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居住在海拉尔地区最初见诸史籍的民族是东胡,东胡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1] 行政区划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继而向东胡族发动袭击,一举大破东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政权——匈奴,海拉尔为左贤王庭辖地。 汉朝时匈奴扰边,汉武帝遣卫青出塞北征匈奴,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为中国兵力至呼伦贝尔之始。匈奴即灭,鲜卑人尽据匈奴故地。公元1世纪,东胡族的后裔鲜卑拓跋部逐渐强盛,经海拉尔河“南迁大泽”,海拉尔为鲜卑部落联盟东部辖地 隋时突厥强盛,为其属地。 唐灭突厥,海拉尔地区归室韦都督府辖。突厥的灭亡,使室韦——鞑靼人得以向西逐步推进,呼伦贝尔全境为室韦——鞑靼之地。 宋朝,契丹族复强建辽国,室韦之地尽属,海拉尔地区归属乌古敌烈统军司辖。 元朝建立后,海拉尔地区归属岭北行省和林路辖,并把呼伦贝尔一带封给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在海拉尔河流域设置了海刺儿千户所,归属奴儿干都司斡难河卫。以恺腊儿鞋袒把秃为海喇儿千户,仍为蒙古游牧之地。 清初,游牧于呼伦贝尔诸部于天聪至崇德年间先后归清,清朝即抚有呼伦贝尔全境,直属清理藩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归黑龙江将军辖此地。清末,民间以呼伦贝尔城在海拉尔河附近,故亦称之为海拉尔城。原呼伦贝尔城被称为“城里”或“旧街”,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辖。称铁路两侧至东西交界街逐渐形成的房屋市井为“海拉尔”,是东清铁路交涉分局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海拉尔归属于黑龙江行省。 民国元年(1912年)初,海拉尔隶属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为府治所在地。 民国四年(1915年),呼伦贝尔为“特别区域”,直接归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节制。 民国九年(1922年),海拉尔受辖于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呼伦县署、中东路海拉尔铁路交涉分局。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海拉尔新街被认定为乡,市政分局改为东省特别区海拉尔乡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呼伦县公署改为呼伦县政府。同年11月苏军攻占海拉尔,成立“海拉尔苏维埃政府”,苏、蒙军撤出时自动取消。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12月5日,海拉尔失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海拉尔归属于兴安北分省,并为省会驻地。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海拉尔办事处,行使铁路附属地外一切行政管辖权。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兴安北分省改为兴安北省,海拉尔仍为省会驻地,隶属兴安北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海拉尔乡政公所辖新市街(原铁路附属地)和海拉尔办事处(原呼伦贝尔城)所辖一切权力合并,统一归海拉尔市政管理处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定海拉尔为市,称海拉尔市。撤销海拉尔市政管理处,设市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在海拉尔成立,辖海拉尔市。将原“海拉尔市自治公署”改称“海拉尔市政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政府,隶属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为属呼伦贝尔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11日,呼伦贝尔盟同纳文慕仁盟合并为“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辖海拉尔市。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撤销呼纳盟建制。海拉尔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呼伦贝尔盟下辖海拉尔市,盟政府驻海拉尔市。 1969年8月,海拉尔市随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省。 1979年7月,由黑龙江省划回内蒙古自治区,仍隶属呼伦贝尔盟。 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呼伦贝尔盟撤盟设市,为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地。 2002年2月,撤销县级海拉尔市,成立海拉尔区。 2013年,海拉尔区下辖6个街道,2个镇:正阳街道、健康街道、靠山街道、胜利街道、呼伦街道、建设街道、奋斗镇、哈克镇。 位置境域海拉尔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边缘的接合地带,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9°28′~120°34′与北纬49°06′~49°28′之间。 地形地貌海拉尔区境内东高西低,属于“海拉尔内陆断陷盆地”,海拔高度在603.0—776.6米之间,相对高差170多米。形成三个地质单元,谢尔塔拉东山二个构造台地,以及海拉尔盆地。前者以高平地为主,后者以低平地和河滩地为主,地貌类型可分为低山丘陵、高平地、低平地和河滩地。 气候海拉尔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草原气候。由于纬度偏高,远离海洋,加之大兴安岭的屏障作用,使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团的影响减弱,大部分时间在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如下区域气候特点:春季多大风而少雨,蒸发量大;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霜冻早;冬季严寒漫长,地面积雪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1℃至-2℃,1月(最冷月)平均低温为-30.83℃,7月(最热月)平均高温为25.84℃。年平均降水量为350-370mm,1月平均降水量为3.79mm,7月平均降水量为99.38mm。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800小时。无霜期平均130天,5-9月月均低温大于0℃。[2] 水文海拉尔区水文地理属于黑龙江流域。海拉尔地表水包括海拉尔河、伊敏河及湖泊沼泽。 矿产资源海拉尔区境内有金、银、钼、铅、铜、石油等40多种矿产。截至2008年,海拉尔区境内的谢尔塔拉铁锌矿储量5851万吨;大雁煤田和陈旗宝日希勒煤田都延伸到海拉尔区境内;石灰石探明储量3348万吨;西山硅砂属于大型矿。植物资源海拉尔区境内森林面积7948公顷,林木蓄积量45136立方米。其中有珍贵的河地樟子松269公顷,兴安落叶松14公顷。其它为杨树、榆树、柳树等。海拉尔区草场面积97770公顷,实际可利用面积79637公顷。主要牧草有羊草、早熟禾、大针茅等。药用植物有狼毒、防风、赤勺、韭菜籽、马勃、益母草等40余种。食用植物有蘑菇、黄花菜、野韭菜、山丁子、山杏等10余种。 动物资源海拉尔区境内的动物有黄羊、狍子、狼、狐狸、水獭、黄鼬、野鸭、大雁、百灵鸟、沙半鸡、鲤鱼、鲫鱼、狗鱼、小青鱼等。 水资源海拉尔区境内陆表水年径流量33.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0.42亿立方米,根据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3] 截至2012年末,海拉尔区户籍人口275660人,与2011年相比增加23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0042人,农业人口15618人。 综述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87853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82238万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75417万元,增长8.9%,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210426万元,增长8.6%;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64991万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20884万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47.8∶49.3。