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不光有吃不尽的炒饭,还有擅长书画的怪才

 江山携手 2019-11-08

提起扬州,总能让人联想起那个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古城。

据唐代《成都记序》记载,“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远在千年之前的唐代,就已经有了“扬一益二”的说法,即以繁华程度而论,扬州为第一,益州(成都)为第二,其他城市只用考虑第三名之后的排位就可以了。

即使经历了清初残酷的战乱,在经过恢复与发展之后,扬州又展现出它无与伦比的繁荣,直到清朝中期,扬州依然是座繁华的经济重镇、人才高地。

地处要冲的扬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富商云集,经济繁荣。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商业的发展和盐商富户的附庸风雅,使扬州一跃而成清代中期南方绘画创作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扬州不光有吃不尽的炒饭,还有擅长书画的怪才。

金农《墨梅》

扬州之富,吸引了不光本地的画家,还有来自江浙安徽等地的名家,其中以在扬州卖画的八位画家最为出名。

尽管扬州八怪的名字各书记载不尽相同,但一般认定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即为八怪。

郑燮《竹石图》

“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

敢以“怪”为称,必有惊天动地的才能。

他们虽然并非都是扬州人,都经历坎坷,胸中有不平之气,心含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由于不甘迎合官场,也不堪忍受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大多失意潦倒。

黄慎《八仙图》

相似的遭遇让他们对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和牢骚,甚至对正统文人画也有抵触情绪,他们号召要自立门户,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不走别人己开创的道路,而要另辟路径。

苦瓜和尚石涛曾有言,“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扬州八怪深受石涛画论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们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画出的作品完全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

李方膺《松石图》

扬州八怪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用鬼怪乱神嘲讽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

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扬州八怪在雄恣奔放、古拙自如的笔墨风格中表达着自己的个性。

罗聘《鬼趣图册之一》

汪士慎 (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寄居扬州,清代著名画家 ,书法家。

汪士慎《墨梅》

汪士慎一生精擅画梅,所画梅花多作枝丫繁茂、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除画梅外,汪士慎也能画竹和水仙,随意勾点,清妙多姿。

汪士慎《紫藤竹石图》

寄居扬州后的汪士慎常到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走近自然,在山水清气之间感受梅花的孤冷。

生活中的汪士慎善于作诗,爱好弹琴,他把嗜茶、爱梅及赋诗三者融汇一起,形成笔墨,构成了书画艺术上的淡雅秀逸的风格。

汪士慎《梅花》

然而在外人看来清新雅淡的他,实际上却是沉沦在苦难中的。

中年时汪士慎患了眼疾,四处求医问药也不见好转,在眼疾的煎熬中写字作画,曾经从不远游的他,一反常态地经常出门远游了,或许他想在失明之前尽情地把这个世界看个够。

汪士慎《梅花》

直至54岁时,汪士慎左眼彻底病盲,然而他从不放弃艺术,“盲于目,不盲于心”,坚持着描绘心中的那株傲然绽放的寒梅。

但是命运没有放过他,66岁时,不幸再次降临,汪士慎的右眼也病盲了。双目彻底失明的他已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靠双手摸索着创作狂草书法,用“心”来观察着这个世界和人生,甚至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心观道人”。

汪士慎《书法立轴》

汪士慎人生中的最后几年是如何度过的,无人知晓。留给后人的信息只有他在74岁时离世。一如梅花般疏淡的汪士慎,也像梅花的那一缕清香悄然而逝。

汪士慎《墨梅图》

李鱓 (1686——1762),字宗杨,号香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扬州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 ”之一。

李鱓《松石图》

李鱓是扬州八怪中最擅长花鸟写意的画家,自幼喜爱绘画的他,曾为宫廷画师,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又曾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也因得罪上司而遭罢官,直至寓居扬州后,才开始以卖画为生。

李鱓《鹰隼出风尘》

李鱓早年师法黄公望山水,又随内廷画师蒋廷锡学画,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在看见指画大师高其佩的画作后,开始崇尚写意画风,笔墨纵横驰骋但不失法度,设色用墨效果强烈。

李鱓《加冠图》

来到扬州后,李鱓开始研习石涛笔墨,破笔泼墨的作画特点在这时形成,早年工细的画风为之大变,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

李鱓《瓶窑花卉》

李鱓作画善于从生活中搜罗素材,日常用具无论花草树木,或桑蚕鱼虫都一一记录入画,泼墨没骨和勾线描勒都有极强的动感,设色在淡雅之中又有丰富的变化,自得天趣。

李鱓《长年富贵图》

李鱓不仅题材广泛为他人所不及,而且笔下的竹兰松柏也敢于突破明丽端庄的正统画风,甚至在画幅上题满长长的跋文,洋洋洒洒、参差错落,于质实中见空灵,画面气韵也愈加酣畅。

李鱓《花鸟十二册之一》

黄慎 (1687-1770后),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 人,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

黄慎《赏梅》

郑板桥曾作诗形容黄慎的画,“喜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朴茂古拙的风格和神精突出是黄慎画作的最大特点,看似简略奔放的用笔往往富有神采。

黄慎以全能的画风通擅人物、山水和花鸟,其中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上至仙佛神道和历史人物,下至贩夫走卒和流民乞丐,都是他的创作对象。早年用笔严谨工细,后参以怀素狂草的笔法作画,画风转向奔肆放纵,气象雄伟。

