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一些体壮如牛的中年人早逝。。。

 图书 馆员 2019-11-10

为啥一些体壮如牛的中年人早逝,病怏怏的人反而长寿?

▲黄煌 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读  

只有生过大病的人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有慢性病的患者有非常强的自我保健意识。一有症状,就上医院,稍感不适,就会注意休息,所以,虽然体弱,却可以弯弯斜斜活过九十岁!

养生,就是保健,就是让我们每天的生活上档次,有质量!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养生经验十分丰富,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到流传在乡间的谚语格言,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大智慧。讲养生,先要说说身边的一些现象。

一、女性比男性长寿

据报道,在全球各地的百岁老人中,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95%以上都是女性。为什么女性长寿?如果说具体的原因,可以找很多,但根本的原因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关爱自己。女性有了不适就嚷嚷,就会去医院,让她们避免了许多风险。我是内科医生,就诊病人中大约70%是女病人。

有统计表明,男性去看医生的频率要比女性低28%。而且,女病人比男病人听医嘱。我曾参加很多次广场咨询活动,来保健咨询的女性最多。

二、小病小痛反而活得久

许多平时经常上医院的,经常病怏怏的,反而活得更久。为什么弯扁担不断?只有生过大病的人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有慢性病的患者有非常强的自我保健意识。一有症状,就上医院,稍感不适,就会注意休息,所以,虽然体弱,却可以弯弯斜斜活过九十岁!

三、英年早逝太多了

许多原本体壮如牛的壮年汉子,却突发急病先去了。这种例子太多。为什么那些平时身体很好的中年人反而早逝?关键是麻痹大意,仗着身体好,去拼搏,熬夜,应酬,结果过劳而死。讲这些现象,就是为了印证古人所说的一句话: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换句话说,人的寿命长短,在于你本人是否有自我保健的意识!有了自我保健的意识,就有了养生保健的法宝!

四、乱用保健品猛于虎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近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有人说,我服用中药,是否就比较安全呢?这也不全对。中药也是药,也有几分“毒”。

再说说保健品。由于近来广告的狂轰滥炸,补肾壮阳,温补肾虚弄得家喻户晓,胡乱服用补药,不是中医学的理念,是有害健康的。还有冬虫夏草也并非神药。现在许多病人盲目服用,不仅效果达不到,还破费甚巨,实在是不值得!

古代皇帝中,康熙是长寿的,但他不服补药。据说他57岁时,颌下有几根白须,有大臣献上滋补肝肾的乌须丸,康熙说“多此一举”,笑而拒之。

五、少食长寿,贪食折寿

古代医书中,有关饮食养生的内容很多。而许多经验,都讲到两个字:“节食”。节食,不是不吃东西,而是调控节制饮食的质量与数量。古人说,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临床上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塞、脑溢血,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有关。贪食、多食折寿,换句话说,少食长寿。

那么,怎样才是不过量呢?进食后:不胀,不闷,不气短;晚上:不干,不苦,口不粘,不打呼噜,不流涎;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没有疲惫感,工作效率高。

六、不偏咸、不偏荤,多吃菜!

偏咸不利健康,江苏淮安楚州区曾是食管癌、胃癌的高发地区,后来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5年的干预,从每年每人76千克降至10.20千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稳步下降。中国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也就是一啤酒瓶盖。

不偏荤,成天大鱼大肉,那肯定受不了。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讲这个道理的时候,常常举例说:人有28~32颗牙齿,犬齿4颗,能撕咬,用来吃肉;门齿8颗,用来切蔬菜水果;磨牙16颗,用来磨五谷杂粮。也就是说,吃肉的牙少,吃菜的牙多。

所以,人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饮食,让我们的身体受不了,于是造就了无数肥胖儿、脂肪肝。尤其是许多30多岁的青年人,已经挺起了啤酒肚,这是很危险的。

七、生命在于运动,步行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运动

步行是古老的,也是最经济、最简单、最安全、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研究表明,人群中运动组糖尿病的发病率,比不运动组减少30%-50%。现在有不少的上班族,上下班不坐车,改成走路或骑车上下班,这不仅可以健身,保持好身材,还能够愉悦身心,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那么如何步行才是科学的呢?每天快走两次,每次2000米;中间可以间歇2次;速度以每分钟100步左右为宜;时间在30~45分钟。走后不气喘,不心慌,不头晕,不大汗淋漓,要浑身舒坦,第二天不觉得累。这就是适度。

