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然而多年以后,当成功人士侃侃而谈自己如何靠努力拼搏撬动了财富的“地球”,他们多半不会告诉你——那个撬地球的“支点”从何而来? 想成功靠努力,但又不止努力那么简单。 一位大人物说过,人的一生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不同的支点 回溯当下中国的种种成功故事,所有的支点都脱胎于同一个起点。 就像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的:
春天万物复苏,10亿人的朝气野蛮生长。 老人画圈这一年,江苏农村的17岁少年俞敏洪第三次面对填高考志愿表,依然坚决地填下“北京大学”四个字,虽然此前他已有两次高考落榜的惨痛经历。 要么继续务农,要么跳出命运的轮回,成功失败在此一举。 隔年高考,这个天资不算聪颖的年轻人愣是靠着死记硬背,拿下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录取通知书。 但即使进了北大,俞敏洪依然是最“落后”的那个人。80年代中国掀起留学热,大家正好又是学外语的,毕业后全班50个同学里有49个纷纷出国,唯一出不去的那位,就是俞敏洪。 但人生往往就是一个福祸相倚的过程。 既然出不了国,那就做出国的生意。当时想要出国的人很多,而市面上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英语培训,俞敏洪趁机出走北大的教职,成立新东方,没几年就当上了千万富翁。 出国花大钱,帮人出国赚大钱,“最笨的学生”俞敏洪阴差阳错,成为这股热潮中的最大赢家,一举弯道超车。以至于他大学时代的两个学生偶像,王强和徐小平,回国后都来投靠他。 对俞敏洪来说,他的成功支点叫“出国热”,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代人或理性或盲目的向往。 时至今日,新东方发展为一家“教育帝国”,俞敏洪成为到处演讲的励志人生导师,徐小平、王强化身投资大咖,凡此种种,都由这个支点撬动而来。 在二十世纪最后20年,享受了改革开放种种时代红利的人物列表里,不仅有体制内“下海”的俞敏洪,还有代理香港器材起家的任正非,拿着原单位给的钱创业的柳传志,以及无数“倒爷”、煤老板和地产商。 俞敏洪发迹的时候,另一位英语老师马云就没那么幸运了。90年代他捧着一个名为“电子商务”的新事物当宝贝,但外人却并不买帐,连续被37家风险投资拒之门外。 山穷水尽之时,耶鲁高材生蔡崇信偏偏信了他的邪,甘愿拿着500块钱的工资加入马云团队,帮他梳理公司架构,更是动用私人关系为阿里拉来了国际知名投资机构高盛500万美元的投资。 1999年的500万美元,够马云“挥霍”一阵了。第二年,因为高盛的这笔投资,马云又迎来了软银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几年之后,蔡崇信又帮马云筹了8200万美元收购雅虎中国、搭建淘宝网,阿里帝国从此奠基。 马云老师的支点,无疑就是蔡崇信和他带来的大资本加持。至今人们对蔡崇信为什么会在马云一穷二白时加入感到好奇,有人戏称,可能是海外生活的蔡崇信没有见过传销,马老师激情澎湃的话匣子一开,就被“忽悠”了。 这些都是玩笑话了。当然,后来马云对外讲阿里故事的时候,也是不怎么提及这个支点的。 互联网江湖另一位马姓大佬,Pony马化腾,则是做寻呼机外包业务出身的。这是一笔从一开始就很糟糕的生意,90年代末“BB机”日薄西山,马化腾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眼看公司马上无以为继,他赶紧找新项目。1998年8月,马化腾发现广东电信在公开招标一个中文即时通信工具的项目,当即决定参与竞标。于是腾讯团队模仿当时外国流行的聊天软件ICQ,做出了一款名为OICQ的软件——这也就是QQ的前身。 竞标虽然没有成功,但一个互联网流量的神话就此开启。20世纪初,许多中国家庭拥有了第一台电脑,网吧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QQ正好迎合了中国早期网民的社交需求,一年内用户量就突破百万大关,两年破千万。截止2018年底,这个数字是8.07亿。 后来大家明白了,互联网本质上是流量生意。QQ带来巨大流量红利,又赶上海内外资本竞相进入中国市场,让原本不起眼的腾讯顿时变得“奇货可居”,再也不愁钱的问题。随后腾讯又相继推出QQ空间、腾讯游戏、微信等多款成功的产品,它们“从零到一”的过程也都或多或少倚仗QQ的流量老本。 马化腾的支点,搭建在一次走投无路的模仿下收获的第一波互联网流量红利之上。 纵观其他互联网大佬的崛起史,丁磊、刘强东、周鸿祎、张一鸣、王兴,大多也不出二马的两个支点:不是流量,就是资本,而流量往往带来资本,资本也帮助收获流量。 而流量+资本的互联网热潮,就是二十一世纪前15年的时代红利。 所以,不管是改革开放前20年的俞敏洪们,还是后20年的马云马化腾们,总结他们的成功,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他们是各自时代里的幸运儿,时代红利成就了他们,他们的努力也成就了时代。 共同的理想 大佬们的成功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创业追梦。 