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七律《诸将五首其二》读记

 小河西 2019-11-10

杜甫七律《诸将五首其二》读记

(小河西)

诸将五首其二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6)或大历元年(766)秋,时杜甫客居夔州(云安或奉节)。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韩公:唐朝名将张仁愿。《旧唐书-张仁愿传》:“张仁愿,华州下邦人也。…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

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后泛指北方胡虏。《汉书-匈奴传上》:“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出塞》(唐-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旌:旗。《九歌-国殇》(屈原):“旌蔽日兮敌若云。”《拂云堆》(唐-李益):“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回纥:唐时西北的回纥部落。安史之乱期间,回纥曾三次出兵协助朔方军直接与安史叛军交战。

翻然:反而。《三国志-王朗传》:“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将之京国赠薛员外》(唐-李群玉):“翻然羡鱼鸟,畅矣山川游。”

朔方:北方。《尔雅》:“朔,北方也。”朔方兵:朔方军。唐西北地区国防军。较早的朔方军大总管有张仁愿。首任朔方军节度使为张说。其后有哥舒翰、郭子仪(755-759)(764-779)、李光弼(759-762)、仆固怀恩(763-764)等。朔方军军部设灵州(灵武)。

大意:韩国公张仁愿筑三座受降城,是为杜绝异族入侵保大唐安宁。怎能总是烦借回纥兵马,反而远来救助大唐朔方兵。(追述肃宗借回纥兵事。杜甫认为当时不应“尽烦回纥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隘:峡隘;险要的通道。《相逢行》(汉乐府):“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蜀都赋》(晋-左思):“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晋水清:古有“圣人出则黄河清”的说法。《册府元龟》卷21帝王部征应:“(高祖)次龙门县,河水变清。”《新唐书-五行三》:“乾元二年七月,岚州合河、关河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变。宝应元年九月甲午,太州至陕州二百余里河清,澄澈见底。”《并州置北都制》(唐-李隆基):“我国家以神武圣德,应天受命,龙跃晋水,凤翔太原,建万代之模,为亿兆之主,犹成汤之居亳,有周之兴岐。”

至尊忧社稷:或指初收京师时,广平王曾亲拜回纥马前,祈(qí)免剽掠。《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广平王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

升平:太平。《汉书-梅福传》:“使孝武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放歌行》(唐-王昌龄):“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

大意:胡人往来已不觉得关河险峻,还听说肃宗、代宗龙起时曾有河水变清。诸将只让天子一人操心社稷安危,你们何以报答圣上坐享太平!(古时有主辱臣死的说法。《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末句责诸将只知坐享太平,不图报国。)

这首诗首二联提出借回纥兵的疑问。朝廷当年建受降城、设朔方军,本意是防止胡虏侵犯。可是,在平定安史叛乱时,却“尽烦回纥马”,让胡人来救我们的朔方兵。(朔方军干啥的?守受降城的。为啥要守受降城,为防止胡虏入侵。可现在皇上不得不借回纥马来救朔方兵,岂不怪哉?)三联写借回纥兵的作用和后果。作用是:回纥兵确实在平叛中起了作用。在两京收复,唐室再造,皇上回京(龙起)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只能证明皇上的圣明。(晋水清。)后果是:回纥兵在关内关外来来往往,他们再也感觉不到关河险峻。末联质问诸将:为啥只有皇上在忧虑社稷?为啥遇到危险时皇上不得不借兵回纥?你们这些将军何以报答皇上何以享受太平?【关于借兵的是非,其实很复杂。高祖起兵晋水建立唐朝,也曾借兵突厥,其后突厥恃功侵犯,太宗能制伏。这是太宗能耐,也说明太宗善用人才(如李靖、李勣等)。对太宗而言,借兵何错?肃宗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多次借“回纥兵”,却是引狼入室,后患无穷。说到底是皇上无能。但杜甫很给皇上面子。皇上是圣人。皇上借兵是为社稷。你们这些诸将干啥吃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