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弹五行之水火

 jdong111 2019-11-08

        上篇说了五行里面的金和木这一对冤家。五行里还有一对冤家,就是水和火。这篇,我就乱弹一下水和火。一说水火,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水能灭火”、“水火不容”。现实中,水和火确实是势不两立。可是,如果要这样理解水和火的话,就有点简单化了。下面文章里,我就一点点的说说水和火的关系。

一、 天一生水

        我先说说水。说起“水”,我想起了宁波的天一阁。

        宁波这个城市,有个宝贝,就是天一阁。这个天一阁是一处古迹,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古迹,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藏书楼。

        宁波的经济发展不错,像个土豪。可只要宁波不经意的亮出天一阁这个家底,你就不能把人家当成土豪了,要默默的把宁波归到世家出身的文化人队伍里去。天一阁就是这么厉害。

        可是,让我跌掉眼镜的是,宁波抱着这个宝贝向外人介绍的时候,往往张口就说错话。

        在天一阁,导游说:“天一阁的名字来自《易经》的一句话:天一生水。” 这个没错。

        宁波的导游接着说:“水能克火,所以取这个名字是用来镇火的。”

        我服了。

        导游犯了一个错误,把《易经》里“天一生水”,生的这个”水“,当成了我们见到的这个实体“水“。这个板子打在导游身上也挺冤枉,宁波官方关于天一阁名字的来源,都是这么说的。

        实际上,天一生水这句话里面的水,而是指五行里的”水“。这五行里的水,和我们见到的这个H2O并不一样。
        这个五行里的”木火土金水“,不是指这五样东西,而是用这五个字来指代五行。打个比方,就像以手指月,这五个实体,是手,而不是月。

        为啥用这五个字呢?是因为这五个字对应着五个实体,这五个实体包含着五行的”象“,有五行的烙印,能体现五行的特点。如果认为它们就是五行,这就理解偏差了。

        所以,见到五行里的水,要想水代表的象,而不要想到水的实体。

        五行当中,水代表的象是什么呢?是藏。

        所以,一座藏书楼,用”天一“这个名字,是有深意和韵味的,也体现了主人的文化底蕴。

        当然,水能克火的寓意也可能是有的,毕竟藏书楼怕火灾嘛。可是只这样解释,是不是有些土?

        除了有生水的含义外,“天一”这两个字本身也回味无穷。“天”是浩瀚宇宙,“一”是万物肇始,两个字合在一起,无穷大和无穷小就结合在了一起,令人俯仰天地、追思古今,是不是也很有哲学内涵?

二、水和火是什么

        扯得有些远了,我们还是回来说说中医里面的水和火。

        我们先看看,中医里,水和火代表着什么。

        水是肾,火是心。

        水是阴,火是阳。

        水是冬天,火是夏天。

        水是寒,火是热。

        水是阴津,火是热量。

        水是北方,火是南方。

        水是潜藏和密闭之象,火是释放和旺盛之象。

        古人还给水和火找了两个形象代言人。代言水的,是龟,代言火的,是鸟。龟往下潜,鸟往上飞;龟沉静,鸟喜动。这两个确实都是合适的代言人。

        顺便扯一句,鸟肉为什么吃了会上火?就是因为鸟类属火,阳气旺盛。所以上火的人要少吃鸟类的肉。

        不过家禽类的,鸡鸭鹅们,已经不大能飞了,它们“火”的特性就弱多了,所以鸡鸭鹅的肉吃了就不大会上火。特别是鸭和鹅,都是水禽,擅长游水,还能偶尔潜水,它们已经有一些“水”的特性了,所以不仅不上火,还可以滋阴。

        水和火,有一个往复循环的关系。按照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圆圈理论,潜藏的水中生出了木,木从幼苗长成大树,就变成了火。肺金一来,秋风萧瑟,火气敛降,最终又归入水,完成一个循环。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五行相生叙述:水生木,木生火,金生水。

三、火分君相

        我们如果再仔细的看一下“火”的话,会发现“火”不是这么简单。火说话了:同志们注意了,你们不要把君火和相火搞混了。

        什么?火又冒出来两个?是啊,看明清中医书的话,经常会看到相火这个词,与之对应的,就是君火。

        那么相火是个啥东西?原来,心是人体里的太阳,身体里的最终热量提供者就是心,所以心在五行是火。心火还在身体里开办了好几家分公司,把热量分给他们。心火叫做君火,这些分公司就叫相火。

        这就像在地球上,我们既有太阳当空照耀,也有其他的火,比如我们做饭的火,生炉子的火,炼钢的火。太阳的火,就是君火,其他的都是相火。

        人的身体里面,相火都在哪里有?中医书里,有肝火、胆火、胃火、肾阳、脾阳等名词,我想,这些名词应该都是相火的意思吧,只不过冠上了脏腑的名字,就像分公司前面加上了山东或者是湖南。

        除了以上书里面可见到的名词外,其他地方有没有相火?我想,应该都有吧。大小肠、三焦、膀胱,人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哪里也离不了火。

        那肾里有火吗?有。

        肾不是水吗?怎么还会有火呢?火到了肾里面,会不会被水给灭了?

