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耕海牧贝几十载 “八珍”走进百姓家 ——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张福绥

 蓝林观海 2019-11-09
科技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扇贝不忘张福绥。”扇贝,曾是被列为海鲜“八珍”之一的“舶来品”,现在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一转变,有“扇贝之父”之称的张福绥院士功不可没。
 
辗转求学  与“贝”结缘
1927年12月27日,张福绥出生在山东昌邑。1949年9月,张福绥考入国立山东大学水产系养殖专业,在此期间,张福绥进行了系统的海洋科学水产专业学习,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53年张福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广东省水产学校工作,担任养殖科教员,教授“浮游生物”及“贝类养殖”等课程。当时正值国家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之际,科研资料也颇为贫乏,学校在教材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张福绥便一边授课一边开展调查研究修订教材。1956年9月,张福绥成功考取了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研究生,师从张玺教授研习贝类分类学,叩开了海洋科学的大门,与“贝”结下了不解之缘。
 
耕海牧贝  成绩斐然
1962年4月,张福绥研究生毕业,开始系统研究中国海洋浮游软体动物和底栖贝类的种类及分布。另外,他协助张玺教授进行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以底栖软体动物为材料,将我国海洋动物区系进行了“亚区级”区划,为贻贝苗种繁育和扇贝引种打下基础。
20世纪70年代,海洋开发和利用成为世界趋势。张福绥带领研究组实施与发展实验生态学及贝类养殖学有关研究项目,并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首次系统研究了黄海贻贝的生长与繁殖以及幼体生态学规律;率先指出了山东沿岸贻贝苗源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附着基数量和生殖群体数量不足;首次将贻贝育苗工厂化,使育苗单产量创世界最高纪录。这些成果都促进了我国贻贝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漂洋过海  引进扇贝
20世纪80年代,我国黄渤海海域的浅海养殖种类缺乏、效益低下。张福绥将目光投向了扇贝生物学及引种、养殖研究。1981~1982年,他先后3次远赴美国,亲自引进海湾扇贝亲贝,却均以失败而告终。1982年12月16日,张福绥第4次赴美,带回128只扇贝。1983年1月26日,亲贝仅存活26个,成活率为20.3%。
为了照顾好这26只扇贝,张福绥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吃在研究室,住在研究室。一个多月以后,小贝苗终于在我国诞生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张福绥和同事解决了亲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培养、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一整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
实验的成功,让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这一产业也成为当时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时我国的贝类养殖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

1995年,张福绥赴美国引进墨西哥湾扇贝
 
潜心科研  造福百姓
张福绥曾经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人民培养的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就应该奉献于民,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他这一生都在践行着这句话。20世纪90年代,张福绥为了解决海湾扇贝长期人工育苗所导致的遗传衰退问题,又开展了“引种复壮”研究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并在1994~1995年对养殖群体进行了种质资源更新,保证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海洋贝类区系的性质及海洋地理生态学规律,张福绥还先后3次引进墨西哥湾扇贝至我国南海与东海,形成了稳定的产业规模。扇贝的大面积推广养殖,让许许多多沿海渔民和养殖户富裕起来,因此许多渔民尊称张福绥为“扇贝之父”。
2016年2月9日,这位一生耕海牧洋、勇立潮头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一位为海洋科学奋斗终生的大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先生在工作中,治学严谨,潜心科研,硕果累累;在生活中,严以修身,淡泊名利,朴实无华。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永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科学家名片

张福绥(1927—2016),男,山东昌邑人。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海洋贝类增殖生物学科和海湾扇贝养殖产业的奠基人,被誉为“扇贝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成功引进美国海湾扇贝,首创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首次系统研究了黄渤海贻贝的繁殖与生长规律,解决了建立自然苗场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我国贻贝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引种复壮”研究及时解决了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衰退问题,保证了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