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卑家店 张俊魁 卑家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饱经沧桑,几易其名,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一、宋朝以前称“三义莊” 。 据史料记载:后晋时,华夏大地战争四起,纷扰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史称“五胡乱华”。祖居中山国(今正定)的鲜卑族人为躲避战乱而东迁,他们来到了今天的卑家店,看见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便定居下来,逐渐聚集而成村落。当时中国总人口只有六七千万,而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人烟稀少,肥沃的土地需垦待耕。经过千余年的辛勤劳作,卑家店人才把家乡建设成今天这样。 卑家店最早属义丰县。隋赞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在今安国设义丰县。多少年后,辽世宗攻宋,掠夺人口,将义丰县及人口一并迁移至滦州。后来金亦取代辽攻城略地,掠走北宋徽、钦二帝及大量人口,将其迁到冀东及东北地区,义丰县在滦州的人口逐渐增加。据《滦州文化研究会》考证,义丰县其治所就设在卑家店一隅。那时,起码在宋金以前,卑家店村名称为“三义莊”,因其何故不可考。有人认为卑家店北部万福山顶有一座唐代修的“药王庙”,山脚下有三座宋代修的玲珑宝塔所致,因故人称三座宝塔为“三义塔。药王庙”为纪念唐代药王孙思邈,唐玄宗李隆基敕令全国各大名山修建,并确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药王庙会。几百年来,每年这一天就是卑家店和万福山的盛大节日,家家户户喜庆欢乐,漫山遍野人山人海,香火燎绕,久盛不衰。但是万福山脚下的三座玲玲珑塔为何而修,至今不得而知。“三义莊”的村名以三座宝塔有关联似乎有些道理。只可惜药王庙和宝塔在一九六六年文革时期破四旧时全被炸毁,这是文革时期的罪过,是卑家店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公元九九三年滦州建制,至今已有千余年。古滦州属平州,(今卢龙)滦州下辖义丰县。义丰县西二十公里为石城县,(今开平)石城县是宋金疆域的分界线,西南为宋,东北为金。义丰县东为马城县,(今滦州马城)当时中国北方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大多是少数民族统治。历史上的鲜卑族活跃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而设在卑家店的义丰县就是鲜卑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卑家店各族人马聚集,社会繁华人财两旺,逢五排十大集购销通畅,远近闻名。义丰县经辽、金、元和明四朝隶属,公元一三六五年取消,时隔一年复制,后又取消,从此滦州再无义丰县。 古老的卑家店原来在铁路南面,现在的村庄是一九三八年因开滦采煤迁到这里的。当时,义丰县衙门口有一对石獅,高大威猛雄壮,千百年来,任凭时代变迁仍然还在,前些年地面塌陷,形成沼泽洼地,石狮陷入泥潭,有一只头部还露在外面。历史上的鲜卑族已经消失或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而显示鲜卑族痕迹的只有卑家店。 二、元初将三义莊改为“三百户” 。 作为村名,卑家店最早在公元一二四四年以前是不叫这个名字的。公元一二二三年蒙古大军攻战中原以后,将“三义莊”赏赐给有功之臣。蒙元王朝规定,每次攻城略地,论功行赏。据《东矿区志》记载,“三义莊”便更名为“三百户”。也就是说,这三百户人家的劳役、赋税等尽归其所有,而他按规定截留一部分后再上交国库。现在古冶、滦州还有二百户、六、七、九百户等为村名的村庄,这些都是八百年前元朝留下来的。“三百户”到“卑家店”至少是到公元一二四四年以后的事,因为有一个人奠定了卑家店的村名,这个人的名字就是鲜卑仲吉。 三、为纪念鲜卑仲吉将三百户改为“卑家店”至今。 据《元史》、《蒙古史》、《明史》、《滦州志》记载 : 鲜卑仲吉,卑家店人,公元一一八八年至一二四四年,祖居中山。幼有教养,为人仗义。其父鲜卑彦明“重儒教”、“好施舍“乡邻每遇难或饥荒,尽解囊慷慨大方相助。仲吉少时,其父命他看护果园,(今枣园村)当时正遇灾年,仲吉将果栗等尽与饥民,此举倍受百姓敬佩与爱戴。后来鲜卑仲吉为金朝镇守滦州,顺应历史潮流归降蒙元,使数万黎民百姓免受涂炭。