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解的不平等

 大科技杂志社 2019-11-08

这看上去非常不平等,而解决这种不平等,也成为历朝历代的重任。但是不论怎么解决,总会出现贫富分化,也就是说,贫富分化几乎是人类社会的常态。那么,人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消除贫富分化,即消除一种常态,这真是正确的努力方向吗?

关注不平等的实质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让无数人困惑的不平等到底是什么?就是指有人超级富有,有人极端贫穷吗?还是说,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平等的机会?或者指其他什么?

2017年4月,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实验。选取两名男孩志愿者打扫房间,如果卫生干净,就获得橡皮擦作为奖励。另选取若干名6~8岁学生为志愿者,使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并有权决定如何分配橡皮擦。

研究人员把橡皮擦数量控制在奇数,然后告诉这组学生,两名男孩打扫得都很干净。学生们平均分配橡皮擦奖励给两名男孩,最后多出一块橡皮擦。这时他们的统一意见就是把它扔掉,不给任何一名男孩,以免不公。然而当研究人员告诉这组学生,其中一名男孩比另一名打扫得更干净时,他们平均分配之后,就会把多余的那块橡皮擦奖励给那名干得更好的男孩。

据此,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包括小孩和婴儿)实际上更喜欢生活在容许不平等存在的世界,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就是每个人表现不一样。研究发现,如果某个环境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意味着努力的与懒散的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回报,那么,努力的人则会因没有获得更多回报而痛苦,懒散的人则会因获得超额回报而引起其他人的愤怒。

因此,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甚至厌恶的,不是财富的不平等,而是分配机制的不公平。

混淆的原因

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把这两个问题混淆了。许多人可能把不公平当作不平等看待,这实际上很危险,否则劫富济贫岂非最好的社会进步途径?

经研究人员深入剖析,所谓“不公平”包含了三层含义,换句话说,人们通常在三个方面追求公平。首先,社会上每一个人享有的起始机会要公平,不以出身论英雄,人的性别、贫富、民族(种族)、家庭背景等情况,不应该成为享有某种机会的障碍,这就叫机会公平。其次,公平地分配很重要,社会的财富、福利、奖励等资源,应当以人们的努力、贡献、功绩为基础进行公平地分配,这实际上就是过程公平。最后,也就是结果公平,不论环境如何,也不论能力大小,人们的付出与收获应当成比例,最终收获的数额肯定不一样,但必须与个人的努力成正比。

上述任一方面没达到,就会引起人们的抱怨。它们表现在社会很多地方,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公平的总印象。这些影响因素中,对人们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财富多寡(不平等)。于是人们就认为由于贫穷,自己失去了某些机会,并最终造成自己继续贫穷。这就相当于,贫穷上的不平等导致了继续贫穷的更加不平等。理所当然,贫穷就是不平等的表现,因此贫富分化必须要杜绝。这种看法很普遍,但都是表面,本质并非如此。

人们追求的真正目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本质上,不一致、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真正要解决的是避免、杜绝不公平。这才是核心问题。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通常人们不会在没动机的情况下,努力工作,奋斗创业,创新发明,等等。比如一位建筑工人,每月可以领取一笔收入,与教师、医生、文秘等一样的金额,那他为什么还要天天去工地干活,汗流浃背甚至顶风冒雨的?换作其他职业也是如此,既然我可以平等(相当于免费)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一切,那为什么还要每天固定工作8小时呢?

管理上,若出现旷工者也能与加班者一同获得奖励的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公司里,懒散又旷工的人与努力工作的人,获取同样报酬甚至奖励晋升,估计是让人最气愤的事了。扩而广之,若社会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崩溃。因此概括地说,通常人们追求的是公平的不平等,而非不公平的平等。

因此,在现实中,我们不应把眼光聚焦于贫富不均,不应要求人人财富均等,而是要着重解决贫困问题,确保贫困者有能力自食其力,脱离贫困。社会要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加大全民医保力度,提高最低贫困线标准,提高最低社保标准;还可以通过鼓励、刺激,为贫困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可以大力推行职业培训,让贫困者都有一技之长,靠劳动致富。当然了,所有人的辛苦付出,必须要有公平的回报。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9期杂志文章 欢迎您关注大科技公众号:hdkj199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