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变法后,秦国王室之外封君的多少人,为何武安君白起地位不高

 王三英 2019-11-08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为鼓励秦人积极“耕战”,做到“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施行了二十等军功爵制,依据功劳的大小,将有功之臣分封为彻侯、关内侯、大庶长……上造、公士等。然而,在二十等军功爵制之外,还有一个封号比较特殊,那就是“君”,比如武安君白起、武信君张仪等人的爵位。封君制度在列国都有施行,但在秦国较为特殊,他与二十等军功爵制中的彻侯(列侯)相似,却也有不同,它上承西周、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世禄制度,又开启了汉代的封君食邑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它融入了二十等军功爵制,不仅仅分封公室子弟,也分封立有重大军功的外姓大臣。
秦国封君制度出现的很早,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卒,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阳,立其弟德公”,可见早在春秋时期,秦武公的儿子公子白就被封为“平阳君”了。进入战国,秦献公时期也有“封君”的记载,据王国维《今本竹书记年疏证》记载,“(周显王元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封君不再局限于“公子”,开始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封君”与“封侯”没有多大区别,比如杨宽先生在著名的《战国史》中,统计秦国封君的人物有25位,其中就包括了封侯的各位如穰侯魏冉、应侯范雎等。姑且不论二者的区别,秦国王室之外称侯的人物不少,称君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常常听到的严君樗里疾、华阳君芈戎、安国君嬴柱、泾阳君嬴芾等都是秦国公子或者外戚。
在秦国,绝对在王室之外的封君人物很少,笔者能查到的只有六七个,商君卫鞅、武信君张仪、武安君白起、横门君、纲成君蔡泽、昌平君、昌文君。在这七人之中,横门君仅在《战国策·秦策一》中被提过一次,名字、事迹都没有留下,只知道是和张仪一个时代的智将。昌平君、昌文君的记载也很少,《史记》中也仅仅交代了他们是楚国人,参与了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乱,后在李信攻楚时反叛秦国,同样的他们也没有名字留下。至于商君卫鞅、武信君张仪、武安君白起、纲成君蔡泽则属于名声较为显著的,他们虽都称“君”,但实际地位却截然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档次。
首先,商鞅虽然称“君”,但他的爵位是“列侯”,属于以封地命名的爵号,《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孝公)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公子卬,封鞅为列侯,号商君”。商鞅的爵位,位于秦二十等军功爵制之首,拥有实实在在的封地,且在他的封地权力很大,和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等属于同一个档次。
其次,张仪的爵位是“武信君”,属于以功绩或者人物评价命名的爵号,但他也实实在在地拥有五个邑的封地,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韩王听仪计,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武信君”。史书上并未记载张仪的封地在哪里,不排除可能只是“假其位号,或空授其爵”的可能,所以他比商鞅等相比,是次一个档次的。
最后,白起的爵位是“武安君”,也是属于以功绩或者人物评价命名的爵号,“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尊崇的称号了。但是,白起作为秦国统一过程中功勋最为显著的将军之一,只得了一个“武安”的虚名,连像张仪那样虚封的封地都没有,多少显得有些寥落了。与白起一样,蔡泽的“纲成君”也是虚封,没有封地采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