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怎么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关键是要找到这把“钥匙”(家长必读)

 新父母在线 2019-11-09

现在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家长也不知该如何走入孩子的世界,有时甚至方式方法不当,产生相反的作用。

其实这反映了我们很多家长不会倾听、不会沟通,以至于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那么怎样沟通才能既具亲和力又高效呢?这里我提一个核心概念——接纳性语言。

1


什么是接纳性语言?

所谓接纳性语言是指,倾听者不会对别人的话语作出评价和建议,而是真心接纳他人的各种感受,同时又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感受。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家长要学着走进孩子的内心,因为懂比爱更重要
 
当我们的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完全接纳的时候,他就破茧而出,开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么改变,希望如何成长,如何塑造全新的自己,使自己更加有作为。
 
孩子就像种子一样,蕴含着成长的能力。而父母的接纳性的语言就像土壤,它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然而多数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土壤却充满了“负面评价”,这些就像化学品会影响“土质”。
 
责备、批判、教训、教化、警告、命令都是这样的“土壤”,这会让孩子的心情变得很沉重,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总是说孩子很差,他就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差。
 
通常孩子会变成家长口中的那个样子。
 
语言的力量非常强大,也许只是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但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除此之外,不接纳的语言还会使亲子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不再跟父母交流,他们开始意识到还是把心事埋在心底为妙,免得浪费口舌,把问题留给自己,要舒服得多。
 
因此,接纳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打开心扉,使得孩子们乐于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声告诉父母。
 
我们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就要利用接纳性的语言,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内心。
 
那么如何运用接纳性语言呢?
 
接纳性的语言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最重要的莫过于让孩子有了被爱的感受。
 
就是让孩子能够真正体会到父母是爱他的,因为接纳他人。如其所示就是真爱的一种行为,相对的,被他人接纳后才会感觉到被爱。
 
所以说,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并使用接纳性的语言,我们的爱,孩子们并没有接到,所以说他们体会不到父母对他的爱。
 
父母的接纳必须要表达出来,父母接纳孩子是一回事儿,孩子是否感觉到被接纳又是另外另外一回事儿。
 
除非父母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的接纳,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父母需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接纳,孩子才能明确的知道父母在接纳他,孩子只要感受到父母在接纳他,那么他就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爱。

而这种爱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内心的小宇宙爆发,从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能够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人。
 
接纳性语言包含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比如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等。
 
当你举起右手掌心向外,向孩子摆手时,孩子很可能认为这是“走开,离我远一点儿。
 
如果你的掌心相对跟孩子招到手。孩子会理解为“过来离近点儿或者我想让你到我这儿来”
 
第一个手势传达的就是不接纳的感觉,第二个手势表达的就是接纳。
 
所以,当一个孩子在专注做某项活动的时候,用不干涉不打扰的方式也可以表达接纳。
 
比如一个孩子在玩积木,这个时候父母不加以干涉,放手不管,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接纳感的非语言方式。
 
而很多父母却通常爱“刷存在感”,经常会闯入孩子们的私人房间,打乱他们的思想,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没有把孩子看做思维独立的个体。
 
另外一个就是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当孩子想倾诉时,就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不发表立场与看法,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就是最好的接纳。
 
在特定时候,父母的沉默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使得孩子的个体生命发生自我引导转变,因为孩子被感觉到被接纳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情绪,他的情绪有了宣泄的出口,在自我宣泄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样的,用语言来表示接纳也非常重要。
 
比如,当孩子说:
 
“学习没有意义,我不想大学了,要想成为一个重要人物,根本不需要接受大学教育,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出人头地,有很多其他办法。
 
当听了孩子这样说的时候,你会怎样回应呢?
 
在心理学上,把父母不同回应进行了分类。
 
一般可以分为12个类型:
第一种:命令、指挥、控制;第二种:警告、训诫、威胁;第三种:规劝、说教、布道;第四类: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意见;第五个: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第六种:批评,表示不赞同;第七种:赞扬表示赞同;
 
第八种:嘲笑甚至羞辱孩子;第九种:分析诊断;第十种:安抚,支持。第十一种:调查,质问,审问;第12种: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
 
一般来说,大部分家长的回应都可以归入这12种类别。
 
然而这12种回应,都是不正确的,都不是接纳性的语言。
 
  

2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运用接纳性语言呢?

