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

 昵称65381566 2019-11-08

慢性胃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或娄缩性病变。多由急性胃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转变而来,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约占胃镜检查患者的80%以上。以上腹部疼痛、胀满、嘈杂、纳呆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中医学称之为“胃痛”、“胃胀”、“暧气”、“嘈杂”等。

1.辨证施治

(1)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毫针刺,或火针点刺。

配穴:加至阳散寒止痛,加内关理气解郁,加里内庭消食导滞,加内庭清泻胃火,加膈俞通络化瘀,灸足三里温胃健中。

(2)埋线:取至阳、肝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在上述穴位寻找压痛、硬结等反应点,这是埋线取效的关键。

2.对症治疗

(1)胃脘疼痛:治胃痛五法:a、刺激至阳:患者俯卧,医者用毫针或小针刀刺激至阳穴,疼痛就消失了;b、内关、公孙(左右各一,上下相配)。针内关时,配合深呼吸,吸气到上腹部,呼气深长细匀慢;c、内关、中脘、足三里。先针刺远端穴位内关、足三里,使病邪有出路,然后再针中脘;d、小针刀:在T6-2正中线与脊旁找压痛点,用针刀切割松解;e、埋线:仔细寻找脊柱两侧压痛点、敏感点及结节等阳性反应点。重点检查肝胆脾胃的背俞穴、募穴,这些点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也是针灸、埋线治疗的有效部位。

(2)胃脘胀满:浅表性胃炎,有许多以胀满为主症,治疗起来比疼痛难以取效。经临床反复观察总结出了三针除胃胀:先针内关(左),导气法;继泻合谷(右),抽拉法;跪取伏兔(右),引邪下行。

(3)泛酸:西医认为是胃酸分泌太多,中医说曲直作酸,多为肝木克土所致,治宜疏肝和胃:取穴胃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艾灸比针刺效果好。膏肓多有压痛,用艾灸,也可用火针频频点刺。

(4)胃寒怕凉:凉食冷饮、进胃就痛,腹部怕凉、喜温喜按,证属脾胃虚寒。或用针刺烧山火,或用火针点刺胸夹脊,艾灸至阳、足三里有良效。

(5)呕吐、腹泻:或针吐,内关、中脘须用补。或针泄,天枢、手三里、上、下廉。上吐下泻并作,多为急性胃肠炎,尺泽、委中,锋针放血。

(6)呃逆。哕即呃逆,《内经》治哕有三法:取嚏、屏气、惊吓。以草刺鼻取嚏,可以看做是针刺的雏形。针灸治疗呃逆疗效很好,下法可选其一:

针刺内关,让患者深呼吸以配合。

刺膻中,针尖向下,留针。

天突、膈俞、中脘、足三里毫针刺。

也可采用眶上神经或双眼球按压法,有时可立止呃逆。

呃逆一症,说易也易,一针下去即停;说难却难,多法治疗,还是打嗝依旧。

(7)纳呆。食欲不振,灸然谷。

长针透穴:中脘、建里、下脘,一针3穴。

本病缠绵难愈,平时饮食要规律,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治疗期间,尤忌酒肉海鲜及葱韭薤蒜等,因为腥辣之物对胃多有刺激,难以消化的肉类增加胃的负担,正常时人体需要的三大物质进入胃后的消化时间,糖为半小时、蛋白质是一个半小时、肉类则需要3个多小时,当胃病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8)胃下垂:体瘦气虚者,可同时患有慢性胃炎与胃下垂,令治疗更加棘手。可用毫针刺五虎穴:上脘、中脘、天枢(双)、气海。留针整个上午,约4~5小时,轻者1次即效,重者可连针3次。亦可用火针点刺。几经重复验证,对改善症状疗效明显,为了疗效巩固,多

在针刺3次后加埋线治疗。如需进一步研究,则当留意治疗前后胃下垂度数之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