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动机气缸壁铸铁防护涂层的制备及耐蚀性研究

 GXF360 2019-11-09

在机械制造领域,铸铁以其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耐磨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高铬铸铁以其较高的抗磨性能用作抛丸清理机室体衬板和抛丸器叶片材料,灰口铸铁以其良好的减磨、吸震等性能用作机床床身、齿轮箱、发动机气缸体等零件材料[1]。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制造技术的进步,机械零件的选材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材料用于零件制造。然而,有些材料很难同时兼顾服役环境对材料低成本、高耐磨性能的要求,比如为了适应汽车发动机轻量化的要求,采用铝合金代替灰铸铁制造发动机缸体。由于机械零件的磨损、腐蚀、断裂等失效大都源自于其表面[2],为此,零件表面技术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选择,典型的应用就是在铝合金气缸体内壁表面制备低成本的铸铁耐磨涂层[3]

目前,铸铁涂层的制备主要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4-5]。等离子喷涂技术以其高的涂层制备效率、低的制备成本、广泛的材料选择等优点成为各种涂层制备的首选方法。研究表明[6-7],等离子喷涂铸铁涂层也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然而,在发动机气缸服役过程中燃料中的硫会产生酸性的腐蚀介质,所以要求该铸铁涂层在耐磨的同时还应耐腐蚀。大量研究表明[8-11],等离子喷涂涂层呈现典型的层状多孔结构。涂层中的孔隙一方面可以储存润滑介质而起到减摩的作用,另一方面涂层中的贯穿孔可能成为腐蚀介质的通道而造成基材(零件)的腐蚀。为此,适当调控涂层的微观结构,尤其是孔隙结构,对于改善涂层的耐蚀性能尤为重要。热喷涂涂层中孔隙的产生主要与熔融粒子冷却凝固后所形成的扁平粒子间的错位搭接以及喷涂过程中气体的卷入有关[12-13]。扁平粒子的错位搭接造成的气孔主要是由于熔融粒子不充分铺展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调控喷涂参数促进熔融粒子的铺展来减少甚至消除这类孔隙。

(1)《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网址:ZJXS.chinajournal.net.cn;Http://jxwk.ijournal.cn为本刊唯一在线投稿系统,其他均为冒充者,稿件上传后自动生成编号,稿号为:2018-xxxx。其他冒充者的稿件编号五花八门,多很繁琐,请广大作者注意辨别。

热喷涂工艺参数,如等离子弧功率、喷涂距离、粉末颗粒尺寸、送粉气体、基体表面状态等[14-16]都会对涂层微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涂层性能。在对众多喷涂参数的调控方法中,控制喷涂距离是最经济、最方便的调控涂层微观结构的手段。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喷涂距离的调整以期改变涂层微观结构和耐蚀性能,研究喷涂距离对等离子喷涂铸铁涂层微观结构和耐蚀性能的影响,阐明涂层微观结构随喷涂距离的演变规律,揭示涂层微观结构变化对其耐蚀性的影响机理,从而为拓展等离子喷涂铸铁涂层的应用范围奠定基础。

1 试验过程

1.1 试验材料和涂层制备

喷涂材料采用水雾化铁合金粉末,其成分为3.68%C,1.68%Si,4.02%Al,0.97%Mn,0.31%Cr,0.21%Ni,0.004%S,余量为Fe。该粉末呈现近球状(见图1),其直径范围为20~75 μm。基体材料选用直径为20 mm、厚4 mm的45钢圆片。

图1 喷涂粉末形貌照片

利用商用GP-8大气等离子喷涂系统制备涂层。在喷涂前,基体表面先进行喷砂净化及粗化处理,使基体表面粗糙度Ra达到约3.8 μm。粉末利用ZB-80F双桶送粉器以外送粉的形式送入等离子焰流中。喷涂用主气为氩气,次气为氢气,送粉气为氮气。试验用喷涂参数见表1。

表1 等离子喷涂参数

试样C1C2喷涂距离/mm70100弧功率/kW3636主/辅气压力/MPa0.8/0.30.8/0.3主/辅气流量/L·min-146/0.846/0.8送粉气流量/L·min-144喷枪移动速度/mm·s-1600600