八、没病也要定期体检

中国一本古老的医书,《难经》上说过这样的话:“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另一本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也说过类似的话,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所谓的未病,是指疾病尚在初浅阶段,尚未形成影响时的病。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身体有哪些病?自己可能患有哪些疾病?这就需要体格检查

说到体检,有人会说,我身体很好,每天锻炼,不需要体检。我诊治过两个肿瘤患者,都是看上去身体非常健壮的男性。一位是山东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也很好,但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一年,结果发现肠癌已经肝转移;一位是无锡人,身体也很好,爬山时年轻人都赶不上,但上腹部隐痛持续大半年,结果发现是胃癌晚期。

还有人认为天天吃保健品,应该不会生病。其实有病你不早期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就是泡在人参汤里也救不了你!有些人给老人送保健品,倒不如送张体检卡,让老人做一次细致的健康检查。

九、平常心才长寿,攀比心最折寿

养生先养心,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养心,就是调整心态,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心态,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幸福观。心态好,就长寿,心态不好,就生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4岁,远远超过了李白和杜甫,尽管他体质很弱,但心态很好。乐观、自娱,对物质的追求看得很淡。有诗为证:

不出门

作者:白居易

不出门来又数旬,将何销日与谁亲。

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古人。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调伏身。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2001年2月8日去世,终年101岁。其养生48字诀为: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

头部宜冷,足部宜热,

知足常乐,无求乃安。

著名的佛学大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于2000年5月21日逝世,享年93岁。他在92岁时作《宽心谣》一首:

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一定要明白,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

导读: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谈谈中医对饮食的看法。
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人们习惯于听从意识的指挥,该吃这个,有营养,该吃那个,补微量元素。却从没问过身体,你到底想不想吃,到底想吃什么,吃下去的这些,是滋养还是消耗?
饭,是种享受。饥了,饿了,饭菜端上来,香气扑鼻,吃起来有滋有味。饱了,放下筷子,多一口也不吃。吃完饭,精力充沛,神清气爽,这叫“吃美了”,叫“怡”。
如此简单的吃饭一事儿,却有多少人许久都没有感受过它的乐趣了。有人说,很多年了,我都没有过饿的感觉。有人说,我只是每天都吃些我认为该吃的东西,但从不觉得好吃。还有人说,“吃美了”的状态,只存在于我儿时的记忆里。 “吃美了”是食物之精转化为人体的精,炼精化气,气来养神。神得到滋养,人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满足。
儿童肾精充足,精气神的转化最通畅,最能够吃的香,吃的怡。 可如今观察身边的一些孩子,多年食积,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的不在少数。
可悲的是,这些孩子还在大人的“威逼利诱”之下被硬塞进虾仁,鱼,鸡,苹果,牛油果……来“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令人叹息。 
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
吃下去的这些,是滋养还是消耗?一定要明白:“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 还有就是:“不饥不饿不吃,不渴不喝。” 人们习惯于听从意识的指挥,该吃这个,有营养,该吃那个,补微量元素。
却从没问过身体,你到底想不想吃,到底想吃什么,吃下去的这些,是滋养还是消耗? 难道吃饭还会成为一种对身体的消耗吗?
当然。 
饮食,是用元气化谷气的动态过程。人分泌的消化酶均是元气所化,也正是这些酶,将“猪肉”化为“人肉”,把食物的能量转化为人体的能量。
 吃适合的食物,消耗元气少,吃不适合的食物,或者吃的太多,消耗的元气就多,更严重的,当元气无法将食物完全化掉,这些“半成品”滞留在体内,是造成血脂血糖尿酸异常的直接原因,久则成病。
如何用最少的元气换最多的能量,这正是食疗解决的问题。 首先,你得吃到你该吃的东西,并且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 对一个饱食肥甘厚腻的人,一盘白萝卜是适合他的,而非山珍海味,珍馐美馔。 
对一个刚刚生完宝宝,心气心血耗损的准妈妈来说,补心应放在首位,比起油腻无盐的猪骨汤,红高粱米粥更适合她。 再以五谷为例,小麦入肝,具有升发之性,水稻入肺,具有敛降之性。
 肝气虚的人,应多吃小麦,比如面食、馒头都能补肝。而肝火旺,血压高,易怒,甚至有黄疸的人,水稻更适合他们。那些习惯忍气吞声,什么事都藏着掖着的人,应少吃或不吃大米,多吃小麦。
别让“吃饭”毁了你的健康在《皇帝内经中》黄帝跟他的老师岐伯讨论养生长寿,说古代的人之所以长寿,除了他们遵守自然规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食饮有节”。 关于喝水吃饭的事就总结了四个字,没错你没看错就四个字:“食饮有节”

