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为何因为黄河而逐渐废弃?

 河洛摄闻记 2019-11-09

对于经常来往陕西河南的人来说,途径三门峡,会有一个地名:函谷关。不过如今的函谷关早已被废弃,成为旅游景点,附近有铁路和高速通过,或许在开车和坐火车的时候,函谷关只是路上飞驰而过的一个地名,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却是从洛阳向西入关中的必经之地,由于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可以说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这里,地势险峻,西边是滚滚红尘的黄土高原,东边是数千尺的绝涧,南面接临险恶的秦岭,北边是雄浑壮阔的黄河。曾经在这里,有一条长达十五公里左右的函谷道,这条函谷道,不过是稠桑原的一条裂缝,这条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原上都是大树,古代步兵想从山上翻过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着原壁流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在于此,留了这样一个缝隙,让人们可以穿越而过,相信很多人都走过一线天,在这里,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不得不提黄河,黄河自上游喷薄而下,穿过山西陕西的边境,进而河南,在三门峡这个位置,常年的冲刷,形成了非常险峻的地势,在哪个年代,修路建桥难度极大,人们穿行只能顺着地势,最终都汇聚到了这条函谷道上,由函谷关东西往来。随着周朝的建立,当时的周武王定都镐京,而为了更好地控制关东地区,周成王决定在位于河洛之地的洛阳建立洛邑,作为王室的所在地。不久发生了平王东迁,原来的关中平原逐步兴起了一个新的诸侯国:秦。

秦国的祖先是给周天子放马的,由于养马养得好而被周天子孝王封为附庸国。在周幽王亡国的时候,当时的秦襄公出兵护驾,同时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而再度加封为诸侯国,岐山以西的土地被赐予了秦国,自此,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中的一员。

到了秦穆公时代,秦国开始对外扩张,逐步到达关中平原的东部,基本占据了整个关中,当时的晋国曾经派兵驻守函谷道,防备秦国东出。在秦孝公时代,和当时的魏国(三家分晋后),经过历次争夺,最终秦国拿下了崤函之地,随即设立函谷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坐拥函谷关的秦国可以说是占尽地利,易守难攻,曾经出现多次六国联军攻打函谷关,但是大都无功而返。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即嬴驷称王第六年),魏王逐张仪,改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次年,赵、魏、韩、燕、楚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纵长,联合伐秦。然五国虚与委蛇,各怀鬼胎,秦军败赵魏韩于函谷关外后,联盟土崩瓦解。安釐王三十年(前247),信陵君遣使遍告诸侯,赵、韩、燕、楚等国纷纷出兵救魏,任其节制。公子遂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秦将蒙骜败走,虽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外,然终不能破关而入。函谷关之地利险要可见一斑。

不过,函谷关也有被攻破的时候,那是发生在公元前298年,齐国孟尝君联合韩、魏两国攻打秦国,一直攻到函谷关。此后,连续攻打三年,至公元前296年,终于攻破了函谷关,秦都咸阳震动,秦被迫求和,归还了以前所攻取的魏的河外、封陵以及韩国的河外、武遂才退兵。然后直到秦国灭亡,函谷关再也没有被攻破。刘邦进关中,走的是武关,然后翻越秦岭,到达关中。当项羽知道刘邦居然抢先到达咸阳,项羽大怒,直接率军攻破函谷关,最终刘邦项羽在鸿门宴和解,秦帝国灭亡。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下令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从三门峡灵宝境内挪到了洛阳新安县境内,原来的秦函谷关成为弘农县。据说是因为杨仆为楼船将军先后平定了南越国,东越国,战功赫赫。然而汉武帝把关中的土地分给了当朝有功之臣,唯独没有杨仆的份。汉武帝对他说,关内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一个关外侯吧。杨仆不愿意做关外侯,他上书汉武帝,要求将函谷关东移至他的老家新安县。为扩大关中地盘,加强对关东的控制,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带领他的部下及门人,将函谷关东移至三百里外的新安县境内。东汉大学问家应劭《通史》中,讲述了杨仆“耻为关外民”的故事。班固的《汉书》中记载“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

不过关于这一点,一般认为是汉武帝为了扩大关中的范围,不过也和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到了汉代,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只能登上高原,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天险不再,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从河滩上过去就行了。这样的秦函谷关就失去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佳优势,慢慢的被废弃,最终被潼关所取代。真是黄河的不断冲刷,造就了函谷关的独特地形,最终也是黄河,又让函谷关失去了优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太神奇!

秦函谷关旧址: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