后随蒙元南争北战开疆扩土屡立军功,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授予”河北汉军诸路兵马都元帅”、“开国侯”,授“金虎符”。晚年在燕地为官十年,施仁政,劝农耕,深化受百姓爱戴。他的后世子孙世袭罔替,遍布全国各地。二十四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官方记载,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有幸在青史上留名的人灿若星辰,而卑家店抑或唐山地区能有几人?这不能不是卑家店的荣耀。村以名贵,人以村骄。为纪念鲜卑仲吉,家乡的人们就将“三百户”村名更改为“卑家店”,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然而,世易事移出人意料,到了明嘉靖年间,灾难降临在卑家店老卑家人的头上。前朝不遂后人愿,大明要翻元朝天。卑家人见大事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夜之间全家人四散奔逃,有的隐姓埋名,将卑姓改为“畢姓”,有的改为“畀”姓等。据丰润县东稍头村《卑氏家谱》明确记载 :当时卑占金、卑占银哥俩从滦州万福山脚下卑家店逃到丰润,哥俩就此别过,老大卑占金从此落地东稍头村,老二卑占银来到刘各庄落户,从此卑家店再无卑姓人。卑家店虽然卑家不在,但有两大望族应该值得一书。一是卑家店老李家,二是卑家店一街老祁家,他们两家当年的显赫亦为卑家店增色。 在古老的卑家店有一个方圆几里大城墙,城里的人都是高贵的或是富人,他们被人称为“院里头的”。反之 墙外的人则是贫贱的。当然,老李家是院里头的人。据《滦州李氏考》一文中探究,卑家店李氏、北范各庄和滦州九百户村李家为一宗,纯正的大唐王朝国姓血统。一千四百年前,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李渊的父亲叫李虎,也是鲜卑族。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李渊建立唐朝以后,便将李虎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李渊的弟弟分封到燕北及辽一带,他们家的祖坟就在滦州九百户村西几公里的小井峪村,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北靠高耸入云的青龙山,确有皇家墓地风水气派。小井峪村村民原来世代都是为李家看坟守墓的。到了清朝晚期,九百户村有一个叫李云鹤的人飞黄腾达,功名显赫。他曾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副帅,立下赫赫战功,慈禧太后亲封二品大员。他母亲去世,慈禧太后准假三个月到家奔丧,在当地风光一时。他死后就埋在九百户村西小井峪村 的祖坟里。(以前卑家店老李家的人去世也都埋在祖坟) 文革时期,红卫兵从他家搜出二十六道圣旨及皇帝赏赐的礼物,全被焚毁,并且把他从祖坟挖出来扬的满地尸骨,一片狼藉。 再说,住在卑家店院里的老李家也不简单,朝里有人好做官。在晚清时也有一个在京皇宫里为官的,他是专门负责慈禧太后及后妃护院的带刀侍卫长。据他的后人讲,有一次,皇宫里的两个小太监抬着一个木柜进宫,被他发现一捡查,里头藏着一个年轻漂亮的男子。他立即报告慈禧太后,太后大怒,随即下令将两个小太监和男子处死,并重赏侍卫长,可是没多久,慈禧太后便找茬把那个李姓侍卫长给杀了。居住在院里的其他李姓人也都是富甲一方,或是读书人和教书先生。上个世纪初,唐家庄矿开矿,原本打算建设在铁路北侧,可是那里的土地是老李家的,不论矿方给多少钱,就是不卖,因为李家不缺钱,故意刁难矿上罢了。这时,林东老刘家抓住机会,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矿方开矿,因此才有了今天唐家庄矿。再说卑家店祁家,他们现在居住在卑一街。卑家店祁家晚清时也有在皇宫里服务的,而且非常显赫。当时皇宫里雇佣多名奶娘,这些奶娘哺乳小皇子、小王子,就连慈禧太后本人每天也要喝人奶。祁家有一妇人,在皇宫里很受尊崇,就连光绪帝都呼她奶娘,慈禧太后曾多次赏赐她珍宝,别看在皇宫里是奶娘,可在家乡确是非常荣耀。过去在卑家店老庄时一街、二街虽同属一村,但两街多年纠纷不断,争权夺利,互相攀比伤害、斗狠斗殴,轻则口角相交 ,重则大打出手,双方互有伤痕,不可收拾。公元一九三八年卑家店因唐家庄矿采煤搬迁,借此机会,双方父老、社会贤达、有识之士终于坐在一起经协商,一街、二街以万福山大沟为邻分居东西,中间架一座石拱桥。桥的正面书“永和桥”三个大字。背面书“万古留芳”几个大字,从此双方握手言和永结同好矛盾消弭。如今大桥已埋在卑家店集市中心的地下。斯人已去,村名仍在,往事云烟,回首不堪 ! 面对千年卑家店不知后人有何感慨?绿水青山可变金山银山 ,古老村落能否再换新颜?企盼 !企盼 ! 二零一九年十一九日
|
|