        中医有个定理,叫做“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就是说,单独的阴和阳,都没法生存。言下之意就是,阴和阳要相伴才能存在。

        我们上一篇《乱弹五行之金木》里讲到,肝里面有肺派来的干部,肺里面也有肝派来的干部。肝木是阳,肺金是阴,这不是阴阳相伴相生吗?所以肾里面有心派来的干部也不奇怪啊。

        不仅肾里有心派来的人,心里也有肾派来的人呢。

        那水不是克火吗?肾水能不能把心派来的火给灭了?

        这样想的话,说明你又把手当成月了。这里的火是代表一个象,水也是代表着一个象。

四、心肾相交

        中医有个理论,叫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就是心火下降到肾里,肾水上升到心里。这个意思就是,心火派干部到肾里,让肾变得温暖;肾水派干部到心里,让水滋润心。

        说起心肾相交,其实挺让人糊涂的。比如说,它们相交的线路是什么?

        一种说法是按照五行相生的线路。

        水生木,木生火,通过这两步,肾水交于心火。

        然后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通过这三步,心火交于肾水。

        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元御的圆圈理论,土为中枢,一气周流。

        气由水流到木,由木流到火,通过这两步,肾水交于心火;气由火流到金,由金流到水,通过这两步,心火交于肾水。

        第一种说法里,土是一个心火下降的环节,第二种说法中,土是心火下降的中枢和原始驱动力,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也无法评说谁对谁错。不过他们有个共同之处,都认为胃土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中医往往把心肾不交归责为胃土不降,如”胃不合则卧不安“,用降胃的办法来使心肾相交。

        其实还有第三个线路,不过这个提的人很少。

        什么线路呢?很简单,就是经络啊。《黄帝内经》里说:”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从肺出络心“,就是说,肾经这条经络,有个分支是连接心的。

        既然心和肾之间是有通路的,那当然可以直接相交了。说不定,这个直接相交的线路,还是很重要的一条通道呢。

        交泰丸是一个调治心肾相交的方子,只有两味药,黄连和肉桂。其中,黄连降心火,肉桂温肾水,还可引心火下降。

        这个配方很有特色,它只从心肾相交的两端考虑,完全忽略了其他中间环节,好像心肾之间有直达快车,既不需要换车,也没有停靠站,心火一下子就可以抵达肾,肾水也可以一下子就抵达心。

