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笔下的民国旗袍,东方女子的温婉柔情

 公司总裁 2019-11-09

【淡之若岚】 闻花月 潜悠心

女人一生中最该收藏的两样东西,一是玉镯,一是旗袍。

—— 张爱玲

民国才女张爱玲对旗袍情有独钟,她笔下的每个女主都有属于自己个性的旗袍,千姿百态。

《半生缘》中温婉可人的曼桢穿的是小家碧玉的藕粉色旗袍搭配白色针织开衫;

妖冶的曼璐穿的是瑰丽绸缎旗袍披着流苏披肩;

《倾城之恋》里白流苏那款月白蝉翼纱旗袍如出尘不染的仙女;

风情万种的民国女郎总是那么有韵味,不禁让人联想起《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穿着旗袍的模样,或妩媚,或神秘,或婉约,或高贵,身影雅致,仪态万千,成为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若隐若现的开衩下流露媚而不俗的芳华,步履婀娜,风姿绰约,眼角眉梢夹杂着娇羞与妩媚,举手投足尽是优雅。

旗袍的典型人物,当属民国时期上海滩上的摩登女郎,将旗袍出落的楚楚动人。

有着林黛玉气质的阮玲玉,衣角裙摆间就能感受到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

天涯歌女周旋能将甜美与妩媚融于一体。婀娜而不媚俗,时髦而秀丽。

老牌影后蝴蝶,一身简单旗袍即可品韵出女神的高雅气质。

歌后李香兰一身素雅旗袍,浪漫而不流于风尘,矜持又不失典雅。

民国年间,女子们效仿男子穿长袍便诞生了旗袍,深藏一种古典的含蓄之美,不经意间就能将女子的玲珑身段展现的淋漓尽致。

 民国月份牌中的旗袍美人

一缕开衩尽优雅,站如梅,坐如兰,行如柳。三分是江南女子的清雅秀丽,三分是都会女子的摩登柔情,三分是浮世下的千娇百媚。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代,旗袍达到巅峰,从社交场所乃至寻常巷陌,每位女子都穿着旗袍,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款式,尽现女性芳华。

民国画报《良友》是当时著名的时装指南,其中介绍各种时髦款式及布料,更有手推波浪卷的短发、童花学生头等妆发造型。

扫地旗袍

三十年代,阮玲玉为代表的扫地旗袍盛行一时,长度及踝的裙边搭配高跟鞋使女性身姿纤长。

阴丹士林旗袍

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教师及学生盛行穿着'阴丹士林'不褪色的蓝布素色旗袍。

胡蝶旗袍

影星蝴蝶的旗袍总是会袒露小腿和小臂,旗袍的袖口几乎都缀有“蝴蝶褶”,有她兴起的“蝴蝶旗袍”风靡一时。

 流传至今的古典美人

国人对旗袍的执念流传至今,旗袍的美不止在民国,如今的时代亦有古典美人。

楚楚动人的民国旗袍,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时尚易逝,东方女子的旗袍将风格永存。

撰文:若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