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古稀老人赵 2019-11-10

唐朝唐文宗时期发生过一次很重要的时间,也就是甘露之变,大家熟知的甘露之变应该是三国时期曹髦欲讨伐司马昭,结果被杀的那次,唐朝中后期的这次甘露之变,被认为是,唐王朝宦官大肆专权的开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皇权进一步被打压,但是个人感觉,唐王朝的宦官专权并未有东汉以及明朝时期那么严重,对于大唐来说,藩镇才是祸国的根源,而不是宦官专权,宦官集团对唐王朝的具体行政事务以及财政事务影响也不大。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其实我们回顾唐朝中后期宦官的影响皇位的几次事件,唐顺宗基本上是被宦官俱文珍强行禅位于唐宪宗的,一个原因是唐顺宗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好,而另一个愿意是最主要的,就是他在位时期推行的,由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引起了唐王朝守旧实力的不满,朝中大臣是不支持的,加上唐宪宗还有提前继位的野心,所以说唐顺宗的退位不是宦官势力强大而威胁到唐顺宗的皇位,而是各方反对革新实力在一起作用的结果。

唐宪宗传言是被宦官毒死的,但是他也是晚年喜欢求仙,想要长生,他的死的确可能与宦官有关,可是大家不要忽略另一个股势力,也就是郭妃集团,在唐穆宗继位后,原本唐宪宗宠信的宦官都被做掉了,只有选择了支持唐穆宗的活了下来。唐敬宗的确是被留刘克明所杀,可是大家也不要忽略,当时刘克明并不是受宠的宦官啊,唐敬宗在位时,权势最高的宦官是王守澄,他是想要拥立绛王李悟,凭借拥立之功,提升自己的地位。

唐朝中晚期的宦官大多都是为了新主子而弑君篡位,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势,必须依赖于皇权,所以说唐王朝宦官再强势也只是帝王的家奴而已,在凶残,被灭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你去看唐朝中后期有为的帝王,在位时期都会打压宦官,前朝权势滔天的宦官基本上都会受到清算,这些帝王也绝不是宦官集团的傀儡。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唐文宗时期其实是已经压制了宦官势力的,也就是王守澄被诛杀。

《旧唐书.宦官.王守澄传》太和九年,帝令内养李好古齑鸩赐守澄,秘而不发,守澄死,仍赠扬州大都督。

王守澄的接替者是仇士良,甘露之变就是针对仇士良去的,那么唐文宗有必要针对仇士良吗?个人觉得没那个必要。唐宪宗曾经对宦官集团的评价就很客观。

《旧唐书.宪宗本纪》此家奴耳,向以其驱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

说白了宦官就是替君王办事的,是君王的家奴,宦官的尴尬地位是,他没有篡权的动力,权势再大,即便杀了皇帝也只能从宗室中找人继位,自己当不了皇帝,而且唐中晚期的有为君王在继位前都很会装,让自己表现的很平庸,一旦继位立马励精图治,首当其冲的就是处理宦官集团。

但是唐朝中晚期的帝王还离不开宦官,因为之那个动乱时代,能够死心塌地守护皇帝的就只有这些无根之人了,唐德宗的遭遇给后世君主上了一次生动的课程。

《旧唐书.德宗本纪》泾原军出京城,至浐水,倒戈谋叛,姚令言不能禁。上令载缯彩二车,遣晋王往慰谕之,乱兵已陈于丹凤阙下,促神策军拒之。无一人至者。与太子诸王妃主百余人出苑北门,右龙武军使令狐建方教射于军中,闻难,聚射士得四百人扈从。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这件事是让宦官开始执掌神策军的诱因之一,在唐德宗想要平定李希烈的反叛时,兵力不足的唐中央调动边防的泾原军去围攻李希烈,在泾原军路过长安时因为赏赐问题发生动乱,唐德宗急忙令神策军护驾,结果一个人都没来,唐德宗只能带着亲近之人逃离了长安。

当时执掌神策军的是白志贞,他为何没去护驾呢?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神策军使白志贞掌召募禁兵,东征死亡者志贞皆隐不以闻,但受市井富儿赂而补之,名在军籍受给赐,而身居市廛为贩鬻。

简单来说当时的神策军就剩下个壳了,毫无战力可言,但是即便如此,德宗有难,白志贞是没有一点护驾的心思,坐看乱军肆虐长安城,受到惊吓的唐德宗认为文武臣僚都不可信赖,关键时刻都靠不住,所以开始让宦官执掌神策军,这也是后世帝王都遵循的,因为让宦官执掌神策军要比其他人更加稳妥,毕竟让宗室执掌神策军,分分钟容易发生篡位事件,让再朝文武执掌神策军,那就是在长安城在培养一个藩镇,只有宦官掌握神策军,才能让帝王在藩镇割据的时代掌握一支自己能够调动的军力。