1.2 涂层微观结构和性能表征

涂层断裂面及抛光断面的微观结构采用S-48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涂层孔隙率以随机选取的10张抛光断面照片为样本,采用图像法测定。分别以0.5 mol/L H2SO4溶液和3.5% NaCl溶液为腐蚀介质,利用电化学极化法测定各试样在两种介质中的电化学极化曲线,以此评定试样的耐蚀性能。电化学极化测试采用CHI660三电极系统,其中试样(涂层)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为参比电极,铂片为对电极。

2 结果及分析

2.1 喷涂距离对涂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为了研究喷涂距离对涂层微观结构的影响,利用FESEM观察了两种不同喷涂距离制备的涂层的断裂截面(见图2)。不难发现,两个涂层都呈现出典型的层状结构特征,即含有较多的孔隙(三维孔隙)和扁平粒子(Splat)层间未结合区域(层间二维孔隙)。图2中,箭头B为涂层中孔隙;箭头A所指表面处于层间二维缝隙的位置。研究[9,11-12,14]表明,等离子喷涂涂层为多孔层状结构,且含有较多的孔隙、扁平粒子层间二维孔隙和垂直于扁平粒子表面的垂直裂纹。然而本研究涂层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垂直裂纹。一般认为,涂层中的垂直裂纹是由于扁平粒子在凝固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得不到有效释放而产生的。尤其对于陶瓷涂层,其塑性较差,应力无法通过材料的塑性变形而释放,所以会产生大量的垂直裂纹。而本研究涂层材料为铁基合金,其良好的塑性使得扁平粒子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通过塑性变形获得释放,所以不会产生明显的裂纹。

图2 不同喷涂距离制备的涂层的断裂截面SEM照片

图2中箭头A是未结合区域的粒子在涂层断裂过程中相互脱开所露出的未结合表面。对比图2c和图2d,发现C2较C1含有更多、更大的孔隙和粒子间未结合区域。这些说明涂层C2制备过程中熔融粒子的铺展不够充分,并且粒子在沉积过程中其结合界面温度较低。由于涂层C2制备时的喷涂距离较C1更大,一方面导致到达基体表面时粒子温度较低[17,18],另一方面等离子射流在离喷枪出口100 mm距离处处于更低的温度,导致其对基体表面的加热作用更小。这些说明短喷涂距离条件下,碰撞粒子的温度以及基体表面的实际温度都比长喷涂距离的要高一些。

已有的数值计算结果(见图3)表明[19],粒子沉积过程中,其底面温度先以极快的速度降低到一个较小临界温度Tbmin,然后再缓慢降低;而基体表面的温度先快速增加到峰值Tsmax,然后再缓慢降低。同时,任意时刻的粒子底面温度和基体表面温度都随着初始基体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从图4可以看出,TbminTsmax都随初始基体温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图3 铸铁粒子底面温度和基体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19]

研究表明,涂层粒子-基体间的结合质量主要取决于其界面温度[20-21],而喷涂粒子-基体间的界面温度Ti可表达为[20]

式中:kp为粒子材料的热导率;ρp为粒子材料的密度;Cpp为粒子材料的比热容;ksub为基体材料的热导率;ρsub为基体材料的密度;Cpsub为基体材料的比热容。

对于本研究,粒子和基体材料相同,所以β=1,界面温度Ti=(Tp+Tsub)/2。因此,随喷涂距离的增大,碰撞粒子的表面温度和基体表面温度都降低,其对应的粒子间界面温度也降低,从而导致粒子间结合变差。

图4 铸铁粒子底面临界温度和基体表面峰值温度随初始基体温度的变化

在长喷涂距离条件下,较低的碰撞熔融粒子温度和较低的沉积温度(粒子沉积时基体表面的温度)也导致熔融粒子的扁平化铺展不够充分,从而很容易形成孔隙。为了获得涂层孔隙结构信息,对涂层断面磨平并进行抛光处理,利用FESEM观察了其抛光断面(见图5)。经统计并计算可知,C1涂层中的孔隙最大直径为5.6~55.6 μm,1 μm2面积上孔隙数量约为6个;而C2涂层中的孔隙最大直径为11.1~77.8 μm,1 μm2面积上孔隙数量约为8个。显而易见,涂层C2的孔隙尺寸和数量均比C1大。分析图像可知,涂层C1和C2的孔隙率分别为(1.53±0.48)%和(3.34±0.79)%。