饭吃八分饱的节制

“食”就是吃饭,“饮”就是喝水、喝茶不难理解。那“节”呢?节,节制,节律。就是说要节制自己的食欲,这个大多数人都是可以理解的,“饭吃八分饱”嘛!这样身体才能健康。 其实在这个“节”字里就有许多关于古人养生思想的智慧,作为一个正常人当我们碰到好吃的、好喝的,就想不停地吃啊、不停地喝啊,这是我们的本能,一种天然的本性。
好比男人看到美女一样,发自本能的想要,甚至希望身边美女如云。这种欲望不加以控制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吃到积食,喝的反胃。口气重的人多是肠胃的问题,饮食不节,食物停积肠胃,阻滞气机,逆胃冲口。
人类能进化到今天,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级的一个原因是人类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走极端。正常情况下,健康的人不会吃饭吃到撑,喝水喝到吐,我们能在欲望的极端时刹住车,停下来。
那为什么只吃七八分饱呢?胃是人体消化储存食物的重要脏器,胃本身肌肉富有弹性。年轻人的胃弹性好,吃多少东西,它都能很快的给你消化掉、排送掉,中医叫胃阳充足。
但当人年龄大了以后,阳气也弱了,胃的弹性也没那么好了,就好像一个皮球,没有弹性了。如果你还是吃进去很多东西,它就蠕动不了啦。这时候这类人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胃动力不足,吃完东西不消化,就好像在心口窝那儿堵了一个东西,下不去;也有患者描述,吃的饭像架着下不去。古代有个词来形容,叫“块垒”,就是老觉得这儿堵得慌。
说到这,那吃多少就算合适?喝多少才算够量呢?这没法量化,因为每个人个体差异的原因做不到量化,也不可能量化。
正常情况,我们吃饱饭会自觉胃中饱感,此时有些人会打个饱嗝,这是身体本能、自然的反应,多去体会。但不是吃自助餐吃到松皮带的哪种坐卧难安的饱。
按时吃饭的节律健康的人,他的生物钟和天地是同步的。所以,在早晨7点—9点的时候觉得饿,而此时也正是人体经络中胃经当令(当令,可以理解为值班的意思)这时候吃早饭
到了中午11点—13点(午时),心经当令的时候,我们又会觉得饥饿,这时候吃午饭。到了晚上19点到—21点,心包经当令也就是晚饭时间点。这是人体内在健康的表现。也是我们人体顺应自然规律的进食节律。
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忙着错过了饭点;就是上顿吃的太晚影响到下顿吃饭;严重点的早晨起来打的嗝都是昨晚的火锅味,刷牙恶心,干呕,舌苔白厚粘腻;心情不好就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得到的结果就是经常感觉嗓子里有什么东西,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长此以往我们的脾胃肯定会受到伤害,从而影响到身体健康。“病从口入”的古训就一点一点在自己身上得到验证,其实吃什么不重要,重要是要会吃!  

本文来源:徐文兵:一定要明白,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真气堂《别让“吃饭”毁了你的健康!》

徐文兵&罗大伦&余浩:好好吃饭,就是养生

一个人有好胃口,能吃得下饭,就说明他体质强、身体好。
今天的文章摘录了各位中医老师对于食物与关系的经典分享,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该怎么吃、该吃什么。
一、一年四季怎么吃?
徐文兵
要根据节气、季节的变化去吃喝。
中医讲要顺应自然,不要违逆自然,特别强调吃应季、应节的食物,同时也是当地出产的食物。
所以春天来了,万物生发,草木变绿,开始发芽,长出嫩叶嫩芽,这时候我们吃的就是要以新鲜的、青绿色的蔬菜为主。
这些蔬菜有生发之气,能促进肝胆之气的生发,正好去消化秋冬积攒下来的秋膘,舒展冬天闭藏的精血。
而到夏天火热的时候呢,应该吃一些滋补自己体液的食物,因为夏天出汗比较多,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咸味。
到了秋天,各种水果都下来了,季节比较干燥,我们应该吃一些酸甜的、补充体液的、缓解干燥的食物。
到了冬天要吃一些肉,滋补一下自己的精血。
从喝的来讲,春天可以喝一些鼓舞气血运行的,有利于肝胆之气生发的,如酸辣湯,或喝点小酒;而到秋天,可以喝一些果汁;夏天喝一点盐水;冬天可以煲一点浓汤。
二、日常吃饭怎么吃?
罗大伦
早晨起不来,不吃早饭,很多年轻人都有这毛病,这其实非常非常不好。
中医讲,早晨从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然后是脾经。如果在脾胃经当令的时候,不但没有食物进去,还要消耗能量,脾胃就会受伤。
有一句话叫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在我看来是错的。脾胃经当令时,经气灌注它,是养脾胃的好方法。但是脾胃早晨的运化能力却是有限的。
这时候如果给它施加过大的压力,使它负担过重,就很可能伤到脾胃。