        我估计,这个交泰丸,就是通过这条通道起作用的。

        这一篇,说的是火和水是啥东西,下一篇里,我将说说火和水在身体里起的是什么作用,火和水失调的话,会生什么病。 

五、水火的作用
        有必要先把水和火做一下界定。我们这里说的水和火,是指身体里的阴津和热量。
        人身体的阴津有一个大本营,就是肾,确切的说,是肾阴。人身体里的热量却不止一个大本营,心确定无疑是一个大本营,不过除了心之外,应该还有一个,就是肾阳。余浩老师说,心火是天火,肾阳是地火。
        火的作用显而易见,就是为身体提供热量和能量。
        火旺盛的人,阳气足,身上老是热乎乎的,像个小太阳,抗冻,容易出汗,穿衣服少,一运动就容易出汗。
        火旺盛的人,消化系统机能强,饭量大,能吃也容易饿,一吃饭就满头大汗。
        火旺盛的人,毛发浓密,双目炯炯有神,精力旺盛,声高气壮,觉少。
        记得多年前,在电视上看了一个抗寒奇人的节目,有一个人可以赤身在零下25度的环境中待上半个小时,照样没事。这个人的火,是非常非常的旺盛啊。
        火不足的话,就会比别人怕冷。冬天最冷的几天里,有的老人会去世。这些老人往往都是火已严重虚衰,难以抵抗严寒。
        火的力量弱了,不仅身体的热量不足,人会感到恶寒怕冷,连各个器官的能量也会下降,干起活来无精打采。比如,胃肠的动力会下降,消化系统的机能也会衰弱,吃饭后不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大便变得稀溏;肠道蠕动乏力,时不时便秘等等。
        火不足,人的精神也会变差,浑身没劲,说话嗓门也小,中医术语叫“懒言声低”。比较严重的,倦怠无力,老想睡觉,睡又睡不着,就像《伤寒论》里说的:少阴病,其人“但欲寐”。
        火帮助人耐寒,水则帮助人耐热。水和火一起合作、双剑合璧,适应外界的温度变化,调节体温。有火的煦暖和水的凉润,人的身体才会不冷也不热。
        夏天有的人特别怕热,有的人则耐热。耐热的人有两类,一类是火不足的,这种人不愿意过冬天,喜欢过夏天。另外一类人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这种人不仅火足,水也很足。
        咱们上面说了,火的多少,决定了身体各项机能强弱,火越多,身体机能越强。
        这方面有极端的例子。
        有一个医案,说有的病人,饭量奇大,往往刚吃完饭不久,又饿了,还要饭吃。医生诊断是胃火太盛,用了一个《伤寒论》里的方子“白虎汤”,清胃火,吃了两付,好了。
        还有一个医案,说病人容易发狂,一发作起来力大无穷,几个小伙子合起来才能将其摁住。还有的医案记载,病人一发病就逾墙上屋,而且是身手矫健。这些个医案,病人都是火太大,身体机能变得强于常人,而且医生几乎都是用清胃火的方子把病人治好的。
        我们总结一下,身体里的火决定了身体机能,火越足,机能越强。但是,这句话有个条件,就是身体里的水火要匹配。如果身体里的水不足,不能匹配火,那也很麻烦。
        比如心里面的水不能匹配火了,人就会出现烦躁和失眠的问题。《伤寒论》里有个方子“黄连阿胶汤”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
        肾里面的水不能匹配火了,肾里的火就会跑出来,身体会出现上火的症状,出现各种病。记得罗大伦在一篇文章里讲三叉神经痛,有一个很有效的方子就是引火汤。引火汤治疗的三叉神经痛,就是肾阴虚了,肾火跑出来造成的,古人用引火汤大补肾阴,把肾火引回来,上面的痛就好了。
        上面我们说了,余浩老师把心火叫做天火,把肾火叫做地火,天火就是天上的太阳,地火就是地热,这是取类比象,很有深意。

        余浩老师认为,胃的动力来自于天火,脾的动力来自于地火。这个说法其实可以和《伤寒论》里的方子进行印证,研究伤寒论里的方子,就可以发现余浩老师所言不虚。


六, 火越旺越好吗?
        看了上面所说的内容,大家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火越大越好。其实不然。
        人的身体,要水火平衡。火强,就对水提出了较高要求。
        打个比方,我们用煤气灶的火烧水壶里的水。如果火和水处于某种平衡的话,水可以保持在某个温度不变。
        假如我们要把水温保持在37度,如果煤气灶的火苗较小,水壶的水就不需要太多,水多了温度上不来。如果火苗大,水壶里的水就不能少,要加的多才行,否则水温就会太热。
        还有,这个火加热水的过程中,水还会被蒸发一些,不管火大火小,如果能及时补充水,要做到水温恒定是没问题的。
        火小的情况下,水消耗的很慢,补充起来比较从容。我们把火调大时,水壶里的水消耗的就快了,如果不能及时添水,水的温度就会升高。温度升高后,蒸发的速度就会加快,水温就会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这个烧水的比方,和我们身体的水火匹配情况很相似。
        有的人是火大的体质,这种人毛发浓密、体格强壮、精力旺盛,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也有缺点。这个缺点就是,这种身体对“水”(这里的水指阴津)的消耗很大。如果长期对“水”(阴津)消耗大,很容易出现“水”(阴津)不足的情况。
        因为热盛伤津,不仅会造成血管外的阴津不足,而且会伤及营血,造成血液中的阴津不足,造成血热/淤血等。
        日久天长,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品种之多,难以列举。
        为啥?因为人体处处离不开津液和血液的濡养。
        举两个例子吧。
        一个例子是一位女士,比较年轻,三十多岁。我跟她老公很熟,据她老公说,她就是阳气很旺盛的那类人,冬天特别抗冻。可她有个问题,就是夏天怕热,比别人容易中暑。夏天结伴出去旅游,别人都没事,她就中暑了。
        我跟她老公说,让她来找我看看。
        等见面后,我发现她已经有了热伤营血的情况。舌头绛色,这是血热。舌下的血络呈深黑色,这是淤血的特征。她如果不积极治疗的话,以后淤血越来越严重,估计冠心病是十有八九跑不了的。
        我给她开了个方子:水牛角,生地,玄参,麦冬,丹皮,赤芍,桃仁,荆芥穗,防风。这个方子其实是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思路有三个方向,一个就是清和散血里的热,就是把多余的火打掉;第二个是补充血里的津液,就是补水,以匹配火;第三个是化淤血,把淤血散开。
        吃了两个周,舌下的血络已经不黑了,停药。

