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是最后的,却是不死的

 昵称22998329 2019-11-09

据说中国有四个节日是为职业设立的,我有幸可以过两个。和前一个教师节全社会热热闹闹的过法不同的是,今天的记者节只有记者这个集体,或许还有前记者,自己给自己一些热闹。之前我也热热闹闹地给教师节写了一篇稿子,但是写记者节的文章却要困难的多,甚至一度写不下去。

但是很多人一直追问我,这个节日还能存在多久?这个提问本身没问题,但是提问者的方式让我有点烦。因为提问者往往一边提问,一边心不在焉的刷微信朋友圈,寻找着一天发生的热点新闻。我特别想在这个喧嚣的社交媒体时代回答他:记者是这个时代良知的断后部队,他们是最后的,却是不死的。

其实记者有一些性格是不为人知的。比如他们往往很分裂。这个群体往往和人自来熟,这毕竟是他们的一种工作习惯,但是这个群体的多数人,其实内心都很孤独。相处久了,你们会发现这群人其实不太好相处或者不太好合作,毕竟单打独斗只身闯天涯对于很多记者来说是常事也是习惯。相处久了,你也会发现这群人其实也根本不像看上去的那么温和。因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记者,往往就是因为内心的某一条线。一旦触碰这条线,他对你的世界就会发生巨大的折叠。

这个群体往往在遇到热点和突发的时候都有一种天然的兴奋和敏感,但是老记者们却在这种兴奋之下掩藏着不可言说的痛苦。就像今天早上我们一位年纪不算大的资深校友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学校刚毕业,天天盼着有大事,现在每逢假期周末祈祷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以前觉得记者阅历丰富,才知道内心孤单说的也是这些人”。

“史家不幸诗家幸”,曾经是每一个时代旁观者的描述。在他们看来,造就伟大的文本必然要以巨大的牺牲作为代价。事实上也往往的确存在这种历史现象,但是这不是记者的本来愿望。如果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不得不用各种各样的代价来追求历史的延续,那么历史真的就只是一种悲剧的不断返场而已。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追求。

但是“句到沧桑字便工”却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天性。新闻工作和这个社会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不成文契约,每一个购买新闻的人都本着购买真实而来。这个契约尽管没有写在文字上,但是却写在历史的每一个现场。记者之工,工在卷上而功夫在纸外。如果要坚守这个神圣的契约,我们就要认真面对我们写下的每一个文字。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传播假新闻的朋友圈,却无法原谅那些撰写假消息的记者。

即便在一个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真实的故事,也带有人类最原初的基因。很多人问我记者节还能过多久,其实就是在问社交媒体的发展什么时候颠覆这个职业。不少学者认为这个职业的出现源自于工业化的发展比如古登堡的印刷术,其实这个职业的出现,源于人们对自由写作的追求和真相的渴望。只要这种追求和渴望在,这个职业就不会消亡。

而时至今日,记者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他们应该而且也会坚守一个好好说话的阵地。在这个时代,好好说话已经成为良知和理性表达的最后堡垒,而新闻工作者应该是这个堡垒最后的卫兵。如果我们过早的放弃这个阵地,开始用自我矮化、怼人文体、甚至调侃和段子放大文化对抗,那么我们所传播的这种对抗就会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今天面对三天可见的朋友圈和算法推荐的互联网,人类的记忆正在逐渐缩短。但是历史不可能缩短。所以未来我们的悲剧将会是,我们如何用片段和简单体验,去面对日渐复杂的未来和从未断续的历史。我们不能让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只成为那个历史中倏然的剪影,总该有人长久一点的投射在这个洞穴的火光中。到了孩子们有一天幡然醒悟重回苏莲托的时候,那个时候,如果我们不在场,那么还有谁传承下早已被遗忘的歌谣。

今日立冬,乍寒还暖,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始为蜃,然不改本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