙的音量范围为87至113分贝。当距离拉至8米,粗脚蟾蜍的叫声就很难被分辨出来了。

那么,它们如何还能顺利交流呢?原来,雄性蟾蜍地盘只有方圆2-4米,所以它们之间的这种通话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蟾蜍发出特有的咔咔声,能让它们将同类叫声从那些产生背景噪音的各种蛙类呼叫中分辨出来。因此,尽管没有声囊,蟾蜍们已经找到了通话的方式。但是它们怎么听呢?确实,这些没有鼓膜、只有内耳的家伙,很难将声音从皮肤导入至内部的感知细胞。那么,就一定另有途径来帮助它们将声波传至内耳。其实,对于粗脚蟾蜍来说这类图就能够多着呢!它们通过过皮肤、肺甚至是头颅部分的骨头来传送声音。由于缺少像样的双耳,粗脚蟾蜍可能已经将它身体的许多部分变成了一个监听接收设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