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州广电总台和苏州市教育局联合制作的《开学第一课》于2019年8月27日晚上19:30在苏州一套播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观察员的我被《开学第一课》中四个年轻人的事迹震撼了,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促进一个人蓬勃向上的能量有多么强大,他们给我们的启迪或许就是破译人生成长的关键密码。 仅仅是考个什么学校、找个什么工作这样的人生目标似乎不足以战胜恐惧、抑郁,实现自我突破和心灵腾飞,如何用更高、更远的视野来看待人的心理成长,如何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积极承担责任,报效国家,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苏州《开学第一课》给出了教科书式的榜样,如此好的教育素材我们不用吗? 苏苑高级中学的黄宇卓成为今年苏州大市范围内通过空军招飞的6名学员之一,并以382分的好成绩取得清华、北大、北航“双学籍”学员的预选资格。为了成为飞行员,黄宇卓三年几乎没有玩手机,努力锻炼身体,终于实现了蓝天梦,也是圆了父亲的飞行梦。 想要成为飞行员,坚持锻炼身体,三年基本不玩手机。沉迷手机我想是当下孩子们想自救的问题,也是家长和老师头疼的话题,究竟是怎样的自律能做到三年基本不玩手机? 黄宇卓给出了一种答案,那就是立志。一个人有梦想、有目标、有方向,那么,通往未来的路径就清晰,对当前事情就有耐心,面对困难就更有斗志。立志就是让一切的努力都为着将来的那个意义,于是就有了当下的专注。 现在的孩子特别缺少那种专注于学习而忘记时间、忘记周边一切杂乱的心流体验,那也许是因为没有人生目标,找不到奋斗的意义,那注意力自然就被手机、游戏带走了。 立志,该立怎样的志?把个人志向与人更美好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就不会在关键时刻迷失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社会、为国、为人类命运而学习的内驱力会爆发出更强大的现实力量,战胜一切。 孩子的立志跟家庭教育是分不开,黄宇卓父亲的飞行梦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实现,这样的梦想由儿子来实现,父亲在黄宇卓立志、锻炼身体、时间规划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好的家风、远大的家族志向应该代代相传,我们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的中国梦能早日实现!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怀梦想自带光,学习就为了那个强国之梦,我想,黄宇卓的行为照亮了世界、照亮了孩子们的人生之路,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他就是我们今天广大学生应该追的星。 “微光女孩”周芷晴,张家港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六岁开始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1,通过放大镜、望远镜等努力学习,在今年高考中,以407分的高分,被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录取。 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而又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与别人相比总有不足和缺陷,每每安静下来,想到自己的缺陷可能会顾影自怜,感叹自身的渺小和世界的不公。 人本就渺小,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与这个世界定下了契约,必须完成自我的这份独特存在,演绎好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是不可放弃的。 人很大的心理不足是无法安放自己。从接纳自己的不足到发现自身优势和能量,再到平衡地悦纳自己,这个过程芷晴做了非常好的内心建设,才能够很好地安放自己。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积蓄能量、不断进行自我建设的过程,唯有强大的内心才能让我们勇敢面对人生一切磨难!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所以,家长要及时引领孩子正确看待自身的不足,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倾听、抚慰、导向,帮助孩子从内心里真正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当然,孩子的成长,学校同学、老师和社会的包容和正向支持也很重要。对于芷晴这样的孩子,那看待正常人的眼光就是一种力量,可以让内心的阳光荡漾开来。 包容和正向支持的社会生态建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觉察,善待他人且有智慧。 今年的5月12日,吴江48岁的单亲妈妈吴干英,因为一场车祸脑死亡,她正在读高三的儿子朱以哲替母捐献器官,完成母亲“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遗愿。朱以哲忍着巨大悲痛投入到高考最后的冲刺,超常发挥,最后以超出本一近三十分的成绩,被浙江师范大学录取。 父母对孩子是言传身教,这一点我想朱以哲同学应该感同身受,妈妈可能经常会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怎么叫“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次是以不寻常、猝不及防的方式给了孩子一个考验,朱以哲替母捐遗的行为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母亲对他的教育被他深深认同和内化,也许正是这种对母亲遗愿的价值认同支撑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最后的高考冲刺。 也许朱以哲的妈妈会担心孩子将来的人生怎么办?我想,母亲告诉他“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在不断地对他人、对社会的付出中,孩子会感受到被他人需要、被社会认可的那种自豪和满足,那种价值感和力量感(这是孩子的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那种付出比得到更快乐的体验,这些心理滋养会伴随一生充实度过,也会更好激励他去获取更多能奉献社会和他人的机会和资源,这个过程就实现了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 你对社会和他人的付出,社会和他人也会回报与你,所以,在奉献过程中会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温暖,这种温暖和回报也能支撑孩子勇敢走好自己的人生。 我们需要思考,父母应该留给孩子什么?物质财富总有用完的时候,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孩子身边,不在身边了,但精神会陪孩子成长,是家长给予孩子的无穷尽的精神财富引领孩子达到人生的高度。 家长对于孩子而言或许是人生坐标的引领,引导孩子做个怎样的人。做个怎样的人才能温暖自己和被他人温暖,过好平和而坚定的有意义的人生。 冯月月因为家境原因,初中毕业后决定陪着家人在苏州一起做废旧品回收分类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中体悟到生活的不易、劳动的价值,在劳动中用心学习,对各种垃圾的材质熟稔于心,成为垃圾分类网红代言人。 家是有爱的地方。有爱的重要体现是承担责任,出生无法选择,也无需抱怨,虽然家境不富裕,但人人愿担责的家庭氛围何尝不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成功呢。 小时候不让孩子干活、劳动,长大后又想让他找个体面的工作,家长的育儿观念时刻在参与着孩子的成长。 可是哪有不付出努力就能成功的。家长把孩子该受的苦和难都挡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锻炼,他的价值感也不能体现,长大了,没有劳动的意识、劳动的习惯和劳动的能力。啃老、漠视社会等问题的产生都是有系统原因的。 劳动是创造价值、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源泉,前半生偷的懒,后半生要拼命补回来,“让孩子去吃苦',不是一句残酷的话,成长过程中吃苦战胜困难会慢慢变成勇敢和能力被储存起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日子总是要孩子自己去过的。 冯月月能体谅父母的不易,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垃圾分类宣讲承担社会责任,在劳动中不放弃学习,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她的身上分明写着可贵的品质“责任担当”。 只要内心有爱,脚踏实地,承担责任,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到哪都会闪闪发光。 |
|
来自: 天道酬勤之人 > 《开发区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