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跳龙门

 童心驰骋品泉 2019-11-08

鱼跳龙门

       自古以来,我国家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对子女的成人、成才、成功、成就(成名成家)寄予殷切的期望。

        为了激励孩子,在民俗花钱上铸就这些期望。期望成人:忠孝传家,进德修业,读书最佳,礼义廉耻;期望成才:业精于勤,早登科第,早跳龙门,五子登科;期望成功:连中三元,加官进禄,财源茂盛,指日高升;期望成就:一品当朝,封侯拜相,五代荣封,富贵长春;等等。

        为了激励孩子,将许多励志的神话传说、人物典故等铸成花钱,让孩子时常勉励自己,不断进取。鲤鱼跳龙门、鱼化龙等就是激励孩子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的神话传说。本篇欣赏花钱:鱼跳龙门。

       如图所示,文字竖读为:鱼(魚)跳(𨁓)龙(龍)门(門) 。

         鱼跳龙门,即鲤鱼跳龙门,亦曰鱼跃龙门、鲤鱼跃龙门等。源自传说:古代中国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处的黄河峡谷中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 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来以“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激励读书人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如图所示,为该枚花钱的另一面,图纹描述了鱼跳龙门的壮观场面。穿上方为龙门,门楼耸立,巍峨挺拔;穿下方为峡谷,波涛汹涌,骇浪翻滚;穿左右为向上跳跃的鲤鱼,朝着龙门,飞跃而上。一副多么壮观的画面,展示了鱼跳龙门的精彩、激烈、豪迈。

        关于鱼跳龙门的传说,唐朝诗人李白,专为此事写诗一首:“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俗说"鲤鱼跳龙门",是指鲤鱼等鱼类有喜欢跳水的习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实际上,鲟鱼(这里说的"鲤鱼"实际是"鲔鱼",或称"鳣鱼",又叫"鳇鱼"或"黄鱼",也就是鲟鱼,鲟鱼是江海回游性的鱼类)到龙门不是为"腾跃成龙",而是为了繁衍后代。"龙门赤河"现象则因为鲟鱼产卵前雌雄追逐,时常跃出水面。跃出水面时,鲟鱼充血发红的鱼鳍也露出水面,一时间成千上万条大鱼在河面翻动,远望一片红光,于是出现了"赤河"景象。《竹书纪年》是战国末期魏国史官的作品,书中"龙门赤河"的记载,说明当时"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还未形成。而"鱼化龙"的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故神话故事的形成当在西汉初年,且可能与汉初神龙崇拜观念强化有关。

        鱼化龙,语本《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表明鱼是可以变化为龙,进而表明龙是可以化生的,望子成龙是可以实现的,以此激励人们求学上进、腾跃不已、终得化生。

        花钱鱼跳龙门的品种比较多。形制上还有镂空、有挂牌,有方穿、圆穿等。如本文一面图纹、一面文字的还有:五子登科、福如东海、(双龙)福寿 、文星高照状元及第、高登金榜、四季绳红等,两面均为图纹的有:双龙戏珠、海屋添筹等。

        花钱具有教化功能,让人在把玩的过程中,接受花钱所表达的信息,潜移默化,使之成为人们的认知,并影响、引导人们的生活、学习、成长。鱼跳龙门、鱼化龙这样的传说典故,激人向上,催人奋进,永不言败。走向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经艰难险阻;成功了化龙;不成功点额、仍为凡人,但心安理得,毕竟自己奋斗过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