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难解开的七个疑团,任何一个得知真相能成当世最牛专家

 舍得斋主 2019-11-10

历史,特别是古代的历史由于时间年代太过久远,而且史书上有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很多人很多事情就成了谜,这些谜直到现在还没有解开,千百年来人们试图去破解,但是大多都是猜测,始终无法找到历史的真相。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难以解开的疑团,谁要是有幸解开这些谜团的任何一个那都能成为当世最牛的学者了。


第一 秦始皇十二金人之谜

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 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难运输,而且他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且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

那么这10个铜人到底去哪里了呢?难道如此巨大的铜人会不翼而飞?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还有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的手上。东汉末年,董卓率军攻入长安,将其中的10个金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

另有一种说法是比较乐观的,他们根据史料记载认为,这12个金人并未被毁掉。因为12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这真是众说纷纭啊,到底事实是如何呢?这个还需要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继续研究才行。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谜团一定会被解决。


第二 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第三 老子去向之谜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但是,其在函谷关创作完道德经之后,就骑青牛出关,一路西去,从此不知去向。对于他的去向有很多的说法,反正是迷雾重重,自此老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问题来了,到底出关之后老子去哪了呢?

有一种说法:老子当年出关去到了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总之啊各种说法都有,不过时间过去了那么久,估计这个谜团很难解开了。


第四 古代墓穴长明灯不灭之谜

中国君王陵墓中会放置长明灯,希望可以犹如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辉煌。类似记载很多,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陵墓中就安置有长明灯;中国人有视死如生的传统,人死后的陵墓也对应称作阴宅,君王尤其重视陵墓,作为死后的居所,他们也希望像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长明,因此也就有了长明灯。

国外也有长明灯根据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地的风俗,死亡的人也需要灯光驱逐黑暗,照亮道路。因此,在坟墓被密封前,习惯于放一盏灯在里面。而富贵荣华之家就要奢侈一些,放上一盏不熄的灯,永远为死者照亮。千百年以后,当这些坟墓的拱顶被打开时,挖掘者发现里面的灯还在好好地燃烧着。但是这些是以前的事实,如今这仍是个未解之谜。


第五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名句,虽然,楼兰古国在唐代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年了,但它还深刻地印在唐朝文人的脑海中,时时成为吟咏的对象。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有的人说: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有的人推测: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有的人甚至说: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总之说法太多了,至于为啥消失,相信谜底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揭晓。


第六 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

那么为何没有刻字呢?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至于到底为什么悲伤不刻字,我想只有碑的主人心里最清楚了,别人最多也是瞎猜罢了。


第七 朱允文到底去哪了?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但后来他的叔叔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作乱,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先看看史书上怎么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朱棣看到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也就是说正史上说是被烧死了。不过在民间全国多处出现的建文帝‘下落说’中,有的是传说,有的只有族谱,而只有新田县有相关碑刻”, “使建文帝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关于建文下落的一种很重要的说法”也有人说建文帝是出家了,在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建文帝到底去哪了?没有人知道,估计这个谜团除非穿越到那个时候,要不然很难解开啊!


其实历史之所以有趣也就是他的未知和神秘性。因为不知道答案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前去探索,越往里探索答案就越多,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就越能勾起人们的兴趣。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和收藏我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