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做了什么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

 360QAQ 2019-11-09

这里是芒果论史!

刘邦从来没有做过辜负张良之事,西汉建立之后张良归隐是他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既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也是他和刘邦君臣默契的展现。汉初三杰中,我最喜欢张良,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从家世显赫的韩国贵族到亡匿下邳的逃犯,从贵族子弟到底层人民,张良的视野开始变得开阔,开始容纳天下大局。

贵族到平民再到贵族,这就是张良。

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中,“成长”无时无刻不在体现,那个一开始意气风发的贵族少年到了最后变得与世无争,风轻云淡。

博浪沙刺秦:张良的愤怒一击

张良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是“谋士”,这个角色似乎应该是“沉着冷静”的,意气用事的行为和谋士的角色貌似并无交集。然而秦末汉初的第一谋士张良并非出生就是谋士,他也曾经意气风发,他也曾经不顾一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博浪沙刺秦”!荆轲刺秦时,天下大势未定,秦有鲸吞六国之势,但却无鲸吞六国之实。张良刺秦时,天下已定,六国皆成过眼云烟,只有大秦仍然屹立,旧六国贵族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混迹于平民之中,不敢再对强秦有所抱怨,唯张良是个例外。

在有史可查的历史中,张良是最后一个留下姓名的刺秦勇士,这份勇气源自于张良对秦国的愤怒,对韩国的热爱。张良的家族五世相韩,他的父亲,他的爷爷都是韩国的“相”,如此背景让张良对韩国的爱极度深刻,他是绝对的爱国狂热分子。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爱国青年张子房,变卖一切家产,驱散所有家仆,将全身家当用于寻求勇士。在始皇声威震天,人人敬畏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张良在博浪沙发出了属于他的呐喊。儒家讲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彼时的张良必定受此影响,才会在秦王朝最鼎盛之时,做出刺秦之事。

他莽撞,他勇敢,他敢想敢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热血爱国青年张子房!

亡匿下邳:张良的沉淀

刺秦行动失败了,嬴政很聪明,他没有坐在最中心的马车上,由此而逃过一劫。对张良而言,他辛辛苦苦准备的一切都在此刻化为乌有,现实的残酷粉碎了这个青年的报仇之路,他不得不逃了,他不得不改头换面,隐姓埋名以躲避秦王朝的追捕。

在下邳的十年,是张良沉淀的黄金十年,十年时间,他从冲动变得沉稳,他已脱胎换骨。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黄石公授书,张良遇到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屡次三番让张良帮他捡鞋、换鞋,羞恼的张良终究还是选择了忍让。老者离去时突然转身,言说张良可教。历经磨难之后,张良从老者手中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还得到了老者的一句预言,“熟读此书,可为王者师”!

张良在下邳生活的十年,日日都在钻研《太公兵法》,他的性子也逐渐变得稳重可靠起来,当年那般殊死一搏,拼尽一切的疯狂刺秦举动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再不会发生在张良的身上了。道家讲究一个“忍”字,讲究顺其自然,讲究“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显然张良已经逐渐向道家靠拢了。

除此之外,下邳十年,张良还做了一件小事——救项伯一命。

项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却改变了历史进程,正是由于张良于他有恩,他才会在项羽第二日攻打刘邦的情况下私通敌营,泄露军情,救刘邦于危急之中,西汉建立之后,刘邦赐项伯姓刘,改为刘伯,享一生荣华富贵,当然,这是后话了。历史的必然是由一个个偶然构成的,张良的一个小举动却在日后救刘邦一命,进而推动历史进程,这与道家之真意倒也不谋而合。

第一谋士:张良的璀璨人生

黄石公所言不虚,张良从下邳走出之后果然成为了王者师,在种种阴差阳错之下,张良成为了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称呼张良为“子房”,这是亲切的称呼,也是尊敬的体现,两个人从相遇相识再到结为好友一同战斗,实在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读完《留侯世家》便可以得知,张良是个孤独的人,他没有太多的朋友,因为他的理解,他的觉悟和别人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彼此无法成为友人。但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刘邦,《太公兵法》这本书晦涩难懂,张良研究十年终于有所得,但与人谈论没有可以领会其中真意的。

但刘邦不一样,张良每每与刘邦论及《太公兵法》,刘邦总是可以顿悟,张良也不禁感叹,“沛公的悟性是天生的,天意如此啊!”于是,一个贵族子弟,一个“地痞流氓”因此结为好友,刘邦帮韩王成打下一片领土之后提了一个请求,“愿携子房西入关”,两人情谊之深厚,再显然不过了。

楚汉之争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张良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时间,他的计谋一次次改变局势,一点点扭转战局,他致信项羽,将祸水东引让刘邦有力巩固关中,他举荐“韩信、彭越、黥布”,让“兵仙”韩信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掌握了一只军队,为刘邦征战天下,他提议定都关中,让汉家天下得以占据地利稳固削藩,他建议刘邦封赏雍齿,安抚了骚动的军心,带来了西汉的安宁。

太多了,太好了,张良为刘邦出的计谋实在太多太好,无愧于“谋圣”之名。

更为难得的是,凡是张良所提之建议,刘邦皆一一采纳,这是极为罕见,极为难得的,在我以为,张良这段时期最宝贵的东西并非他的学识,而是刘邦无保留的信任,有一个愿意无条件信任你的友人,有一段不猜忌的友谊,实在是人生可求不可得之事,但张良和刘邦二人幸运的互相成就了彼此!

归隐:张良的落幕

西汉建立之后,张良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他不如韩信那般有权有势,也不如萧何那般广得民心,但也正因如此,韩信被刘邦猜忌,由齐王迁为楚王,再为楚王废为淮阴侯,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而萧何多次受到刘邦猜疑,不得不自污以保全自身,但仍避不了锒铛下狱。

张良的归隐并不是刘邦的逼迫,而是他的主动选择。当汉初第一功臣萧何食邑八千的时候,刘邦让张良自择三万食邑,在汉初以军功论封赏的背景下,刘邦此举是逾矩的行为,他对张良的敬重足以在此体现。但是张良拒绝了,他说,“我和陛下初次相遇是在留县,那不如就封我为留侯吧!”君与臣的关系让友情无法长存,刘邦懂,张良也懂,他求封为留侯之后主动淡出政坛,正是为了将二人的友情封存起来,那永远是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灭亡之后,刘邦就开始主动疏远张良,张良也主动避让刘邦,平城之围时,刘邦身边带的是陈平和娄敬,在一起陪伴刘邦的,最亲密的谋士始终是张良。二者的疏远并不意味着刘邦不重视张良,相反的,正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认识到了君与臣之间的必然矛盾,所以主动互相疏远。

不然的话,陈平、周勃尚可为相,以张良之才,何不能为丞相?只不过刘邦不愿意而已!

吕后曾经逼让张良出计帮助太子,这是与刘邦做对,但当刘邦看到张良的时候,透露出的没有愤怒,只有疲惫和关心,“子房身体不好,那便好好陪太子吧!”刘、张二人的友谊在整个秦末汉初时期都是少有的,这是真正的交心的朋友,而非张耳、陈馀那般的表面兄弟。

所以说,刘邦从未做过让张良寒心之事,张良选择淡出政坛,一是厌烦了战争,二是为了封存他与刘邦之间的友谊。

张子房,实在是秦末汉初最杰出的人杰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