图5 涂层C1和C2的抛光断面SEM照片

需要指出的是,抛光断面照片中看到的孔隙主要是涂层形成过程中的三维孔隙,而二维孔隙(粒子层间未结合区域)由于其在垂直于粒子表面方向的尺寸多为亚微米级[9],所以很难发现。所以上述计算的孔隙尺寸、孔隙数量、孔隙率等数值比实际数值都小。

2.2 喷涂距离对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为了考证涂层在酸性大气和海洋性气候中的耐腐蚀性能,分别以0.5 mol/L H2SO4溶液、3.5% NaCl溶液为腐蚀介质,研究两种涂层试样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图6示出了涂层在两种腐蚀介质中的电化学极化曲线。很显然,在两种溶液中两种涂层的阳极极化曲线上均出现了钝化区域,由于涂层材料当中含有Cr,Al等元素,尤其Al元素含量较高,在腐蚀介质中容易形成钝化膜。表2列出了涂层在不同介质中的电化学腐蚀参数。在两种溶液中,C2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icorr)均高于C1涂层,并且极化电阻(RP)也比C1低,说明C2涂层在两种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率都比C1涂层高。同时还发现,在两种溶液中C2涂层的腐蚀电位(Ecorr)均比C1涂层的腐蚀电位更负,这说明C2涂层比C1涂层更容易被腐蚀。以上分析说明在两种溶液中C1涂层比C2涂层耐腐蚀。

图6 铸铁涂层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电化学腐蚀极化曲线

表2 铸铁涂层在不同介质中的电化学腐蚀参数

腐蚀介质试样icorr/A·cm-2Ecorr/VRP/Ω·cm2H2SO4溶液C15.727×10-3-0.4483 153.6C26.537×10-3-0.4582 663.6NaCl溶液C12.553×10-4-1.0883 584.0C26.159×10-4-1.0983 341.9

一般认为,涂层的耐蚀性不仅与涂层材料的相成分有关,还可能与涂层的微观结构有关。从两种喷涂距离下制备涂层的XRD图谱(见图7)可知,涂层的相结构并未随喷涂距离的变化出现明显的差异。这说明涂层材料的相结构对涂层耐蚀性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而涂层的微观结构可能是涂层耐蚀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前所述,C1涂层比C2涂层更加致密,其孔隙率不到C2涂层的一半。因此,在腐蚀溶液中C2涂层与腐蚀介质的接触表面积实际上包含空洞内表面(见图8)。对于不含孔隙的涂层而言,其腐蚀界面为涂层表面,为一平面;然而对于含有孔隙的涂层,其腐蚀界面为无孔部分的涂层表面和孔隙内表面,即图8中实线部分,该反应界面不是一完整平面,而是平面与曲面的组合。很明显,含有孔隙的涂层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反应界面比不含孔隙涂层的大,且孔隙率越高,腐蚀反应界面越大。假设涂层中孔隙为半球形,半径为r,则每增加一个孔隙,其实际腐蚀反应面积就会增加πr2r2=半球体球面面积2πr2-半球体截面面积πr2)。实际腐蚀反应界面的增大导致C2涂层在腐蚀介质中原电池的数量更多,耐蚀性因而更差。

图纸会审工作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审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方面,避免出现的错误,将所有问题都解决掉,真正意义上做到万无一失。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发现其中存在不足地方,便于后期的完善,从而提高图纸的科学合理性,为施工提供正确的指导,确保在工期之内完成。另外造价预算也是很重要的,制定一份详细计划,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防止前期投入过多,后期施工出现麻烦等问题。会审人员要认真负责,树立起求真务实的态度,再小的问题都要处理,为施工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图7 涂层XRD图谱

图8 涂层腐蚀反应界面示意

对比涂层在不同介质中的极化曲线和电化学极化参数,发现对于任一种涂层,其在H2SO4溶液中的腐蚀电流密度均比其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流密度高约一个数量级,并且相应的极化电阻也较低,说明该涂层在NaCl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更耐腐蚀。

3 结论

a) 两种喷涂距离条件下制备的铸铁涂层均呈现层状多孔结构;较70 mm喷涂距离制备的涂层(C1),100 mm喷涂距离制备的涂层(C2)中含有较大、较多的孔隙和较多的粒子层间间隙;C1涂层和C2涂层的孔隙率分别为(1.53±0.48)%和(3.34±0.79)%;