大家想,我们北方人早晨起来吃什么?比如豆浆油条,筋饼、豆腐脑什么的,这些东西软软的,暖暖的。南方人吃什么?小面条、小馄饨,小馄饨很软,不用多,一小碗就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传统的这种吃法好,早晨简单来点,没给脾胃增加过重的负担,又有点温的、暖的、软的食物进到胃里,容易消化。

 

快到中午的时候觉得有点饿了,可以吃点小点心,但用不着为了坚持到中午,所以早晨吃得特别饱。

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早晨如果吃得像皇帝的话,会很快出问题的,脾胃太弱了,吃完了膨闷胀饱,到中午吃不下去饭,一整天的食物节律会紊乱。

中午吃不下去饭,到晚上又饿了,晚上就会暴餐,多吃,这节律会被打乱的。
其实在过去,古人到晚上就休息了,像清朝宫廷里,皇上是下午2点多钟就吃晚饭了,到晚上就来点点心,然后很早就睡了,早晨起得也早,所以这晚餐少吃点没问题。
也确实过去有一些修炼的人,讲的是「过午不食」,人到下午就不吃东西了,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不一样,那种讲究过午不食的人,晚上8点多钟可能就睡觉了。
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是晚上10点以后睡觉,我觉得10点到11点之间睡觉是最好的,但有很多人因为工作会稍微再晚点睡。 在睡眠过程中身体要修复,身体要做很多工作,也在消耗能量,饿着肚子睡觉会睡得特别不舒服的,吃饱了有时也不舒服。所以晚餐适当饮食就行了。
吃晚餐不能耽误脾胃运化,不要影响睡觉,比如说不要吃难以运化的东西,比如黏食,有的人喜欢粘豆包,黏食吃多了,肚子胀胃胀消不掉,这就是影响运化了。 再比如吃生冷的、冰凉的,躺床上要睡觉,这脾胃也无力运化,而且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大晚上吃特别辣、特别热性的东西,也会影响休息,辛发的东西会让气血运行起来,这跟身体的自然节律是违背的。
所以晚上尽量吃得清淡点,暖点,易于消化点,就可以了。

三、什么饭不该吃? 
压气饭,不能吃!
好吃不多吃,胃口好了,也不要吃撑吃伤了,而且人最不应该吃压气饭。这压气饭伤人很重。
压气饭是农村的一种叫法,很多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常吃压气饭的人,会得很多怪病。
所谓「压气饭」,就是你生完小气后,再去吃饭,本身气机紊乱,又用这饭把它压下去。
这样久而久之,中焦肝脾,就会劳伤,进而五脏六腑都得不到充分营养的供应。所以容易显疲劳困乏像。

又急又躁,看什么都不顺眼,每天都带着生气去做事吃饭,很容易累病。心态放好,一切都会好起来。食物之于我们,不只是填饱肚子而已
食物与身体的关系,密不可分。顺时生活,吃什么,很重要;
关心异地的朋友,想知道他吃得习不习惯;
家庭微信群里,妈妈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吃什么?
食物的重要除了决定我们的身体健康之外,还因为它们常常和时间、地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深夜的牛肉面、周末的老火汤、清晨的白粥,都是有感情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通过记录美食来记录生活。镜头里跑进深深浅浅的烟火气,好像也收录了一年四季的幸福。

养元气是养生根基:你的元气耗到哪去
养元气是养生根基
  人要养生,首先是养这一口真元气,这元气藏在哪呢?藏在肾。所谓肾主封藏,藏的就是这口元气。

  很多人不懂养生,也没有养生的意识,总认为平时熬个夜没什么关系,补补就回来了嘛,却不知道熬夜耗掉的这口气,是吃什么也补不回来的。因为元气是父母先天赋予你的,是极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说我们体内的元气是一节不能充电的电池,你唯有节省使用,做到不浪费,才能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也只有元气这节电池使用得足够久,你才能健康长寿。

