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重器~海内三宝

 昵称55301288 2019-11-09

海内三宝是什么?

曾经在古董古玩市场中,青铜排第一。因为青铜器年代久远;且它是国家礼器十分重要;如果再加之一有铭文,那么历史价值就相当巨大。

百年来,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这三尊晚清出土的青铜器,就被称之为“海内三宝”。

出土地点: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大盂鼎)

岐山县(毛公鼎)

扶风县(大克鼎)

馆藏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

所属年代:

均是西周

三个大鼎,除了在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尚未有机会窥其芳容外,我有幸在国博一睹过大盂鼎的雄伟瑰丽,也带着对潘达于先生的崇敬之心和追梦的情怀亲赴上海博物馆端详过大克鼎的秀外慧中,纹饰迤逦。因此,我是带着一种虔诚的心境,用白描的方式讲述他们的身世背景,皆因他们本尊已足够厚重与华丽。

大盂鼎

先来说说大盂鼎,大盂鼎就是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56年),距今三千多年,册封一个叫“盂”的大臣时所铸,所以叫“大盂鼎”。

大盂鼎

西周时期国君举行册命或王公大臣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还要有铭文,成为记录历史事件的载体。那么,从铸造大盂鼎到它出土重见天日,相隔了近3000年。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飞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西周早期的金文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等数类。大盂鼎属于瑰异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局部

毛公鼎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着两只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腹下三只兽蹄形足敦实有力,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内腹部的499个字铭文,是迄今为止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

毛公鼎及及其内侧铭文

毛公鼎铭文拓片

毛公鼎铭文拓片

大克鼎

说到大克鼎必须要说的是它最后的主家,潘家。潘氏家族中最有名的是清朝名臣潘世恩,状元出身的他一生做官50多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潘家后世中出了不少收藏家和学问大师,而如今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正是潘世恩的孙子、官至工部尚书的潘祖荫重金收购并予以收藏的。之后辗转于潘祖年,再由其遗孀潘达于先生保护经历了风霜雪雨后才得以出现在世人面前(大盂鼎也是潘达于先生捐赠,后被国博收藏),大盂鼎和大克鼎的故事我听过不下十遍,对于国之重器的青铜器给予潘家的神奇经历,我也不禁感叹唏嘘。

大克鼎

大克鼎足部

大克鼎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形体舒展、挺拔,虽用圆笔,也有其伟岸与雍容之态度。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大克鼎(现场拍摄)

大克鼎(现场拍摄)

大克鼎鼎身立耳(现场拍摄)

大克鼎,又名膳夫克鼎 ,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膳夫”——也就是掌管宫廷膳食的官员——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铭文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

大克鼎内铭文

大克鼎内铭文拓片

海内三宝中,我最为有眼缘便是大克鼎,它似一座海上仙山时隐时现,纹饰秀丽富有灵动感,让人过目不忘,心中涟漪起伏。

海内三宝的介绍仅仅为大家打开了他们的冰山一角,如有机会有缘一睹真容,相信你也会为它们国之重器的气魄所震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