3)在下入直径 426mm管柱前,用 PTB—480校正钻井并以两套刚性依序增加的钻具组台修整[4]:

对货运站放射性物质暂存库管理方法的建议……………………………………… 曲鹏,蒋志鹏,吕泽宇(5-167)

b) 两种涂层在H2SO4溶液和NaCl溶液中,C1涂层和C2涂层的极化曲线上均产生钝化反应,C1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均低于C2涂层,而其腐蚀电位均正于C2涂层,说明C1涂层的耐蚀性优于C2涂层;

c) C2涂层较差的耐蚀性归因于其较高的孔隙率,其较高的孔隙增加了腐蚀反应的有效面积,导致电化学反应的原电池数量增加,从而其腐蚀速率增大,耐蚀性变差。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和描述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2、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参考文献:

[1] 范琳,柴苍修,邓燕妮.耐磨高强度薄壁气缸体铸铁材料的发展[J].车用发动机,1999(4):1-4.

[2] 蔡玮玮,邵帅,吴来军.低合金钢表面Fe基B4C耐磨涂层组织与性能[J].表面技术,2018,47(2):130-135.

[3] 魏秋兰,邢亚哲.汽车发动机气缸热喷涂涂层的现状与发展[J].车用发动机,2012(5):1-6.

[4] Morks M F,Tsunekawa Y,Okumiya M,et al.Splat microstructure of plasma sprayed cast iron with different chamber pressures[J].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2003,12:282-289.

[5] Barbezat G.Advanced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and coating for lightweight engine blocks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2005,200:1990-1993.

[6] Morks M F, Tsunekawa Y, Fahim N F,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friction properties of plasma sprayed Al-Si alloyed cast iron coatings[J].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2006,96:170-175.

[7] Uozato S, Nakata K, Ushio M. Corrosion and wear behaviors of ferrous powder thermal spray coatings on aluminum alloy[J].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2003,169/170:691-694.

[8] Jiang C, Chen H, Wang G, et al. Improvements in microstructure and wear resistance of plasma-sprayed Fe-based amorphous coating by laser-remelting[J].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2017,26:778-786.

[9] Li C J, Wang W Z.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lamellar microstructure of plasma-sprayed ceramic coatings through visualization of void distribution[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4,386:10-19.

[10] Xing Y Z, Wei Q L, Jiang C P, et al. Abrasive wear behavior of cast iron coatings plasma-sprayed at different mild steel substrate temperatu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2,19:733-738.

[11] Xing Y Z,Wei Q L,Hao J M.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alumina coatings plasma sprayed at different in situ temperatures[J].Ceramics international,2012,38:4661-4667.

[12] Li C J,Ohmori A.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rmally sprayed deposits[J].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2002,11:365-374.

[13] Mcpherson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lasma-sprayed coatings[J].Thin solid film,1981,83:297-310.

[14] Ohmori A,Li C J,Arata Y.Influence of plasma spray conditions on the structure of Al2O3 coatings[J].Transactions of JWRI,1990,19:259-270.

[15] Eaton H E,Novak R C.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variations in parameters on the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plasma sprayed zirconia[J].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1986,27:257-267.

[16] 黄继波,王卫泽.粉末粒径对等离子喷涂YSZ涂层孔隙结构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8,47(4):29-34.

[17] Samadi H,Pershin L,Coyle T W.Effect of in-flight particle properties on deposition of air plasma sprayed forsterite[J].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2010,204:3300-3306.

[18] Shinoda K,Liang S,Sampath S,et al.Processing eff-ects on in-flight particle state and functional coating properties of plasma-sprayed manganese zinc ferrite[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2011,176:22-31.

[19] Xing Y Z,Wei Q L,Hao J M,et al.Numerical study on rapid solidification of a plasma-sprayed cast iron splat on a high-temperature substrat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09,79-82:1129-1132.

[20] Li L,Wang X Y,Wei G,et al.Substrate melting during thermal spray splat quenching [J].Thin solid films,2004,468:113-119.

[21] Tian J J,Yao S W,Luo X T,et al.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reating metallurgical self-bonding in plasma-spraying of NiCr-Mo coating by designing shell-core-structured powders[J].Acta materialia,2016,110:19-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