话说回来,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唐文宗时期,已经搞掉了王守澄后,就没必要杀仇士良了,唐文宗只要打压仇士良,让其当一个忠心的家奴就可以了,没不要彻底消灭整个宦官集团,那样的话,反倒是让文武集团做大了,这才是对皇权最大的威胁。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而且我们再来看看甘露之变的主谋者,李训郑注,两人的身份很特别,算是宦官集团和文武集团之外的一股势力,他也是来者于宦官集团的,由王守澄举荐,得到了唐文宗的宠信重用。

《旧唐书.李训列传》自言与郑注善,逢吉以为然,遗训金帛珍宝数百万,令持入长安,以赂注。注得赂甚悦,乘间荐于中尉王守澄,乃以注之药术,训之《易》道,合荐于文宗。

李训好歹是出自陇西李氏,郑注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市井之人了,据说他本性鱼,不知道干了什么坏事,改名换姓。

《旧唐书.郑注列传》郑注,绛州翼城人,始以药术游长安权豪之门。本姓鱼,冒姓郑氏,故时号鱼郑......李愬为襄阳节度使,注往依之。愬得其药力,因厚遇之,署为节度衙推。

不过大家熟知道的雪夜入蔡州的李愬到是被他治过病,效果还不错,唐文宗也是有旧疾,让郑注治的不错,因此才得到了唐文宗的信赖。

所以说李训郑注都不是通过正途升迁的,两人相当于是唐文宗区别于宦官集团和文武集团所培养的亲信集团,可以看做是唐文宗处理一些不方便自己出面的事情的人,也是在朝廷各方势力角逐中,添加了一个依靠皇权的失利。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但是这两人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啊,也不是代表着正义的文武集团。

《旧唐书.文宗本纪》奸臣李训、郑注用事,不附己者,即时贬黜,朝廷悚震,人不自安。

《旧唐书.郑注列传》是时,训、注之权,赫于天下。既得行其志,生平恩仇,丝毫必报。因杨虞卿之狱,挟忌李宗闵、李德裕,心所恶者,目为二人之党。朝士相继斥逐,班列为之一空,人人惴栗,若崩厥角。

李训郑注已经是引起再朝文武的不满了,并且两人开始拉拢朋党,所以说大家不要以为是文武集团为了从宦官手里夺回权力来巩固皇权,而是李训郑注这两个家伙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而策划的行动,个人感觉,甘露之变更像是李训郑注两人想要取代宦官集团而策划的行动,只要剿灭宦官集团,掌握神策军,两人的地位也就更加稳固。

所以说两人在帮助唐文宗除掉王守澄之后,就开始准备对仇士良动手了,个人认为当时唐文宗很有可能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上来,仇士良一直被王守澄打压,刚上来不久,唐文宗应该还没想好如何处理仇士良,但是李训郑注等不了,除掉宦官集团是他们的势力集团做大做强必须要走的一步,所以当时的形势是箭在弦上了。

可是搞笑的是,李训郑注两人并不是铁板一块,毕竟两人是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也会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决裂。

《旧唐书.李训列传》训虽为郑注引用,及禄位俱大,势不两立。

在甘露之变前,两人就逐渐产生裂痕了,虽然铲除宦官集团是大家共同的目标,但是背地里都是想要自己获得利益最大化,所以诛杀仇士良等一众宦官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了,两个内斗的小人如何策划出一场严密的斩首行动?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王守澄葬于浐水,注奏请入护葬事,因以亲兵自随。仍奏令内臣中尉以下尽集浐水送葬,注因阖门,令亲兵斧之,使无遗类。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这是原本李训和郑注的计划,也就是郑注去外调兵,趁王守澄下葬,仇士良一众宦官出城之际,类似三国时期的高平陵之变,趁其身边宿卫不多而将其围剿,但是这个计划中李训的作用最多是,将宦官集团引入圈套,事成之后,比人是郑注的功劳最大,所以李训表示不服,决定提前行动,本来两人的计划就没有必成的把握,李训又要独自行动,成功率可想而知。

所以李训自己有谋划了另一个计划,也是只有自己亲信知道的,其他人并不了解,在事发当天,他先让自己的亲信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朝告知在左金吾衙门后院出现了祥瑞,这是件好事啊,唐文宗就准备亲临观看,路途中李训又称,那不是祥瑞,所以唐文宗让仇士良带着人去验证一下,而这就是李训诛杀仇士良的机会,可是仓促之间的谋划,在细节中出了很多问题。

《旧唐书.李训列传》既去,训召王璠、郭行余曰:「来受敕旨!」璠恐悚不能前,行余独拜殿下。时两镇官健,皆执兵在丹凤门外,训已令召之,唯璠从兵入,邠宁兵竟不至。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仇士良等至左仗视甘露,韩约变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将军何为如是?”俄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士良等惊骇走出。