黄慎《渔夫》

晚年之后黄慎改画写意人物及花卉,花鸟画取法徐渭,纵逸泼辣且挥洒自如。虽不以山水闻名,但他的山水画无论大幅和小景都潇洒有致。

黄慎《山水》

齐白石在画风变法期间曾说:“ 获观黄瘿瓢(黄慎)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

黄慎《人物》

除绘画之外,黄慎书法亦是一绝。他的书法初学二王,后来从怀素草书中参透笔意,又从章草中脱化而出,深入古法,尤其擅长草书,疏景横斜、苍藤盘结的笔法如万岁枯藤一般纷披散序,具有“字中有画”之趣。

黄慎《草书李白秋浦歌诗轴》

金农 (1687—1764),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故又自封“三朝老民”,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 之首。

金农《雪梅图》

金农的一生,大半在坎坷中渡过,始终在困苦的环境中渡过,在五十岁左右时才开始从事绘画,最初以画竹画梅为起点,并逐渐扩展到画佛像、鞍马、杂画等。

金农《人物》

金农笔下的梅花,常用大片水墨涂出老干,圈出花朵,别有一种古雅朴拙、凝练厚重的风格。

在画完作品时,金农都习惯于题写章记,时而清新,时而激愤,曾自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以抒不平鸣”。

金农《梅花》

金农也画人物和山水,笔下的人物造型夸张奇古,用笔古拙简练,山水则构图别致,在随手挥点染之间,有简朴疏秀之趣。

金农《菩提古佛图》

金农为人所称道的地方,还在于他的“漆书”。

金农原本不以工书为念,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最有成就,以秃笔蘸浓墨刷字,行笔只折不转,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而又有磅礴大气的风格。

同时他又以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金农《书法立轴》

高翔 (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高翔《静物》

高翔也是一位爱好画梅的画家,他笔下的梅花常作疏枝半开之状,精简意足,金农曾评价他的梅花“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

高翔《寒梅图》

同时高翔也能画山水,他的山水画取法弘仁和石涛,常以“披麻皴”画山石,用双勾技法画枝干,很少赋色渲染,笔法简练,墨色淡雅,有空灵之感。

高翔的山水常以画园林小景为主,秀雅苍润,自成格局。

高翔《山水》

晚年之后的高翔,右手残废,不得己之下他以左手作画,用笔在简练之中愈加精到,笔下所出的人物或花卉,都神态逼真。

高翔《庭院小景》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 人,祖籍苏州 。进士出身,曾官至山东范县 、潍县 县令,后辞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竹石图》

郑燮即郑板桥,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郑燮《兰石图》

郑板桥曾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在他的绘画生涯中,只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兰竹题材更有五十余年的功力,成就也最为突出,有“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之称。

他笔下的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至今提起画竹,大多首先想到的就是郑板桥。

郑燮《墨竹》

郑板桥画竹如此独特,而画石、画兰也是如此。

在勾皴之间潇洒飘逸的用笔把原来没有生命的石头画活了,石头挺然坚劲的造型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

而他笔下的兰花摇曳多姿,在挥洒之间让人一品兰花的幽静、持久、清香,正如做人一般要不浮不躁,不争艳。

郑燮《兰石图》

郑板桥的书法自出己意,开创独特的“六分半书”,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以隶为体,参以篆、行、草、楷的字形,在随手挥洒之间,却有着跳跃灵动的节奏感,穷极变化。

郑燮《行书对联》

李方膺 (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 (今江苏南通 )人。 寓居金陵 借园,又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墨梅》

李方膺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曾出任多地县令,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常往来扬州卖画。

他为人傲岸,故而所作书画也不守常规,常给人以劲节不屈之感。

李方膺《墨梅》

李方膺作画擅长梅、兰、竹、菊、松、鱼等,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李方膺《兰石图》

梅花是他最爱的题材,他笔下的梅花,时而老干屈蟠,时而挺拔怒放,形象丰富而有变化,以瘦硬见称,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感。

梅花的傲骨,梅的秉性和品格,其实是李方膺自我人格的折射。

李方膺《古梅图》

兰竹也是李方膺的拿手绝活,他的盆兰,疏叶瘦叶之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画竹常在疾风中作纷披摇曳之状,极其挺拔有力,这正是李方膺借竹暗喻自己内心的孤傲和不屈。

李方膺《竹石图》

傲岸不群的李方膺也能画山水和人物,正如他的傲梅和劲竹,他笔下的山水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

李方膺《双鱼桃花》

罗聘 (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 祖籍安徽歙县 ,其先辈迁居扬州。 为金农入室弟子 ,为扬州八怪之一。

罗聘《人物》

罗聘在扬州八怪之中最为年轻,但“画无不工”,所画的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

罗聘《兰竹图》

曾师从金农的罗聘,曾多次为金农作代笔,在现存金农的作品中,有不少出自罗聘之手。

能工能写的罗聘是个多面手,画风有着多种面貌,题材极为广泛,年龄虽小,但实际上却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罗聘《芭蕉仕女图》

除人物、花卉、山水之外,罗聘还善画《鬼趣图》,八幅画卷写尽了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他以夸张手法给世人呈现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

无不极尽其妙的鬼影怪态,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态。

罗聘《鬼趣图册》

青年时期罗聘娶妻方婉仪,两人情趣相投,谈书画,游山水,赋诗词,琴瑟和谐,成为艺术圈的一段佳话。

晚年之后的罗聘不再画鬼,改画佛像,在佛门禅宗的画像前沉静地积淀着他的画风。

罗聘《佛像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