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相聚

 宜昌石头书屋 2019-11-10




虽说冬至近在咫尺,菊展也在龙泉开始举行,滨江的银杏开始变色,却依然天蓝水清树绿,依然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和熙的阳光将万物镀上一层微黄,这样的日子最适合怀旧。

或因为老年就成了闲人,却恰有了些闲时间,也有了份闲心情,就可以在清晨看渐高的朝阳,找一条老街僻巷,去欣赏街角拐弯处生气勃勃的黄花绿叶,去触摸斑驳墙内慢慢渗出的光阴;

也可以在暮色苍茫找一僻静小店,邀上几位儿时的伙伴,在茶香缭绕、杯盏交错、美味佳肴满桌,酒足饭饱之余说说那些过去朝夕相处的时光,谈谈那些深藏心底的故事,聊聊这么多年的悲欢离合。

这样的相聚如果是同窗,就有些勉为其难,毕竟不过几年校园生活,除了学习,彼此交往过少,加上年少,谈不上什么情分。尤其像笔者这样“老三届”的学生,从“破旧立新”到“大串联”,从“文攻武卫”到“上山下乡”,书没读几本,一晃就各奔前程,有些同学甚至连名字都未记清;

而如果是同事,却因为当年工作或生活中多少有些磕磕碰碰和不愉快,毕竟社会是复杂的,世态炎凉是常态。没有了少年的稚嫩,经历了改革与下岗,自谋出路后的蹉跎与浮沉,就有了“点点滴滴在心头。”重又相聚,彼此多少有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与做作。

所以还是儿时的伙伴相聚最好。当年同一宿舍,六栋三层青砖楼房相距不过一箭之遥,大家的父母都是干部,所有的儿们都是伙伴,每天朝夕相处,彼此两小无猜,各家情况一清二楚。虽家教甚严,然儿时顽皮依然。

清早呼朋唤友一起上学,中午端着碗筷食堂打饭,晚上三五成群,呼啸山林(那时人委宿舍有两片苗圃);春日堰塘打水漂,夏日下河劈波斩浪,秋日提着弹弓打麻雀,冬日堆雪人打雪仗;时至今日,还有当年的小伙伴延续儿时的乐趣,沿着铁路搬蛐蛐。

“圆巴巴”集合的时候,哥哥们身后总有一些弟弟尾随,姐姐妹妹会念“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儿们之间反目成仇寻常事,打架斗殴家常便饭,好在少年不记仇,上午翻脸下午和好也很正常……共同的经历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记忆有了共同的情谊。

现在的大多相聚越来越像应酬,好大一群人碰在一起,无外乎打牌的打牌、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拍照的拍照,闲聊的闲聊,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后四散而去,和寻常的饭局、酒局、人情应酬没什么区别。偶尔一聚倒无可厚非,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就索然无味、颇感无趣。

其实并非因为有人喜欢热闹、喜欢炫耀,也有人性格淡泊,乐意独处;也并非因为各自的人生轨迹不同,感受各异,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一种无聊的流行:在聚会场合人们没有真实的交流,彼此都不敞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仅仅只是作秀而已。

所以还是儿时的伙伴相聚最好。当年同一大院,六栋宿舍,两个堰塘,一个圆巴巴,几百号兄弟姐妹;父母来自五湖四海,伙伴们却一口统一的正宗宜昌话;虽然忙于工作的父母早出晚归,可自由成长的孩子们却自觉坚守底线。

大院里的儿们虽没有普通民众为每日生计操心的艰辛,却也都有小小年纪就主持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经历;虽没有《七十二家房客》般的命运,却也有在火红年代互帮互助、相濡以沫的故事流传,也有着风雨如磐之时抱团取暖、共克时艰的记忆犹在;

虽由于各种变故导致宿舍里的住户人来人往,时代的发展影响大院的儿时伙伴各自东西,可半个世纪之后那些儿们却依然对那座大院魂牵梦绕,恋恋不忘,就会有说不完的趣闻,讲不完的故事,谈不尽的笑话,因为那是属于共同的回忆。

现在的相聚参与者有男有女。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心理学的“异性效应”证明了男人乐意在异性面前表现得完美,女人也愿意在异性面前展现她的美。这本无可厚非。

只不过如今社会风气较差,一些聚会为了活跃气氛总会有意无意的采用男女交错入座、讲些荤段子、说些俏皮话、进行一些互动环节来营造暧昧机会。有人会乐此不疲,有人会喜闻乐见,有人会感到反感,还有人会挑拨离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还是男人在一起相聚最好。聚会——不打牌、不跳舞、不嗨歌,就是围着一张圆桌一壶清茶、一盘椒盐瓜子、一堆窑湾蜜桔,就能从傍晚兴致勃勃的一直聊到深夜;

喝酒——会喝的喝白的,多少不劝,尽兴就是;不会喝的喝红的,欧洲带回来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少总得喝点。而不管红的白的,都有酒精成分,就使得酒足饭饱之后的聊天变成了争先恐后、笑声连天的欢乐海洋;

大实话——那些已经久远的记忆会重新浮现,那些被记错的历史会被重新定位,那些红砖粉掺辣椒面卖钱,一人一把盐洒在人家甜酒醪糟的盆里;第一次炒菜忘了放盐,却被邻居吃得津津有味;当然还有各自少年时代的那些懵懂的初恋情人,如今重新提及,自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所以还是男人们在一起相聚最好,分别在已经变得静寂的街头,可以来一个热情的“熊抱”,有的单薄、有的厚实、有的臃肿、有的依然年轻,但能感觉到彼此的热情和信任,也能体会到儿时的伙伴才是最好的相聚。

挥手告别,相忘江湖,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各人会在各自的环境中继续各自的生活。可是这张难得的合影不仅记录下我们在分别五十年后的这次难得的相聚,也记下了我们难得的一次真情流露。

或许相逢就是再一次离别的预告,或许离别就是再一次相逢的前奏,当我们喝完最后一杯酒,讲完最后一个话题,站起身走下狭窄的楼梯,站在均瑶广场边紧紧拥抱、挥手再见之后,我们记得的不仅是半个世纪前那一张张青涩的脸,还有五十年后的彼此变得沧桑的面容。

我们会在梦中回到那段美好的青春年华,也会在心底记住这难忘的重逢相聚。都说一壶浊酒,饮尽喜怒哀乐;一次聚会,说尽悲欢离合。

有必要让现在和以后所有能读到这篇散文的看官知道这张照片的来历,就有了这篇短文;也就有必要让各位知道照片中的这些人的名字(顺序从左到右前后排):魏先进、王念时、戈世敏、彭远进、何天庆、吴刚、韩勇、吴毅、孙逸龙、韩学军。(201811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