王璠得得索索,邠宁兵又没有按照约定入宫,带着仇士良去伏击点的韩约还过于紧张而被发现异常, 埋伏的刀斧手也被发现了,仇士良等人直接拔腿就跑,慌乱之中仇士良还是知道,此时谁掌握了皇帝,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果断带着皇帝跑了。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旧唐书.李训列传》即举软舆迎帝,训殿上呼曰:「金吾卫士上殿来,护乘舆者,人赏百千。」内官决殿后罘罳,举舆疾趋......罗立言率府中从人自东来,李孝本率台中从人自西来,共四百余人,上殿纵击内官,死伤者数十人。训时愈急,逦迤入宣政门。

原计划的伏击圈没能起作用,李训只能强行发起对宦官的诛杀行动,但是仇士良带着皇帝跑的还挺快,李训只能拉着软轿,想要强行留下唐文宗,但是最终没能成功,在这次事件中,记载中的一个细节,也是说明了唐文宗或许真的不知道这次计划。

《旧唐书.李训列传》帝瞋目叱训,内官郄志荣奋拳击其胸,训即僵仆于地。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训攀舆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荣奋拳殴其胸,偃于地。乘舆即入,门随阖,宦者皆呼万岁,百官骇散出。

记载中都描述了唐文宗呵斥拉着软轿的李训,可见当时唐文宗也是想要即可离开是非之地的,毕竟一面是手无寸铁需要依靠自己的宦官,一面是磨刀霍霍的吾卫军士,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改怎么做,何况是帝王,而且即便唐文宗知道李训的计划也是不可能停留的,毕竟只要不是一个傻皇帝,都知道不能信任任何人,要是自己傻呵呵的留下来,要是李训趁机胁迫自己擅权怎么办?果断的开溜是最正确的选择,这也宣告了李训孤注一掷的冒险计划破产了。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这次事变的确是让文武集团背锅了的,本来他们什么也没干,却受到了此事的牵连,仇士良的报复行动还是很疯狂的。

《旧唐书.李训列传》须臾,内官率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阁门,遇人即杀。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方中书会食,闻难出走,诸司从吏死者六七百人。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刘泰伦、魏仲卿等各帅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阁门讨贼。王涯等将会食,吏白:“有兵自内出,逢人辄杀!”涯等狼狈步走,两省及金吾吏卒千馀人填门争出。门寻阖,其不得出者六百馀人皆死。士良等分兵闭宫门,索诸司,讨贼党。诸司吏卒及民酤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馀人,横尸流血,狼籍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又遣骑各千馀出城追亡者,又遣兵大索城中。

此后李训和郑注也是相继被杀,郑注可能是最懵圈的,得知李训仓促起事了,火急火燎带着兵入京,结果还没到就得知李训兵败了,自己最终也是难逃一死,有意思的是郑注死后,长安城的大多是人表示很开心,《旧唐书.郑注列传》初未获注,京师忧恐。至是,人人相庆。

可以所除了李训和郑注一党被杀的人不冤之外,其他人是真的冤,啥事也没干就遭遇兵祸被杀,仇士良也的确是趁机对文武集团血洗了一次,权势达到了鼎盛。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新唐书.宦官.仇士良传》士良、弘志愤文宗与李训谋,屡欲废帝......士良等历阶数帝过失,帝俯首。既而士良指帝曰:「不为学士,不得更坐此。」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上曰:“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视朝。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的确被仇士良欺负的有些过头了,他甚至还有了废掉唐文宗的想法,但是还是那句话,事发突然,仇士良想要废掉唐文宗,但是他没有适合的继承人啊,他需要一个能够给自己利益权势的继任者,显然他是没有的,而且他若是强行废掉唐文宗,那么藩镇可以分分钟进京勤王,那么仇士良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他没那个实力和胆量。

而且唐文宗还自比汉献帝,话说汉献帝要是有唐文宗的权势,怕是做梦都会笑醒,感觉这更像是唐文宗说的气话,甘露之变后,宦官集团的权势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还不足以彻底威胁皇权,唐文宗之前就一直在打压宦官,结果甘露之变反倒让宦官集团趁机做大,这是他接受不了 的,说说气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唐朝甘露之变,两个内斗小人策划的注定失败的斩首行动

看看仇士良的结局就知道了,唐武宗继位后,直接就将其排挤了,最终仇士良是识时务,自己辞职了,在其死后被人检举私藏武器,唐武宗也是追削官爵,籍没家产,被彻底清算了,而且即便是唐文宗后期,也是提拔了郑覃、李石等人稳定朝局,在太监集团中,文宗也提拔了刘弘逸、薛季陵两人制衡仇士良。也就是说当时唐文宗和仇士良之间还是博弈关系,不是一方彻底压制一方的关系,而且唐文宗之后的唐武宗和唐宣宗都是有能力的君主,都打压宦官集团,宦官集团也没猖獗到对皇帝说废就废,说杀就杀的地步。

参考资料《旧唐书.德宗本纪》《旧唐书.宪宗本纪》《新唐书.文宗本纪》《旧唐书.文宗本纪》《旧唐书.李训列传》《旧唐书.郑注列传》《旧唐书.宦官.王守澄传》《新唐书.宦官.仇士良传》《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