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at Rev Neurosci.︱10月份前沿性研究进展(综述)汇总

 昵称32772025 2019-11-08

撰文︱王思珍(逻辑神经科学)

来源《自然综述: 神经科学》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前,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而且,在全球动荡加剧的背景下,这种使人衰弱的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将显著增加。尽管危机迫在眉睫,我们仍在需要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的进行完善,这导致了对抑郁症临床前模型的作用和价值的批评越来越多。在于2019年10月2日以The future of rodent models in depression research的综述文章中,首先,Anand Gururajan(澳大利亚悉尼大学)、Andreas Reif(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院) 、John F. Cryan(爱尔兰科克大学) 及 David A. Slattery (通讯作者,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院)共同讨论论了与在这一背景下的术语应用相关的问题,评价了在以及啮齿动物抑郁症建模和分析方面的多个临床前策略(Fig. 1)。他们也讨论了性别作为生物变量的重要性,以及关于抑郁样特征(depressive-like traits)的代际(intergenerational)和跨代传递(tran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的争议性观点。紧接着,Anand Gururajan等人评估了可行性技术=战略,以帮助我们剖析抑郁症模型、审查可用药疾病机制的新证据。最后,他们为此领域研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构想,使得抑郁症模型得到最佳的应用,进而加速抗抑郁症药物的研发(Fig. 2)

Fig. 1 Preclinical approaches to modelling aspects of depression in rodents.

Fig. 2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odels of aspects of depression


于2019年10月3日以Stress granules and neurodegeneration为题的综述文章中,Benjamin Wolozin(通讯作者,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 Pavel Ivanov(美国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美国哈佛医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讨论了RNA代谢对应激的响应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额颞叶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应激中,局部性地,通过无膜细胞器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s)的形成,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s,RBPs)控制着mRNA的利用(Fig. 1-3)

Fig. 1 Types of membraneless organelles present in neurons.

Fig. 2 Formation of stress granules from the mRNA–ribosomal complex.

Fig. 3 Regulation of stress granule assembly.

这类结构是通过液-液相分离过程得以实现的(Fig. 4)多种生化途径调节SG生物学特性。调节SG形成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 F(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F,eIF4F)和eIF2α通路,而缬酪肽(包含蛋白质和自溶酶体练级)通路调控SG的扩散(dispersion)和和去除(removal)。RBPs的翻译后修饰也对SGs的调控起重要作用(Fig. 4-5)。有证据表明,SGs可能是一种短暂性的特殊结构,但是,与衰老相关的慢性应激会导致慢性的、持续性的SGs,这似乎是疾病相关蛋白聚集的中枢(Fig. 4-5)最后,Benjamin Wolozin和 Pavel Ivanov提出了一个模型,用来探究当SGs变得持久时,细胞RNA代谢的内部易损性是如何导致RBPs的病理性聚集的。而且。这一过程很有可能加速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肌病的病理生理,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Fig. 4 Phases in the stress granule cycle.

Fig. 5 The RBP cascade hypothesis.


于2019年10月15以Oscillating circuitries in the sleeping brain为题的综述文章中,Antoine R. Adamantidis(通讯作者,瑞士伯尔尼大学伯尔尼医院)、Carolina Gutierrez Herrera(同上)、及Thomas C. Gent(瑞士伯尔尼大学伯尔尼医院,瑞士苏黎世大学)认为,在睡眠过程中包括慢波(low wave)、纺锤波(spindles wave)θ(theta wave)在内的脑回路特异性振荡(circuit-specific oscillation)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大脑活动的特征,这些特异性振荡嵌套于丘脑皮层或海马网络中(Fig. 1-3)
Fig. 1 Sleep-state specificity of oscillations.

Fig. 2 Circuit mechanisms of NREM sleep-specific oscillations.

Fig. 3 Circuit mechanisms of REM sleep-specific oscillations.

然而,一个首要的挑战是如何确定这些振荡活动与大脑内睡眠促进神经元(sleep-promoting neuron)和觉醒促进神经元(wake-promoting neuron)网络之间的关系(Fig. 1-3)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协调睡眠相关的振荡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仍需进一步理解进而有助于我们对睡眠状态及其功能的认知(Fig. 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