深圳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马化腾在此创办了腾讯,华为在此以卖通信硬件起家。而华强北的地标建筑赛格广场,亦见证着一位普通人的创业梦想。 1999年,赛格广场72层封顶竣工仪式,时年28岁的襄阳小伙子方军帮自己所在的礼仪策划公司成功拿下这个大单子,他也因此从中获得十几万的提成,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一年前,方军从家乡坐着绿皮火车南下,迎接他的是深圳炙热的盛夏。同样火热的,还有他的“老板梦”。 出来闯荡的他浑身上下只带了几百块钱,这是全家大半年的收入。尽管方军省吃俭用,一段时间后钱还是花光了。 住不起旅店,他就睡桥洞,好在深圳天气不冷,只是有一天早上醒来,他发现自己来深圳前特地买的新皮鞋不见了。不过小偷也算“良心发现”,还留下了双旧鞋,让他不至于光脚上街。 别说当老板了,先活下去吧,方军心里暗想。他揣着最后的十几块钱来到人才市场,一狠心,交了5块钱进去找工作。在一张白色桌子前,他两眼一瞪,顿时来了精神,墙上用几张大白纸写着四个大字,“包吃包住”。 方军也不管对方是什么公司了,直接就上前应聘。 一问才知道是家礼仪公司,老板面试时问了方军一些关于礼仪的问题,他自然答不上来,“我那时候也没文化,哪里知道这些呢?但是我说,只要踏实肯干,刻苦去学,大胆地去干,我相信一定能做好。”边说还边给老板做了个挥拳加油打气的姿势。 结果,还真被录取了。 包吃包住,生存问题解决了,就满大街开始找业务。那段时间方军每天最早起床,夹着包走遍深圳的大街小巷,小到美容院开业,大到宾馆、大厦的庆典,只要有利润就接,忙到走坏了好几双皮鞋。 “做业务肯定很辛苦,每天出去碰壁,拿热脸对着别人的冷屁股,这样满大街去问、去跑。深圳天气比较热,那个时候我晒得多黑啊。” 心疼修皮鞋的钱,方军买了辆二手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正是这辆破自行车,给他载来了诸如飞亚达酒楼、现代之窗、赛格广场等深圳地标级别的项目。 凭借着赛格广场项目赚来的十几万块钱,加上之前陆续攒下的积蓄,方军在2000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千禧红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来到深圳仅两年,他就实现了自己的“老板梦”。 从一盒名片、一个花篮这样的小业务开始做起,如今千禧红已经成为深圳营销传媒行业的常青树。“2004年范冰冰第一次来深圳参加活动,就是我请来的。”谈及自己过往的成就,他充满自豪。 像这样的筑梦故事,每天都在深圳发生。 和方军最初“为了活下去”而误打误撞进入行业相比,2004年大学毕业到深圳闯荡的邓涛有着更明晰的目标。 邓涛学声乐出身,又是师范院校毕业,虽然毕业后为了生计从事了更赚钱的职业,但他心中的艺术梦一直没有熄灭。2008年左右,培训行业大热,细心的他留意起少儿艺术培训的市场。 “当时许多培训机构教的东西都是拔苗助长的。比如一个小孩过来后,一年内让你考到几级,去做这种承诺。”他观察到,虽然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艺术素养,但整个行业却依然停留在非常粗放的经营模式。 艺术的追求被重新燃起,邓涛决定用自己的所学,去改善这个行业的状况。2008年8月,他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培训机构,1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几乎花光他和妻子所有的积蓄。 这是一个慢行业,没有暴利,拼的是沉淀和口碑。“我会告诉孩子和家长,学艺术没有那么快,必须要把基础打牢了,我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秉持这样的信念,邓涛从60平米的小门店做起,坚持不收年费、不卖乐器,只做教学服务,11年来埋头做事,硬是把小店做成了深圳数一数二的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公司规模扩大到120多人。 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 当我们啧啧称赞商业大佬们的传奇时,也不应该忘了,在不那么耀眼的地方,还有很多像方军、邓涛这样的普通人,同样在用自己的努力拼搏,追寻着自己的创业理想。 成功可以有大小,但梦想值得被同等尊重。 为普通人创造支点 然而,创业从来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方军2000年成立公司,一路走来总体顺风顺水,但从两三年前开始,他明显感受到,整个广告传媒行业没以前那么景气了。 客户的回款周期越来越长,资金缺口一度达到了几百万元;业务增长也遇到了瓶颈,维持现有客户就已然不容易,更不用说去开拓新客源。 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明显地影响到方军所在的行业,他开始积极寻求对策,开始了“二次创业”。他尝试扩大公司经营的范围,希望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他还布局实体经济,涉足餐饮业,开起了自己的小餐馆。 