  什么情况会消耗元气呢?五脏皆有元气,你的五脏一失于保养,或者过度使用就会伤元气。比如说,脾开窍于口,如果你吃点寒凉的东西,胃就要调动元气去温化这些性寒的食物,所以就要消耗很多元气了。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中学的物理课上都学过热传递的原理。热的物体和凉的物体接触后,热的物体就会把热量传导到凉的物体上,以达到温度的平衡。

  同理,人的胃需要温暖的元阳之气来促进蠕动,保持健康状态,如果你总吃寒凉之物,胃的元阳之气就要用来传递给冰凉的食物,等这些食物在胃里被暖起来,你的元阳就被消耗掉了。所以胃会越来越寒,胃阳虚到一定程度,你的胃就没有足够的热量,就会出问题了,再吃稍带寒凉的食物都消化不了,而那时再想起来保养就晚了。

  肝开窍于目,如果你对着电脑屏幕一看一整天,就消耗了肝的元气;肾开窍于耳,如果你带着耳机,放超大的音量,受虐的不只是你的耳朵,更消耗了内在元气。这些还都是看得见的方面,而看不见的情绪对我们的伤害就更大了。

  比如,怒则气上,人一发脾气,肝气就向上冲,导致血压升高,从而消耗了肝的元气,而肝木克脾土,发脾气又会牵连到你脾胃的功能。

  很多人一生气就吃不下东西,或吃了不消化,就是这个原理。

  哀则气消,人总是哀伤忧愁,也会耗散元气,身体会因此难免越来越虚,林黛玉就是这类典型的例子。所以身体虚弱的人如果哀伤过度,就容易反应迟钝,思绪混乱,甚至出现眩晕症状。

  乐则气乱,咱们说这乐应该是个好情绪呀,其实此乐非彼乐。人开心快乐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适度,常见的例子是老头儿老太太们打麻将,半天不胡,冷不丁胡了一把大的,高兴得不行,捂着心口拍几下才喘过气来。因为过喜伤心,高兴得太过就会使气血乱行,增加心脏的负担。古代范进中举这个典故也是这个道理,考了大半辈子,突然听说自己中举了,乐过头了,气机错乱,喜迷心窍,结果癫狂了。

  欲则气丧,老话讲,欲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各种欲望都吞噬着我们的元气,尤其是色欲。古话也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很多人不节制色欲,也会消元伤肾。如果人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并不加以控制,元气就会在无形中消耗,这在中医上叫暗耗肾精。话说得好,但我们未必能做到。有些人对这句话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解,却没有真正在行动上约束自己,因此导致肾虚的人也不少。

  我们生活中消耗元气的行为其实还有很多,我说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里我再提几点,就是含咖啡因的饮料,刺激性强的食物,像什么麻辣香锅、水煮鱼、麻辣小龙虾等,这些口感刺激的食物,也会消耗我们的元气。

  有的人就不理解,会问:“没有呀,我吃了以后很精神,怎么会损耗元气呢?”其实,不同的口味也是会影响到人体元气运行的。

  《黄帝内经》讲:“辛走气,咸走血。”也就是说辛辣的味道入肺,主发散,吃太多会耗散元气。我们都知道吃点辣的东西就会出汗,这就是发散的表现。咸的味道走血,吃太多会导致血液凝涩不行,耗伤气血。

  如果你的元阳之气被过度调动,一个劲地往上烧,阳气升发当然人会有精神,但是你有事没事总是调用内在储存的阳气,这就是一种消耗呀!

  所以,为什么很多寺院的僧侣一般都比较长寿?从饮食的角度看,就因为葱、姜、蒜、辣椒等这类刺激性的食物是不吃的,而很多人一日三餐离不了这些重口味的东西,他们在无形之中就耗散了元气。元气消耗起来容易,想补回来就难了,如果一个人元气虚衰,就会表现出肾虚、脱发、长白发、皮肤松弛、四肢没劲等早衰的症状。