一、打开沟通之门的“门把手”法
顾名思义,门把手可以为谈话安装一个抓手,帮助我们增加孩子说话的欲望,减少孩子抵触交流的情绪。
先来思考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会特别愿意和别人交流呢?
应该是那些能够感受到自己充满价值、受到重视或者是觉得自己已经充分引起了别人的兴趣时吧。
“门把手”法就是借助这个原理,借助谈话技巧不断让孩子产生这些感觉。
当孩子和你说话时,你可以用下面这些不带任何意见的话语来回答:
真的啊?
嗯,有意思。
你不是在开玩笑吗?
你真这样做了啊!
这些回答都能够鼓励孩子分享他的想法和情绪,此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话语权从孩子那里夺走,不要用你个人的观点去打扰他的阐述,尤其注意不要问问题、提建议、安慰和说教。
如果交流时你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哪怕只说一声“哦”(2声),也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强很多。
除了上面的回答,我们还可以采用更加积极一点的方式传达交流的邀请,比如:
快给我讲讲。
我想知道你怎么看?
嗯,继续说,我听着呢。
听起来这似乎对你很重要。
以上就是“门把手”谈话开启法。
门把手法传达出了家长对孩子的接纳,
重点是让他们感觉到了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情绪,而且对他们很感兴趣,这些都会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持续沟通的积极倾听法
门把手法只是打开了交流之门,想要深入沟通,我们还需要利用“积极倾听法”。
积极倾听是指,家长要了解孩子说话的真正情绪和含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反馈给孩子,并验证理解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通常以“你”字开头。
比如:

孩子:我不想每天都上学,太无聊了我讨厌死了。

家长:你好像厌倦了上学。

孩子:没错,我讨厌作业,讨厌上课,讨厌老师。

家长:嗯,听起来你讨厌学校的一切。

孩子:也不是一切,我最讨厌王老师,他简直是最糟糕的老师。他总是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可是我的体育也很好。

家长:你觉得老师不公平,这让你感到很伤心。

孩子:是的,没错。而且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成绩还是不理想。

你看,通过积极倾听,每次用“你”开头,不断描述孩子的感觉,我们会发现孩子并不是不重视学习,反而是因为太重视学习成绩才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在积极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去识别孩子的情绪和语言中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不要过早下结论,尤其是要避免反馈信息中含有评价、意见建议、推论、分析和质疑等信息。
不然上面的谈话就很容易变成下面这些情况:

孩子:我不想每天都上学,太无聊了我讨厌死了。

家长:怎么可以不上学呢?不上学是绝对不行的。(评价)

家长:你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什么祸了?(推论、分析)

家长:不上学以后就没有什么出息,所以一定要努力学习。(建议)

在这些回答中,家长一句话就能把天聊死。孩子马上会感到不理解和不接纳,也就失去了沟通的欲望。
第三、积极倾听适用的条件
虽然积极倾听很有用,但估计大家也会有一些疑问。
首先,这样说话好别扭啊,看起来只是在重复孩子的前一句话,这样真的可以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积极倾听的范围。
积极倾听的作用是为了释放孩子的情绪和定义问题,为最终解决问题开好头。
因此,积极倾听适用于那些涉及到深层次情感或者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比如,当孩子明显出现情绪变化时,或者是孩子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性知识的问题时;
比如前途、命运、婚姻、暴力、战争、道德等等这些问题,这很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让他比较困惑的类似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耐下心来,帮助孩子一点点厘清思路。
而当孩子向我们明确提出一些具体的帮助或者是需要某些特定的资源时,那就不用再去揣测孩子的情绪和内容了。
也就是说,当谈话内容是一些具体的、明确的事实时,我们就不用再采用积极倾听,而是明确回答就行了。
比如孩子问你“爸爸,我饿了,几点开饭?”这时你直接告诉他什么时候吃饭就行了,而不用再回复“看起来你很着急,你饿了。”
其次,不给评价,不给意见,不给帮助,只给理解,孩子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吗?
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专业人士早就从经验中得出了结论,孩子上幼儿园后,他从学校、同学、书籍等等渠道会得到很多生活经验,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建设性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常来说,被理解后的孩子都能够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案。
他们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被父母低估,所以我们不用过于担心。
即便是问题真的过于艰巨,那些被父母接纳的孩子也更容易向父母直接提出帮助,而不是选择封闭或逃避。
最后,这种谈话应该到什么时候结束呢?
如果家长总是在对话中标识孩子的信息和含义,好像对话会永远进行下去。
事实上当孩子表达完信息后,一般都会表现出明确的结束线索。
比如他的面部表情;或者他会起身离开;或者是坐立不安;也可能是开启另一话题等等。
这时我们就要适时的结束谈话,过犹不及的持续倾听有时也会让父母显得不够诚恳。
总体来说,打开孩子的心扉,可以多尝试用接纳性的交流方式,相信孩子能够自我成长,借助心理咨询中常用的“门把手”法和“积极倾听”法,刻意练习,你也能够成为受到孩子欢迎的父母。

读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

平时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可以把感受和问题写在留言区,后期推送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喔!

别忘了转发和点击“在看”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