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中越反击作战40周年—缅怀同学·战友·英烈

 红军之家红色路 2019-11-10

     

      关注八一情怀  弘扬光荣传统 

纪念中越反击作战40周年—缅怀同学·战友·英烈

   云南省文山州烈士陵园2区2排7号【马关县仁和镇烈士陵园另有墓】 树立着对越战反击战的烈士墓碑:

孙志海烈士 河北省灵寿县人,大连第一中学“老三届知青"。1971年1月入伍,35210部队21分队干事,中共党员,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30岁。


                编 者   

     他跟共和国同龄,在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来到这片新生的热土,在共和国的摇篮下,伴随着鸭绿江的硝烟,大跃进的锣鼓,轰轰烈烈的曲折,上山下乡书生气,随家碾转三线。我们分手于校园,我卫北国守辽南,他南疆从戎把兵当。白脸狼挑战火,义无反顾上战场,镇守边陲洒热血,滇土绿茵永长眠。共和国的旗帜上,英烈的风采永远高高飘扬!

   缅怀老同学、老战友、 老朋友孙志海英烈  

              作者: 柳大军 

             (一)

      孙志海 ,原大连一中(65届)初三、六班同学,后升入高一、二班。我们是要好的朋友,他就住在我家后面那条街(凤鸣街)。他父亲孙文斌是大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是个十分和蔼可亲,儒雅风趣的老先生。我和志海经常一起上学,回家。闲暇时最多的是谈古论今,打乒乓球(我们两家都有乒乓球台)。他是个左撇子,拉球动作搞笑和夸张,几乎歪倒在地上,经常被我嘲笑。志海性格开朗外向,口才颇好,整天乐呵呵的,酷爱阅读军事、历史人物方面的书籍。我们在一起走路时,他可为是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大部分时间我就是个听客,一个个传奇人物和故事,使我动情,使我入迷。那时我就挺佩服他,与他的交往,言谈,字里行间透露着驰骋疆场、马革裹尸的雄心和霸气。文革时期,我俩参加了大连军管会组织的宋黎专案组,跑遍半个中国外调,动乱时期,充满了不定性,连旅馆和饭店都很少,风餐露宿很不容易。但我们见了世面,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结成了患难之交。68年,大连医科大学整体搬迁遵义,志海也跟去了。但我们从未间断联系,后来我们都入伍 了。

           (二)

       孙志海入伍在昆明军区,我在北京军区,我们联系的更多了。那个年代主要联系方式是写信,几乎一周一封。他进步的很快,真是找到了用武之地,不满四年,就从战士、副指导员、连队指导员到团部任政工干事了。78年他结婚了,寄来了桂林阳朔旅游蜜月的照片。好幸福啊!我也好高兴。78年底,风云突变,蜜月刚过的他被紧急招回部队。那时全军都在一级战备中,但他们师在最前线。我马上给他写了一封长信,为他在第一线即兴奋又紧张,千叮咛万嘱咐外加豪言壮语…。按常理说,一个机关干部应在指挥部协助指挥,后来我才知道,凭着他的韧劲和口才硬是说服了总指挥,竞让他参加了尖刀侦察突击队。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䠀地雷阵,穿暗堡群,攻坚克敌,为总攻的大部队䠀出了一条血路。在扫平最后的大雷区时,孙志海触到连环雷壮烈牺牲。他实现了自己的战前誓言:“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也完成了他少年时的梦想,马革裹尸方显英雄本色。战后,孙志海被追记二等功臣。后来,他爸爸专程找到我(一定)要完成他儿子的遗愿,见见我,当我看到了那封(我写的)血染的书信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孙伯伯,我也是你的儿子”。

      我为失去这样一位挚友无比悲恸。我也为有这么一位同学、战友和朋友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