  总之,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情绪不平和,元气就会在我们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中被消耗,一旦脏腑的元气不够用了,就只能到肾这个仓库里去讨要。我们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调动元气的次数太频繁,等到你真的有了病,着急要用的时候,却发现仓库里空空如也,那时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在生活中消耗的元气,必须从生活中补回来,所以有智慧的人都能做到见微知著,当你发现最近出现一些莫名的身体不适的时候,就要更加重视保养自己的元气了。元气充足,百脉才畅通;元气存内,外邪才不可扰。只有现在好好养元气,以后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关于养元的方法呢,我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将它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顺天而为,以天地大元养自身之元。我在教学过程中,亲眼看到了无数学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原则——每到不同的节气,就顺着气候变化去生活、饮食、调节经络。

  二是动静结合,静能养元,动能行气、通经络。用运动养元通经络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位列六大疗法之首的导引术,这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最佳经络运动,把它与瑜伽动作相结合,方法更具有系统性,起到的效果更明显。这些内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讲解。

  三是要全面结合。养生绝不只是单做某一方面,而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吃喝住行都要遵守并践行一些养生原则,才能获得健康圆满。

  养元气之道,其实都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早起做什么,睡前做什么,每个节气吃点什么,等公车时怎么运动,坐下来怎么呼吸…… 你只要利用好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空闲时间就能补元气了。其实,养生就是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不必拘泥于刻意和专门的练习。要知道,元气既然是从生活中消耗的,就可以再从生活中补回来。怎么找补回来?很简单,从当下开始“元生态”生活!

【中医养生】权健推荐中医理论谈养胃

胃在人体中是很重要的,胃和脾居人体中部,司人体气机和津液的升降,居中调和,非常重要。胃气宜降,反胃、恶心、嗝逆,呕吐、厌食或胃痛等都是胃气受损的表现,都知道胃病是三分治,七分养,这的确是对的。

  养胃先了解我们的胃怕什么,简单说四个字:生、冷、硬、撑。

  生,就是注意不要或少吃生食,其中就包括水果。生食需要胃提供额外的能量来消化,对胃是负担,所以要慎食,当然不是反对吃水果,有胃病就要少吃了,正常人也要控制摄入量。

  冷,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指温度低的食物,一个是指属性寒凉的食物。前一个大家都知道,冷饮凉水一类的,直接凉到脾胃,中气受损。还有一类是指食物属性寒,吃多了也会另胃受寒,比如田螺、贝肉、螃蟹、苋菜、西瓜等,甚至大部分蔬菜都是微凉的,吃多了都不好。当然我们不是坚决抵制寒凉,有时候寒凉食物在消暑驱热时是有益的,应该吃,但要把握度,不可贪图美味,大量进食。

  硬,是指我们要细嚼慢咽,以减少胃的负担。胃对没有嚼碎的食物要花大量的元气去腐熟、研磨,胃调取大量人体的元气来工作,造成人体元气不足,精神萎靡,没有精力。所以吃东西要嚼碎,以最大化食物的利用率,减少胃的负担。

  撑,就是凡事吃三分饱,不可吃撑,很多人就是撑出来的胃病,暴饮暴食,毫无节制。

  做到以上几点,胃病也就慢慢离我们远去,关键的,是胃得到修养,不用调去我们有限的元气,我们的元气就会充实到四肢,我们就会感到体力足了,充实到头脑,我们就会感到脑子清醒了,不会整天晕晕沉沉的,人生就会充满活力。

  中医认为早上7点到9是胃经当值,此时进食有益养胃。不能不吃,否则胃要干磨,胃是消化食物的,没有食物消,胃就消人的元气,所以早餐必须在8点左右吃。

  早餐宜咸,以吊升肾气,晚上宜食甜,甘入脾胃,利于养胃。

徐文兵的微博---六之气客气是阳明燥金

去年推测的今冬气象应验。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六之气客气是阳明燥金,要注意少吃燥热性食物,油炸火烤,炭烧都在禁忌之列。可以吃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滋阴润燥的成药。一旦出现内火、咳喘、咳血等,需要用苦寒直折的方法清热凉血,黛蛤散、凉膈散等都可用。     

徐文兵先生说过:捏脊第一提振脾胃之气

脾胃则是人体生命车轮的中轴!捏脊就如同汽车大修加油。想想吧:人体的五脏六腑得到了调理,特别是脾胃运行正常,那么人体就会从食物当中自动抓取钙锌铁!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钙,为何你儿缺钙?是吸收能力、能力!不去激发人体的各项能力,反而一厢情愿的去补,这真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捏脊疗法是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
本法有调整阴阳,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徐文兵 解读精气神】(补“气”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