所有这一切的努力,背后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这资金从哪里来?这是摆在方军面前的大问题。 和所有创业者一样,马云马化腾等大佬的创业故事曾深深激励着方军,但他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像他这样的小微企业主,根本不可能像大佬们那样,获得大资本的垂青。 二马创业时,互联网概念刚刚在中国兴起,全球的资本机构都看好中国市场。在那个年代,只需要做出一点成功的苗头,就会有许多大资本蜂拥而来,抢着要投资你。腾讯、阿里、百度,乃至后来共享经济中的各类互联网公司,在创立初期无一不是如此。 当时代红利消退,没有大资本的加持,小微企业创业者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支点? 刚开始,方军选择向银行寻求资金支持。但银行贷款金额稍大就要求抵押物或者担保人,放款时间长,光是提交材料就要准备很久,各种规则限制又十分繁复,还不一定能通过。对于急需用钱的小微企业来说,根本等不了那么久。 正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方军经人介绍知道了平安普惠——中国平安集团联营公司旗下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普惠信贷服务机构。 平安普惠的出现让方军万分惊喜。无抵押借款产品专为小微定制,从申请到放款,所有流程都可以全线上完成,快速而规范;而且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一遍遍跑银行。 看着平安普惠的业务员走街串巷、上公司一对一服务礼貌专业的样子,方军忍不住想起了刚来深圳时满大街跑单的自己。只是,方军那时候是求着人家给你钱,平安普惠明明是“借钱给别人花”,竟然也能服务到如此极致? 更重要的,平安普惠服务好,收费却远低于市场上其他同类机构,而且各项收费透明、协议清晰。方军把借来的钱投入到广告公司的转型扩张以及餐饮业务中,获得的利润可以轻松覆盖成本。 有了这样的保障支持,从去年到今年,方军陆续从平安普惠借款600多万元。凭借着这笔资金,他不仅“二次创业”成功,还一举改变了亏损状态,年盈利达到300多万元。 同样从平安普惠受益的,还有年轻的创业者邓涛。 市场口碑良好的他两年前着手准备开设分店,无奈整个行业成本陡增,高昂的场地租金、人工费用、设备成本,以及经济大环境的下行,都让做小本生意的邓涛寸步难行。 他粗略估算,开新店的资金缺口至少有30万。为了这笔钱,他想了很多办法,向亲朋好友借款,向银行贷款却四处碰壁,甚至都想到了民间借贷。 后来邓涛听说了平安普惠,抱着尝试的心态,他选择了一款无抵押贷款的产品,没想到“当天下午去(申请),第二天出结果,第三天批款”,萦绕在他心头的大难题,竟被平安普惠仅用三天时间就解决了。 “资料简单!流程简化!放款快!体验感特别好!”带着略显激动的语气,邓涛对平安普惠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 在平安普惠的客户中,类似方军、邓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普惠已累计为超过1100万以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为主的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借款服务,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业务占比超过30%。 这其中60%的客户,在通过平安普惠申请借款时未从银行获得经营类或消费类贷款。 当今中国经济经历转型,新经济体蓬勃发展,小微企业日益重要。它们占据了市场主体的90%,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发明专利、60%的GDP和50%的税收。 但在金融供给端,能为小微企业提供的帮助却十分有限。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尚未完全从集约化、标准化的重工业大基建时代走出,银行贷款资金风险偏好低,重抵押担保,这些都与小微企业小额度、轻资产、多样化的贷款需求格格不入。 新时代下金融行业如何更好服务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平安集团响应改革号召,平安普惠便应运而生。 平安普惠通过创新普惠信贷业务模式——聚合模式,将传统的单一机构完成一条龙业务进行专业化分工,各业务环节引入在该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专业机构,通过全业务流程的业务协同,共同服务小微人群。 在这种模式下,小微企业借款变得容易了,最终受益的,是千千万万中国的小微企业主。 为每一个有梦的人,搭建起撬动成功的那个支点,这是平安普惠想要肩负起的社会责任。 |
|
来自: 昵称14934981 > 《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