        这是今年六七月份的事。今年夏天特别热,这位女士反映,觉得没像以前那么热的难以忍受,也没有中暑。


        第二个例子,是我老爸。我老爸年轻时身体很强壮,没什么毛病。小时候没有自来水,都是从井里打水,我印象中,老爸挑着两桶水健步如飞。
不过,老爸一直对自己的手掌很奇怪,他的手掌比别人的都要红。我爸以前问过医生,医生也解释不了。我爸是老师,过年的时候经常有学生来看他。记得有位学生是心血管方面的医生,医术还不错,来我家拜年的时候,我爸还特意问他,他也没有给出个明白的说法。
        后来我读了几年中医书,终于明白了,手掌红,这是热啊。这就是说,我爸就是那种体内热量大的人。
        现在老爸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已不如以前。去年在冠状动脉里发现了血块,做了支架。这几年还发现肺纤维化,大拇指皮肤发硬,冬天还时常燥咳。
        以上这些症状,都有热盛伤津的影子。治疗的话,都应该考虑如何纠正热盛伤阴。
        不过,如果单纯的滋阴,效果往往不理想。
        几年前,有一阵,我爸肺阴虚的症状比较明显,我就开了个滋肺阴的方子,让我爸喝。我爸这个人对中医不感冒,不想喝。在我的再三劝说下,最终答应喝喝试试。结果,效果一点也不好。喝了后,痰很多,咳嗽更严重了。
        我当时百思不解,明明是肺燥,为何滋阴滋不成呢?补的阴为啥都流失了呢?
后来明白了。
        中医有个词叫做“炼液成痰”。什么意思呢?就是津液在受到加热的过程中,会变成痰。想想也对啊,津液不是纯净水,一加热就蒸发没了,它是有浓度的溶液。我们中学时学化学,都知道溶液蒸发后,浓度会变大。津液被加热,里面的水分越来越少,津液就越来越厚浊,流动性也越来越差,最后变成了痰。
        这么说来,我爸这些年肺里不仅津液亏虚,而且还有黏痰。这些痰在肺里还阻滞津液的舒布,就像水渠里有烂泥和石块,会挡住水流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单纯滋阴效果不好的原因了,因为这些痰阻拦了津液的滋润,津液没法利用,又被咳出去了。
        想到这里时,我也一下子明白了一个方子的设计思路了。这个方子就是《伤寒论》里的麦门冬汤。
        这是个治疗肺津液亏虚燥咳的方子,重用麦冬来补充津液。可是这样一个补肺阴的方子里,却有一味辛燥的半夏。这个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就像去赶考的路上,一队秀才里面混进了李逵,你算是哪根葱啊。
        阴虚是忌用辛燥的,这个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当初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就很不明白为啥这个方子里有半夏。书上解释说要用半夏来化痰,这个解释也看的不明不白。明明是燥咳,哪来的痰啊?
        现在明白了,这个痰是这么来的啊。
        当初因为对这个方子不明白,所以没敢用这个方子来治我爸的咳嗽,还自作聪明的拟了一个方子。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其实,我爸现在也应该经常喝点这个方子。肺纤维化这个病名听起来挺吓人的,西医拿它也没有什么办法。其实想想,它就是个虚实夹杂的病。虚是津液虚。肺是个很滋润的脏,不能干燥。津液一亏,有的部分就不能正常干活了。与肺燥相伴生的还有痰,它和津亏的肺组织一黏糊,使得津液更加无法滋润进去。再加上受个风寒啥的,进去点风寒邪气与痰结合起来,那个地方就更加虚实夹杂了。一拍片子,那个地方肯定不正常,“纤维化”了。(这是我自己瞎想的,不一定对)
怎么治疗呢?应该参照麦门冬汤的思路,补虚和祛实向结合,既滋阴又化痰,还要考虑发散风寒啥的。
        这个思路对不对,需要经过验证才行。遗憾的是,老爸不给我验证的机会。上面说了,老爸对中医不感冒,再加上以前吃过我的药没有效果,现在根本就不给我机会尝试了。
        可惜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