人均生产总值10249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第一产业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144500.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7%。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9633公顷,比上年增长1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650公顷,增长0.05%;蔬菜种植面积1419公顷,增长15.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0427吨,比上年减产575吨,下降0.8%。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10638吨,减少15791吨,下降59.7%;玉米产量2603吨,增产1065吨,增长69.2%;谷物产量17394吨,减少11693吨,下降40.2%;马铃薯产量51935吨,增产11382吨,增长28.1%。 2015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63656头(只、口),比上年增长5.9%。其中:大牲畜64297头,下降4.8%;小牲畜83650只,增长21.5%;生猪15709口,下降13.4%;全年肉类总产量6102吨,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1474吨,下降19.9%;牛肉产量3465吨,增长2.7%;羊肉产量926吨,增长75.1%。牛奶产量189460吨,增长0.5%。 第二产业2015年末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1210426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882597.1万元,增长12.6%。其中,重工业产值完成1731453.5万元,增长23.2%;轻工业产值完成151143.6万元,下降43.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放缓,年末工业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14317.6万元,增长11.7%;实现税金总额76578.3万元,增长19.3%;应交增值税52735.4万元,下降0.5%;全年实现利润146666.7万元,下降12.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2%,下降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2015年海拉尔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5852万元,比上年增长10.9%。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63156万元(不含其它项),比上年增长8.3%。2015年海拉尔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26.3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9.1%。2015年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9990万元,比上年下降1.0%。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505万元,下降13.3%。全年旅游收入完成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07万人次(含一日游游客),增长14.8%。全年保费业务总收入180296.8万元,比上年增长41.0%。 科技事业2008年,海拉尔区专利授权量15件。2008年,海拉尔区企业技术贸易成交额完成2618万元,比上年增长19%。教育事业截至2008年,海拉尔区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全年招生1192人,在校生2604人,毕业生650人。普通中学23所,全年招生8071人,在校生22190人,毕业生7940人。其中海拉尔二中为内蒙古重点中学名校,海拉尔第二中学始建于1937年,1962年被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中学。小学17所,招生2244人,在校生1612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40人。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2039人。 文化事业截至2015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影院4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截至2012年末,海拉尔区共有卫生机构157个,卫生技术人员3641人,其中执业医师1212人,注册护士1557人。病床床位2780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2012年共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92758人,建档率71%,高血压健康管理率为52%,规范管理率为68%,糖尿病健康管理率为61%,规范管理率为76%。全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住院分娩率10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7.4%。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无传染病死亡病例发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2012年,海拉尔区共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7594人,参合率为98.72%。 海拉尔区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境内有滨洲铁路、伊敏线两条铁路和多条联络线;有海拉尔铁路办事处;有海拉尔站、海拉尔东站等铁路车站。 海拉尔区是省道201、省道202、301国道和G10绥满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境内有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航空公司系统中多称“海拉尔东山(国际)机场”。 2015年,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开通航线60条;截至2015年底,共发送客机8293架次,民航旅客发送量92.1万人次,增长23.1%;民航旅客吞吐量183.6万人次,增长22.9%。民航货邮发送量9105吨,货邮吞吐量19543吨,分别增长21.9%和33.9%。 蒙古族舞蹈“太平鼓舞”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灯舞、盅碗舞”系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 “达力根巴雅尔”是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平。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安代舞”是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 “育呼尔”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 蒙古族饮食蒙古族的食品分为肉食、乳食、粮食。海拉尔人宴请尊贵的客人时,有时还要摆羊背子(蒙古语称乌察或秀斯)。奶食品中属于食品之类的有:黄油(酥油)、白油、奶皮、奶豆腐、奶酪(酪蛋子)、奶果子;属于饮料之类的有奶茶、酸奶、奶酒。 蒙古族长调蒙古长调属于蒙古族的音乐,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呼伦贝尔古城呼伦贝尔古城又名呼伦贝尔城,位于今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街一带,始建于1734年。 哈萨尔斜拉桥哈萨尔斜拉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伊敏河上。是呼伦贝尔市地标性桥梁、道路景观工程,同时还是呼伦贝尔市与海拉尔区两级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是内蒙古地区首座高塔大跨度斜拉桥。 海拉尔要塞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是日本关东军为进攻苏联扩大侵略战争,在中国东北中苏边境设立的14处要塞中最大的两处之一。1934年6月开始构筑,1937年末竣工。海拉尔河北岸还有在修筑 海拉尔要塞结束时为保密而枪杀活埋中国劳工的“万人坑”,记录着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
|
来自: bmtz > 《呼伦贝尔市1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